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5689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其包括:壳体内的支撑板、多个冷却液流道、多个散热片及由多个散热片间隙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进气端盖设置在壳体的上端面,进气端盖与空气流道连通;出气端盖设置在壳体的下端面,出气端盖与空气流道连通;进水端盖设置在壳体的前端面,进水端盖与多个冷却液流道连通,进水端盖包括进水口、下层端盖、上层端盖及出水口,冷却液经进水管从进水口进入下层端盖,经多个冷却液流道均匀分流后进入上层端盖,最后从出水口流入回水管;后端盖设置在壳体的后端面;两个外侧端盖分别设置在壳体的左右端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能使得中冷器的进气均匀性达到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发动机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
技术介绍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大功率高速发动机的功率密度也在逐渐提升。鉴于高强度发动机具有更高的缸内燃烧压力和热流密度,发动机必须承受更高的热应力,尤其是缸盖、活塞和曲轴等关键零部件。因此,开发高效、紧凑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制定合理的整机热平衡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发动机的性能和热效率,还能改善发动机的可靠性以及零部件的使用寿命。目前,发动机一般采用增压中冷的方案,即涡轮增压器将新鲜空气压缩后再经中冷器进行冷却,然后经过进气歧管、进气门进入气缸燃烧。对于大功率V型高速发动机,由于进气流量较大,对中冷器系统的冷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中冷器系统重量大、结构复杂,固有频率低,容易在发动机转速范围内产生共振,因此其支撑刚度存在较大的问题。现有技术的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存在以下缺点:对于小缸径发动机,一般只有一个增压器,中冷器只需要设计单一的进、出水端盖和进、出气端盖,均匀性较好;对于大功率V型高速发动机,需要用到双增压器、4增压器甚至6增压器的方案,在只采用一个中冷器的情况下,气体和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其设置在气缸体和飞轮壳上,且与发动机进气总管以及涡轮增压器衔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包括:壳体,其内部包括支撑板、多个冷却液流道、多个散热片以及由所述多个散热片间隙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进气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端面,所述进气端盖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出气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端面,所述出气端盖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进水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面,所述进水端盖与所述多个冷却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水端盖包括进水口、下层端盖、上层端盖及出水口,冷却液经进水管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下层端盖,经所述多个冷却液流道均匀分流后进入所述上层端盖,最后从所述出水口流入回水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其设置在气缸体和飞轮壳上,且与发动机进气总管以及涡轮增压器衔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包括:壳体,其内部包括支撑板、多个冷却液流道、多个散热片以及由所述多个散热片间隙之间形成的空气流道;进气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端面,所述进气端盖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出气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下端面,所述出气端盖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进水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端面,所述进水端盖与所述多个冷却液流道连通,所述进水端盖包括进水口、下层端盖、上层端盖及出水口,冷却液经进水管从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下层端盖,经所述多个冷却液流道均匀分流后进入所述上层端盖,最后从所述出水口流入回水管;后端盖,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后端面;以及两个外侧端盖,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左右端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端盖还包括回水道,其设置在所述上层端盖与所述出水口之间,冷却液从所述上层端盖流经所述回水道后从所述出水口流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盖包括:两个前端进气口,其设置在所述进气端盖的前部,所述两个前端进气口用以引入经所述涡轮增压器增压的空气;两个外侧进气口,其分别设置在所述进气端盖的两个侧部,所述两个外侧进气口用以引入经所述涡轮增压器增压的空气;以及混合通道,其位于所述进气端盖的中间位置;所述出气端盖包括:两个出气口,其设置在所述出气端盖的下部,每个所述出气口上设置有法兰,所述法兰用于连接所述V型多缸发动机的进气总管。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V型多缸发动机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盖、所述空气流道以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永仲陈悦沈捷覃明智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