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97478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3 1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在被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以及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兼用、且具备螺旋状的线圈导体的电子设备中,线圈天线(10)具有被串联连接的内周线圈(11)和外周线圈(12)。线圈天线(10)的两端与第一系统用电路(1)连接,内周线圈(11)的两端与外周线圈(12)连接,外周线圈(12)作为经由电磁场而与内周线圈(11)进行耦合的增益器来发挥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用于RFID系统或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等的天线装置以及具备该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搭载有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等的13.56MHz频带RFID系统的便携式电话终端等电子设备逐渐增多。此外,为了消除连接电缆的繁琐性,搭载有利用了磁耦合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电子设备也在逐渐增多。在将这两个系统搭载于一个电子设备的情况下,会将在两个系统各自中使用的线圈设置于电子设备。但是,在该结构中,会阻碍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NFC系统和非接触供电系统中兼用一个线圈的器件。在专利文献1中,在线圈的中途设置开关,通过使开关接通从而变为一个线圈,作为非接触供电用线圈来利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017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情况下,若天线尺寸与对方侧大不相同,则根据位置,有时耦合会变弱。在该情况下,设备彼此的耦合变弱,有可能无法进行稳定的通信。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强与传输对方的耦合而进行稳定的通信的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天线装置被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以及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兼用、且具备线圈导体,所述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导体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所述线圈导体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部至少经由磁场而与所述第一线圈部进行耦合。在该结构中,通过将在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中用作天线的线圈导体的一部分(第二线圈部)在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中用作增益天线,从而能够在不增大装置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强与传输对方的耦合。其结果,能够进行稳定的通信。所述天线装置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具备: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线圈部构成谐振电路;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线圈部构成谐振电路;以及第三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线圈部以及所述第二线圈部构成谐振电路。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部为所述线圈导体的内周侧,所述第二线圈部为所述线圈导体的外周侧。优选地,所述第一线圈部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经由第一开关而被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还具备:第二开关,将所述第一线圈部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或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以及第三开关,将所述第二线圈部选择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或所述第二电容器。此外,例如,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的载波频率比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的载波频率低。此外,例如,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是磁场型非接触电力传输系统,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是磁场型非接触通信系统。本技术的电子设备具备:天线装置,具备线圈导体;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用的电路,与所述天线装置连接;以及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用的电路,与所述天线装置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导体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所述线圈导体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用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用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部至少经由磁场而与所述第一线圈部进行耦合。在该结构中,通过将在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中用作天线的线圈导体的一部分(第二线圈部)在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中用作增益天线,从而能够在不增大设备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强与传输对方的耦合。其结果,能够进行稳定的通信。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能够在不增大装置(设备)的尺寸的情况下增强与传输对方的耦合,能够与传输对方进行稳定的通信。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的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图1的等效电路的图。图3(A)是第一开关将第一端和第二端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的电路图。图3(B)是示出图3(A)的等效电路的图。图4(A)是第一开关将第二端和第三端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的电路图。图4(B)是示出图4(A)的等效电路的图。图5是电子设备为非平衡型的情况下的等效电路图。图6(A)是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俯视图,图6(B)是图6(A)中的A-A剖视图,图6(C)是图6(B)的虚线区域内的放大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的结构的图。图8是示出图7的等效电路的图。图9是将内周线圈和外周线圈进行连接的情况下的电路图。图10是将内周线圈和外周线圈进行分离的情况下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涉及的电子设备具备的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图1的等效电路的图。电子设备例如是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笔记本PC、照相机、游戏机或玩具等。电子设备具备线圈天线10。线圈天线10是在俯视下为矩形螺旋状的线圈导体图案。在图1中,线圈天线10虽然设为呈平面状扩展的结构(单层型的螺旋构造),但是也可以为多层型的螺旋构造。线圈天线10是内周线圈11和外周线圈12经由第一开关13串联连接而形成的。内周线圈11是本技术涉及的“第一线圈部”的一个例子。外周线圈12是本技术涉及的“第二线圈部”的一个例子。内周线圈11是在俯视下为矩形螺旋状的线圈导体图案。内周线圈11的内周端E11相当于线圈天线10的一端,内周线圈11的外周端与第一开关13连接。外周线圈12是以第一开关13为起点、在内周线圈11的外侧以与内周线圈11相同的方向卷绕的、在俯视为矩形螺旋状的线圈导体图案。外周线圈12的外周端E21相当于线圈天线10的另一端。线圈天线10的一端(内周线圈11的内周端E11)经由电容器C1而与后述的第一系统用电路1的输入输出端的一端连接。线圈天线10的另一端(外周线圈12的外周端E21)与第一系统用电路1的输入输出端的另一端连接。由电容器C1和线圈天线10(内周线圈11以及外周线圈12)构成了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为6.78MHz附近或110kHz~205kHz。另外,电容器C1也可以相对于线圈天线10并联地连接。电容器C1是本技术涉及的“第三电容器”的一个例子。内周线圈11的两端与后述的第二系统用电路2的输入输出端连接。在内周线圈11与第二系统用电路2之间连接有电容器C2。由电容器C2和内周线圈11构成了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为13.56MHz附近。电容器C2是本技术涉及的“第一电容器”的一个例子。如图2所示,第一开关13是具有第一端S11、第二端S12、以及第三端S13的SPDT开关。第一开关13通过未图示的控制电路进行开关,将第二端S12和第一端S11或第三端S13进行连接。在第一端S11连接有内周线圈11的外周端,在第二端S12连接有外周线圈12的内周端。第三端S13经由电容器C3而与外周线圈12的外周端E21连接。电容器C3是本技术涉及的“第二电容器”的一个例子。图3(A)是第一开关13将第一端S11和第二端S12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的电路图,是线圈天线10的俯视图。图3(B)是图3(A)的等效电路。通过第一开关13,形成了在图3(A)以及图3(B)中用粗线示出的电路。在该情况下,内周线圈11和外周线圈12被串联连接,形成了一个线圈天线10。线圈天线10例如作为在电磁感应电力传输系统或磁场共振电力传输系统等磁场型非接触电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天线装置,被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以及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兼用、且具备线圈导体,其中,所述线圈导体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所述线圈导体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部至少经由磁场而与所述第一线圈部进行耦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13 JP 2016-0042081.一种天线装置,被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以及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兼用、且具备线圈导体,其中,所述线圈导体具有被串联连接的第一线圈部和第二线圈部,所述线圈导体的两端与所述第一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线圈部的两端与所述第二非接触传输系统的电路连接,所述第二线圈部至少经由磁场而与所述第一线圈部进行耦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具备:第一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线圈部构成谐振电路;第二电容器,与所述第二线圈部构成谐振电路;以及第三电容器,与所述第一线圈部以及所述第二线圈部构成谐振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为所述线圈导体的内周侧,所述第二线圈部为所述线圈导体的外周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线圈部与所述第二线圈部经由第一开关而被串联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泽真大三川贤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