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弯头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4417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线圈弯头工装,属于电机线圈弯头成型模具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线圈弯头工装,本发明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线圈弯头工装,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均为矩形杆件,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与第二模块的一端相互铰接,且第一模块设置于第二模块上方,第一模块上端面和第二模块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放置线圈的凹槽,所述第一模块的下端面设置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为矩形块,所述凹槽侧壁上安装有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用于卡紧凹槽内的线圈;该设备广泛应用于电机线圈弯头成型模具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弯头工装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机线圈弯头成型模具
,具体涉及线圈弯头工装。
技术介绍
现有的线圈弯头成型工艺中,一部分是采用人工徒手进行折弯线圈,而人工制作线圈弯头时,十分耗费体力且不能将线圈弯到合适的位置,反复弯折会降低线圈的疲劳度,线圈易折断,引起线圈引线头的绝缘造成损伤,而现有的简易折弯工具,较细的线圈容易在折弯工具内滑移,线圈弯折位置难以确定,降低了线圈弯折的效率;另一部是使用电机线圈弯头模,电机线圈弯头模,结构较复杂,制作不方便,增加了线圈弯头的制造成本,线圈弯头弯曲时冲击力较大,减少了线圈弯头的使用寿命,因此,提供线圈弯头工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中存在的现有线圈弯头工装结构复杂、线圈弯不到位、线圈引线头的绝缘易损伤、较细线圈的容易在滑移以及成本较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线圈弯头工装。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线圈弯头工装,包括: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均为矩形杆件,所述第一模块的一端与第二模块的一端相互铰接,且第一模块设置于第二模块上方,第一模块上端面和第二模块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放置线圈的凹槽,所述第一模块的下端面设置有凸起块,所述凸起块为矩形块,所述凹槽侧壁上安装有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用于卡紧凹槽内的线圈;所述卡紧装置包括:按钮块、弹簧、移动杆和夹块,所述凹槽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移动杆贯穿于通孔内,所述移动杆可相对通孔移动,所述移动杆一端与按钮块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另一端与夹块固定连接,所述按钮块设置在凹槽外壁侧,所述夹块设置在凹槽内壁侧,所述按钮块与凹槽外壁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套接在移动杆上。所述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的铰接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按钮块上固定设置有防滑橡胶垫。所述按钮块和夹块均不能滑动至第一模块或第二模块的通孔内。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线圈弯头工装,结构简单,工人易制作,利用杠杆原理,使得工人用起来十分省力,凸起块的设计,使得线圈弯头过程中,第一模板或第二模块只能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防止了线圈弯折越位,同时利用该线圈弯头工装人工弯折,线圈弯头弯曲时冲击力较小,不会引起线圈引线头的绝缘损伤,从而降低了线圈弯头的制造成本,延长了线圈弯头的使用寿命;该工装内的卡紧装置,可以手动卡紧线圈在工作的位置,防止较细线圈在工装内的滑移,提高了线圈折弯的效率和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圈弯头工装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线圈弯头工装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线圈弯头工装的第一模块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线圈弯头工装的第二模块侧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线圈弯头工装的卡紧装置的结构图。图中1为第一模块,2为第二模块,3为凸起块,4为凹槽,5为卡紧装置,51为按钮块,52为弹簧,53为移动杆,54为夹块。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线圈弯头工装,包括: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所述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均为矩形杆件,所述第一模块1的一端与第二模块2的一端相互铰接,且第一模块1设置于第二模块2上方,第一模块1上端面和第二模块2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放置线圈的凹槽4,所述第一模块1的下端面设置有凸起块3,所述凸起块3为矩形块,所述凹槽4侧壁上安装有卡紧装置5,所述卡紧装置5用于卡紧凹槽4内的线圈;所述卡紧装置5包括:按钮块51、弹簧52、移动杆53和夹块54,所述凹槽4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移动杆53贯穿于通孔内,所述移动杆53可相对通孔移动,所述移动杆53一端与按钮块5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53另一端与夹块54固定连接,所述按钮块51设置在凹槽4外壁侧,所述夹块54设置在凹槽4内壁侧,所述按钮块51与凹槽4外壁之间设置有弹簧52,所述弹簧52套接在移动杆53上。所述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的铰接处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按钮块51上固定设置有防滑橡胶垫。所述按钮块51和夹块54均不能滑动至第一模块1或第二模块2的通孔内,即钮块51和夹块54的端截面均大于通孔的截面积。当夹块54卡紧在凹槽4内壁时,所述按钮块51与凹槽4外壁之间的距离等于弹簧52的原长,凸起块3用于防止线圈折弯越位。当需要折弯线圈较细时,按动按钮块51,按钮块51压缩弹簧52,同时移动杆53推移夹块54,使得夹块54夹紧线圈,然后在手动转动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进行折弯线圈,当线圈折弯完成后,松开按钮块51,按钮块51由于弹簧52的弹力恢复至原位,夹块54也松开了折弯好的线圈,再将线圈取出。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线圈弯头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所述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均为矩形杆件,所述第一模块(1)的一端与第二模块(2)的一端相互铰接,且第一模块(1)设置于第二模块(2)上方,第一模块(1)上端面和第二模块(2)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放置线圈的凹槽(4),所述第一模块(1)的下端面设置有凸起块(3),所述凸起块(3)为矩形块,所述凹槽(4)侧壁上安装有卡紧装置(5),所述卡紧装置(5)用于卡紧凹槽(4)内的线圈;所述卡紧装置(5)包括:按钮块(51)、弹簧(52)、移动杆(53)和夹块(54),所述凹槽(4)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移动杆(53)贯穿于通孔内,所述移动杆(53)可相对通孔移动,所述移动杆(53)一端与按钮块(5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53)另一端与夹块(54)固定连接,所述按钮块(51)设置在凹槽(4)外壁侧,所述夹块(54)设置在凹槽(4)内壁侧,所述按钮块(51)与凹槽(4)外壁之间设置有弹簧(52),所述弹簧(52)套接在移动杆(53)上。

【技术特征摘要】
1.线圈弯头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所述第一模块(1)和第二模块(2)均为矩形杆件,所述第一模块(1)的一端与第二模块(2)的一端相互铰接,且第一模块(1)设置于第二模块(2)上方,第一模块(1)上端面和第二模块(2)的上端面均设置有放置线圈的凹槽(4),所述第一模块(1)的下端面设置有凸起块(3),所述凸起块(3)为矩形块,所述凹槽(4)侧壁上安装有卡紧装置(5),所述卡紧装置(5)用于卡紧凹槽(4)内的线圈;所述卡紧装置(5)包括:按钮块(51)、弹簧(52)、移动杆(53)和夹块(54),所述凹槽(4)一侧的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艺杨志军关运河范芬
申请(专利权)人:永济优耐特绝缘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