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3496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8 23: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为解决棉蚜抗药性的技术难题,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大量室内毒力筛选的基础上,发现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复配能够有效延缓棉蚜抗药性的产生,且对棉蚜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棉蚜的虫害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防治手段。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棉蚜的抗性治理,其推广应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
,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
技术介绍
棉蚜(cottonaphids,AphisgossypiiGlover)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害虫,可在包括棉花、黄瓜等在内的700多种植物上取食。棉蚜主要通过直接取食植物汁液和传播植物病毒造成危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棉蚜具有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危害程度重等特点,长期以来,化学防治一直是我国棉蚜防治的主要手段。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棉蚜已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新烟碱等多种杀虫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长期使用杀虫剂会使棉蚜产生抗药性,单纯增加农药的使用量更会污染环境。但近年来随着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大量频繁使用,棉蚜对该类药剂的抗性也日益严重。崔丽等(2016)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到26.3倍,达到了中等抗性水平。而Koo等(2014)报道韩国一些地区的棉蚜种群对啶虫脒、噻虫胺、吡虫啉、噻虫啉和噻虫嗪等新烟碱杀虫剂产生了极高水平抗性的研究结果,其中棉蚜对吡虫啉、啶虫脒和噻虫胺的抗性倍数分别达到了1500,2600和14000倍。双丙环虫酯(Afidopyropen)为植物源农药,其结构新颖且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可以用于防治水稻、果树、蔬菜、中耕作物及观赏植物上小型害虫如介壳虫、蓟马、叶蝉、粉虱及木虱等,无论是叶面处理、种子处理还是土壤处理都有良好效果,且毒性很低。吡虫啉(Imidacloprid),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对人、畜和天敌安全等特点,并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主要用于防治农业上重要的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飞虱、蓟马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棉蚜抗药性的技术难题,本专利技术在大量室内毒力筛选的基础上,发现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复配能够有效延缓棉蚜抗药性的产生,且对棉蚜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棉蚜害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有效防治手段。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双丙环虫酯和吡虫啉,二者质量比为1:(5-10)。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中双丙环虫酯和吡虫啉的质量比为1:5或1:10。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的活性成分由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组成。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在上述比例范围内复配既能有效延缓棉蚜抗药性的产生,还对棉蚜的防治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取得了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其中,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在最佳配比1:5时,共毒系数达到159.15,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防治效果。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中还含有农药领域可用的载体或辅料。进一步地,所述复配杀虫剂可制成农药领域可用的各种剂型。前述复配杀虫剂可按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前述复配杀虫剂在防治棉蚜病害或在制备防治棉蚜病害的农药中的应用。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以相互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所述棉蚜为AphisgossypiiGlover,是蚜科蚜属的一种昆虫,俗称腻虫。本专利技术特别研究发现,将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复配,在防治棉蚜方面其作用机理独特尤其是不存在交互抗性,延缓了棉蚜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降低了农药使用量,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棉蚜的抗性治理,其推广应用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正规渠道商购买得到的常规产品。实验例1本实验以双丙环虫酯、吡虫啉为供试药剂,采用叶片药膜法进行毒力测定,单剂与各比例混剂均进行叶片药膜法毒力测定,计算LC50、共毒系数(CTC)及最佳配比。1.研究对象实验室饲养多代的棉蚜田间种群。棉蚜田间种群采自新疆棉花田,室内培育非转基因棉花苗饲养多代。2.方法供试药剂双丙环虫酯、吡虫啉,采用叶片药膜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包括双丙环虫酯、吡虫啉单剂毒力测定;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各比例混剂的毒力测定。对毒力测定结果进行计算,计算LC50、共毒系数(CTC),得出最佳配比。供试药剂双丙环虫酯、吡虫啉均为原药,用丙酮溶解,4℃保存。毒力测定的药剂浓度设定为6~7个,并设三个简单重复;各比例混剂为稀释前混合。所用叶片为非转基因棉花(恒温培养箱内种植)。2.1原药母液的配制及稀释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按照质量比为10:1、5:1、1:1、1:5、1:10进行复配,将原药溶解于丙酮,容量瓶定容后存放于药剂瓶中,封口膜封口,4℃冰箱保存。毒力测定前,用含0.05%(v/v)TritonX-100的蒸馏水稀释至各浓度,备用。2.2生测叶片的选择及使用用打孔器将新鲜洁净的非Bt棉花叶片打成直径2cm的叶碟,在稀释好的药液中浸渍15s后取出,晾干。随后,将叶碟背面朝上置于底层铺有2mL2%琼脂凝胶的12孔细胞培养板中。以含0.05%(v/v)TritonX-100的蒸馏水为对照。2.3毒力测定供试蚜虫的选择选用室内饲养的棉蚜田间种群,挑取健康一致的无翅成蚜进行实验,每个制备好的叶碟放置30头蚜虫,用宣纸封口,并置于人工气候箱中饲养(温度23±1℃,相对湿度50%~75%,光照16L:8D)。2.4结果检查及死亡标准判断处理48h后检查结果,其中足不动,且用小毛笔轻触完全不动的记为死亡,以对照死亡率小于10%为有效测定,并用对照死亡率进行校正。每个药剂设置6~7个浓度,每个浓度3次重复,数据处理采用POLOPlus分析软件,计算LC50,计算单剂及各配比混剂的LC50及95%置信限、毒力回归方程等。并根据计算结果,采用孙云沛法求出混剂共毒系数(CTC),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值)≤80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值)<120表现为相加作用,根据CTC值比较增效情况,得出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见表1。表1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复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由表1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复配比分别为1:5和1:10时,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专利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专利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二者质量比为1:(5‑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防治棉蚜的复配杀虫剂,其活性成分包括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二者质量比为1:(5-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活性成分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的质量比为1:5或1:1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配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由双丙环虫酯与吡虫啉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复配杀虫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希武马康生汤秋玲刘晓岚解晓平宋敦伦梁沛史雪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