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860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26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所述车身结构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前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地板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后纵梁、以及前横梁,在所述车身结构受到前碰或后碰时,碰撞力相应地按照如下顺序正向或反向传递:所述前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地板纵梁‑所述后纵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公开的车身结构在受到前碰或后碰时,能够更好地实现碰撞力传递和分散,从而减小车身结构的变形,降低乘员可能受到的伤害。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 body structure and a vehicle. The body structure includes two front longitudinal beams spaced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s, two floor longitudinal beams spaced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s, two rear longitudinal beams spaced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s, and front cross beams. When the body structure is hit by front or rear collisions, the collision force is transmitt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the front cross beam and the floor longitudinal. The beam the rear longitudinal beam. Through the above technical scheme, the body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disclosure can better realize the transmission and dispersion of collision force when it is subjected to front or rear collisions, thereby reduc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body structure and the possible injury to the passe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尤其是乘用车)的交通(碰撞)事故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员的死亡率和受伤程度是整车研发和制造的核心设计技术。其中,车身结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为了满足公众对家用乘用车的越来越高的碰撞安全性的要求,近年来各国的有关部门都在本国的相关法规和评价规范中不断逐步地改进和补充了一些乘用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例如美国正在针对其国内市场销售的车辆,更新其一系列有关安全碰撞性能的法规和评价规范,要求车身成员舱在更多工况下承受更大碰撞力而有相对比较小的变形。随着家用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普及,石化能源短缺及燃烧带来的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而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方向正在成为未来的趋势。电动汽车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传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设计较高的续航里程,以满足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另外,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为了提升续航距离,电动汽车需要配备更加多的蓄能电池,这样相比同样规格的燃油车,电动汽车要大幅度地增加整车重量,这就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车辆的碰撞初期整车动能的增加,也就说,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需要能够承担更大的力和吸收更多的运动能量来提升安全性。进一步地,在电动汽车中,由于需要布置蓄能电池包,大量车身下部的空间被占用,传统燃油车的各种经典的车身碰撞安全结构技术无法使用,因此设计一种既能满足蓄能电池布置又能满足车辆安全的新型车身结构技术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安全性能更高的车身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前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地板纵梁、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后纵梁、以及前横梁,在所述车身结构受到前碰或后碰时,碰撞力相应地按照如下顺序正向或反向传递:所述前纵梁-所述前横梁-所述地板纵梁-所述后纵梁。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面板,所述前横梁、所述地板纵梁和所述后纵梁均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两个门槛内板,所述两个门槛内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左右两侧,所述门槛内板向前伸出于所述前横梁,并且所述门槛内板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1000mm。可选地,所述地板纵梁的一侧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可选地,所述前纵梁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横梁,所述地板纵梁连接于所述前横梁,所述地板纵梁的后端连接于对应的后纵梁。可选地,所述前纵梁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在与所述前横梁连接处最大。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在所述前横梁上的连接位置与所述地板纵梁在所述前横梁上的连接位置沿左右方向错开。可选地,所述地板纵梁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前横梁,或者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地板纵梁。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外连接板,所述外连接板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外侧且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横梁连接。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内连接板,所述内连接板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内侧且分别与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横梁连接。可选地,所述前横梁与地板纵梁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前横梁和地板纵梁围成三角形结构。可选地,所述前纵梁的前端在水平面上正投影与所述前纵梁的后端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在左右方向上错开的距离不大于80mm。可选地,所述前横梁为电池包前安装横梁,所述地板纵梁为电池包安装纵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本公开的车身结构在受到前碰或后碰时,能够更好地实现碰撞力传递和分散,从而减小车身结构的变形,降低乘员可能受到的伤害。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的仰视视角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前纵梁、前舱横梁、前横梁、前围板和地板面板;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横梁的立体图;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和前横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和前横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前舱横梁和前横梁的连接关系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舱横梁和前纵梁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和前舱横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8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另一局部结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内连接板和外连接板;图9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内连接板与车身结构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10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外连接板与车身结构其他部件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11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地板纵梁、后纵梁和地板后横梁;图12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又一局部结构仰视图;图13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承载框架的示意图;图14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承载框架的另一示意图,其中示出了电池托盘;图15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承载框架的再一示意图,其中电池托盘形成为分体式结构;图16至图20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横梁、门槛内板、地板纵梁的第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21和图22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横梁、门槛内板、地板纵梁的第二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图23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前横梁、地板纵梁和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加强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24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前横梁、地板纵梁和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加强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25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地板后横梁和后纵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26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地板纵梁与后纵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27是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仰视图;图28是本公开提供的另一种车身结构中,前纵梁的爆炸图;图29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仰视图,其中示出了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图30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视角立体图,其中示出了侧围;图31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俯视图;图32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仰视图;图33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结构爆炸图;图34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加强纵梁的立体图;图35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加强纵梁的爆炸图;图36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上横梁段的立体图;图37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下横梁段的立体图;图38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后加强横梁的立体图;图39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加强纵梁与加强横梁的连接关系细节图;图40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地板面板的立体图;图41是图31的A-A剖面图;图42是图41中C部分的放大图;图43是图42的局部放大图;图44是图31的B-B剖面图;图45是图44中D部分的放大图;图46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从前加强横梁附近截取的断面立体图;图47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车身结构中,电机、电控和电池包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前纵梁(10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地板纵梁(1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后纵梁(120)、以及前横梁(210),在所述车身结构受到前碰或后碰时,碰撞力相应地按照如下顺序正向或反向传递:所述前纵梁(100)‑所述前横梁(210)‑所述地板纵梁(110)‑所述后纵梁(1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前纵梁(10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地板纵梁(11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后纵梁(120)、以及前横梁(210),在所述车身结构受到前碰或后碰时,碰撞力相应地按照如下顺序正向或反向传递:所述前纵梁(100)-所述前横梁(210)-所述地板纵梁(110)-所述后纵梁(1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面板(300),所述前横梁(210)、所述地板纵梁(110)和所述后纵梁(120)均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下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两个门槛内板(500),所述两个门槛内板(500)分别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300)的左右两侧,所述门槛内板(500)向前伸出于所述前横梁(210),并且所述门槛内板(500)的前端与所述前横梁(210)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小于1000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纵梁(110)的一侧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500),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下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100)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横梁(210),所述地板纵梁(110)连接于所述前横梁(210),所述地板纵梁(110)的后端连接于对应的后纵梁(12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100)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在与所述前横梁(210)连接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玉波张荣荣李跃嵇明刘新春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