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3394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8 23: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其包括接种步骤、添加第一营养液步骤、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添加第二营养液步骤、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以及采收步骤。首先,将白桦茸菌株接种至固态培养基以培养出白桦茸菌丝体。当白桦茸菌丝体达第一预设面积时,添加第一营养液。当白桦茸菌丝体达第二预设面积时,降低培养环境的亮度与温度后。接着,在添加第二营养液后,回复培养环境的亮度与温度,并待白桦茸菌丝体达第三预设面积时采收。藉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提升白桦茸菌丝体产物中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

A Culture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Triterpenoids in Betula platyphylla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culture method for improving triterpenoids content in Betula platyphylla, which includes inoculation step, adding first nutrient solution step, first culture environment adjustment step, adding second nutrient solution step, second culture environment adjustment step and harvesting step. Firstly, the strains of Betula platyphylla were inoculated into the solid medium to cultivate the mycelium of Betula platyphylla. When the mycelium of Betula platyphylla reaches the first preset area, the first nutrient solution is added. When the mycelium of Betula platyphylla reaches the second preset area, the brightness and temperature of the culture environment are reduced. Then, after adding the second nutrient solution, the brightness and temperature of the culture environment were restored, and the mycelium of Betula platyphylla was harvested when it reached the third preset area. Therefore, the in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tent of triterpenoids in the mycelium product of Betula platyphyll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白桦茸的培养方法,尤其是有关于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白桦茸(Inonotusobliquus)是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地区的一种民间药用真菌,中文别名还有白桦蕈、桦树菇、桦褐孔菌、西伯利亚灵芝、桦孔茸和树蘑菇,在生物学上的分类属于真菌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近年来,研究显示白桦茸含有的多醣类与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ids)等成份能有效活化免疫系统与抑制病毒的增殖而具有预防乳腺癌、肝癌、子宫癌、胃癌、糖尿病及高血压的效果,其营养和药用价值逐渐引起人民的关注,尤其其中的三萜类化合具有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氧化活性,使其成为医药工业和保健品工业的热门开发领域。早期白桦茸的使用主要以天然生成的野生白桦茸为主,可采集的地区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北海道、芬兰、中国吉林长白上地区、黑龙江大小兴安岭地区等地。然而,因天然生成的白桦茸产量、采集成本较高,导致野生的白桦茸价格昂贵,且野生资源有限,日益枯竭,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据此,目前白桦茸的生产方式多以液态发酵培养或固态培养等人工生产的方式较为常见。其中,液态发酵培养技术虽培养白桦茸的速度较快,适宜工业化量产,但必须使用大量的培养液,或使用较大容量的发酵槽,且因生长环境与天然白桦茸差异较大,产物的营养成分亦与天然产物有所不同。而固态培养会与天然白桦茸的生长环境及条件较为接近,因此产生的产物及营养成分也较接近天然的白桦茸。然而,现阶段白桦茸固态培养技术的产物产量较低、生长速度较慢且所含的有效成分三萜类化合物的成份比率均较天然生成的野生白桦茸来得低。因此,如何提高人工培养白桦茸中的三萜类化合物比例,是为目前白桦茸培养相关研究的热门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提供一种新颖的白桦茸培养方法,藉以有效的培养出白桦茸菌丝体产物,藉由固态培养模拟白桦茸天然的生长环境,提高产物内的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承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在于提供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包括:进行一接种步骤,将至少一白桦茸菌株接种至一固态培养基并使所述白桦茸菌株于一培养环境中进行培养以产生至少一白桦茸菌丝体;进行一添加第一营养液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一预设面积时,添加一第一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进行一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二预设面积时,降低所述培养环境的一亮度,并降低一温度至11℃至15℃之间,以使所述白桦茸菌丝体培养一培养时间;进行一添加第二营养液步骤,添加一第二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进行一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恢复所述培养环境的所述亮度,并恢复所述温度至15℃至25℃之间;以及进行一采收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三预设面积时,采收所述白桦茸菌丝体。其中,于进行所述接种步骤中的所述固态培养基的一制备方法,包括:混合一基料、一醣类、桦树木屑、一琼脂与水,其中所述基料包括一谷类或一豆类;以及进行一高温灭菌步骤,以制得所述固态培养基。其中,于进行所述接种步骤中所述固态培养基置于一固态培养瓶中,且所述固态培养瓶的一底部面积大于或等于200平方公分。其中,所述第一营养液为一中草药萃取液,且所述第一营养液萃取自由川七、知母与百合所组成的一群组。其中,所述第二营养液为一中草药萃取液,且所述第二营养液萃取自由黄耆、紫草、黄岑、生姜与山药所组成的一群组。其中,于进行所述添加第一营养液步骤中所述第一预订面积大于或等于40平方公分且小于或等于60平方公分。其中,于进行所述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中所述第二预设面积大于或等于110平方公分且小于或等于130平方公分。其中,于进行所述采收步骤中所述第三预设面积大于或等于150平方公分且小于或等于180平方公分。其中,于进行所述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与所述采收步骤之间,更包括:重复进行所述添加第二营养液步骤,其中添加所述第二营养液的频率为每天20毫升至每天1000毫升。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旨在提供本揭示内容的简化摘要,以使阅读者对本揭示内容具备基本的理解。此
技术实现思路
并非本揭示内容的完整概述,且其用意并非在指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重要/关键组件或界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验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图1显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S100、S102、S104、S106、S108、S110表示步骤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其绘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的流程图,且前述培养方法包括步骤S100、步骤S102、步骤S104、步骤S106、步骤S108以及步骤S110。步骤S100为进行一接种步骤。在步骤S100中,将至少一白桦茸菌株接种至一固态培养基上,其中固态培养基可置于一固态培养瓶中,且前述固态培养瓶的一底部面积可大于或等于200平方公分,但本专利技术并不欲以此为限。再者,虽未图示,在本专利技术中固态培养基可事先混合一基料、一醣类、桦树木屑、一琼脂与水,再经由一高温灭菌步骤制备而得。较佳地,前述基料可包括一谷类或一豆类。接着,将白桦茸菌株于一培养环境中进行培养以产生至少一白桦茸菌丝体,且前述培养环境具体地为一常温光照环境。步骤S102为进行一添加一第一营养液步骤。在步骤S102中,在白桦茸菌丝体于前述培养环境中经培养而达一第一预设面积时,将第一营养液至固态培养基上作为白桦茸菌丝体后续成长的营养来源。具体地,前述第一营养液一中草药萃取液,且其萃取自由川七、知母与百合所组成的一群组。更具体地,前述第一预设面积大于或等于40平方公分且小于或等于60平方公分。步骤S104为进行一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接着,当白桦茸菌丝体经于前述培养环境中培养而达一第二预设面积时,步骤S104用以降低培养环境的一亮度与一温度而使白桦茸菌丝体后续于一避光低温环境中培养一培养时间。具体地,前述培养时间可介于6小时至24小时之间,而温度经调整而介于11℃至15℃之间。更具体地,前述第二预设面积大于或等于110平方公分且小于或等于130平方公分。步骤S106为进行一添加第二营养液步骤。详细来说,在白桦茸菌丝体于避光低温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进一步添加第二营养液至固态培养基上以作为白桦茸菌丝体后续成长的营养来源。具体地,第二营养液亦为一中草药萃取液,且其萃取自由黄耆、紫草、黄岑、生姜与山药所组成的一群组。步骤S108为进行一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在步骤S106之后,白桦茸菌丝体持续进行培养另一培养时间,且此培养时间较佳地小于5小时。接着,在步骤S108中回复前述培养环境的亮度与温度,亦即使培养环境恢复至常温光照环境。步骤S110为一采收步骤。详言之,在步骤S108之后使白桦茸菌丝体于常温光照环境中持续进行培养,当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三预设面积时,即可进行采收。具体地,第三预设面积大于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进行一接种步骤,将至少一白桦茸菌株接种至一固态培养基并使所述白桦茸菌株于一培养环境中进行培养以产生至少一白桦茸菌丝体;进行一添加第一营养液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一预设面积时,添加一第一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进行一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二预设面积时,降低所述培养环境的一亮度,并降低一温度至11℃至15℃之间,以使所述白桦茸菌丝体培养一培养时间;进行一添加第二营养液步骤,添加一第二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进行一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恢复所述培养环境的所述亮度,并恢复所述温度至15℃至25℃之间;以及进行一采收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三预设面积时,采收所述白桦茸菌丝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进行一接种步骤,将至少一白桦茸菌株接种至一固态培养基并使所述白桦茸菌株于一培养环境中进行培养以产生至少一白桦茸菌丝体;进行一添加第一营养液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一预设面积时,添加一第一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进行一第一培养环境调整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二预设面积时,降低所述培养环境的一亮度,并降低一温度至11℃至15℃之间,以使所述白桦茸菌丝体培养一培养时间;进行一添加第二营养液步骤,添加一第二营养液至所述固态培养基上;进行一第二培养环境调整步骤,恢复所述培养环境的所述亮度,并恢复所述温度至15℃至25℃之间;以及进行一采收步骤,其中当所述白桦茸菌丝体经培养而达一第三预设面积时,采收所述白桦茸菌丝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进行所述接种步骤中的所述固态培养基的一制备方法,包括:混合一基料、一醣类、桦树木屑、一琼脂与水,其中所述基料包括一谷类或一豆类;以及进行一高温灭菌步骤,以制得所述固态培养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以提高白桦茸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进行所述接种步骤中所述固态培养基置于一固态培养瓶中,且所述固态培养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伯纶
申请(专利权)人: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