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85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26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所述车身结构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门槛内板、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加强纵梁、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横梁,每个加强纵梁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每个加强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门槛内板,并且每个加强横梁连接于所述两个加强纵梁。当车辆发生侧面柱碰撞时,通过由加强横梁与加强纵梁形成的门槛支撑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车身结构的强度,而且能够将碰撞力从一侧的门槛内板直接传递给另一侧的门槛内板,从而能够显著减小地板面板和门槛内板的横向变形,防止乘员受伤以及布设在地板面板下方的电池包受损。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 body structure and a vehicle. The car body structure comprises two threshold inner plates spaced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s, two reinforced longitudinal beams spaced along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s, and at least one reinforced cross beam, each reinforced longitudinal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corresponding threshold inner plate, and each reinforced cross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two threshold inner plates respectively, and each reinforced cross beam is connected to the two reinforced longitudinal beams. When a vehicle collides with a side column, the strength of the body structure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by means of the threshold support structure formed by the strengthened cross beam and the strengthened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impact force can be transmitted directly from one side of the threshold inner plat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threshold inner plate,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ateral deformation of the floor panel and the threshold inner plate, prevent occupants from being injured and laid on the floor. The battery pack under the panel was damag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尤其是乘用车)的交通(碰撞)事故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员的死亡率和受伤程度是整车研发和制造的核心设计技术。其中,车身结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为了满足公众对家用乘用车的越来越高的碰撞安全性的要求,近年来各国的有关部门都在本国的相关法规和评价规范中不断逐步地改进和补充了一些乘用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例如美国正在针对其国内市场销售的车辆,更新其一系列有关安全碰撞性能的法规和评价规范,要求车身成员舱在更多工况下承受更大碰撞力而有相对比较小的变形。随着家用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普及,石化能源短缺及燃烧带来的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而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方向正在成为未来的趋势。电动汽车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传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设计较高的续航里程,以满足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另外,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为了提升续航距离,电动汽车需要配备更加多的蓄能电池,这样相比同样规格的燃油车,电动汽车要大幅度地增加整车重量,这就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车辆的碰撞初期整车动能的增加,也就说,电动汽车的车身结构需要能够承担更大的力和吸收更多的运动能量来提升安全性。进一步地,在电动汽车中,由于需要布置蓄能电池包,大量车身下部的空间被占用,传统燃油车的各种经典的车身碰撞安全结构技术无法使用,因此设计一种既能满足蓄能电池布置又能满足车辆安全的新型车身结构技术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碰撞安全性能更高的车身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门槛内板、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加强纵梁、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横梁,每个加强纵梁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每个加强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门槛内板,并且每个加强横梁连接于所述两个加强纵梁。可选地,所述加强纵梁与B柱在车辆的横向上大体对应。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面板,所述加强纵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上方,每个加强横梁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每个加强纵梁的一侧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上表面。可选地,所述门槛内板形成为向外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顶壁和内板底壁,以及连接所述内板顶壁和内板底壁的内板侧壁,所述地板面板的左右两侧具有地板面板翻边,所述地板面板翻边包括与所述加强纵梁位置对应的第一段翻边,所述第一段翻边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第一段翻边与所述内板顶壁搭接。可选地,所述加强纵梁具有加强纵梁内侧翻边和加强纵梁外侧翻边,所述加强纵梁内侧翻边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上表面搭接,,所述加强纵梁外侧翻边与所述第一段翻边搭接,并且所述加强纵梁外侧翻边、所述第一段翻边和所述内板顶壁连接在一起。可选地,所述第一段翻边的外边缘突出于所述加强纵梁外侧翻边的外边缘。可选地,所述地板面板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中央通道,所述中央通道的高度小于50mm,所述中央通道包括中央通道顶壁和两个中央通道侧壁,所述至少一个加强横梁包括相互平行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前加强横梁和后加强横梁,所述两个加强横梁中位于前方的加强横梁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上横梁段和连接所述两个上横梁段的下横梁段,每个上横梁段位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上方且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所述下横梁段位于所述中央通道的下方,每个上横梁段与对应的中央通道侧壁以及所述下横梁段连接在一起;所述后加强横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上方且横跨所述中央通道。可选地,所述门槛内板形成为向外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顶壁和内板底壁,以及连接所述内板顶壁和内板底壁的内板侧壁,所述上横梁段形成为向下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上横梁段顶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上横梁段侧壁,所述上横梁段侧壁的下边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横梁段侧壁翻边,所述上横梁段侧壁的远离所述中央通道的一端形成有上横梁段侧壁端部翻边,所述上横梁段顶壁的远离所述中央通道的一端向外延伸以形成上横梁段顶壁搭接面,其中,所述上横梁段侧壁翻边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上表面搭接,所述上横梁段顶壁搭接面与所述内板顶壁搭接,所述上横梁段侧壁端部翻边与所述内板侧壁搭接。可选地,所述下横梁段形成为向上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下横梁段底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下横梁段侧壁,所述下横梁段侧壁的上边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横梁段侧壁翻边,所述下横梁段侧壁翻边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搭接。可选地,所述门槛内板形成为向外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顶壁和内板底壁,以及连接所述内板顶壁和内板底壁的内板侧壁,所述后加强横梁形成为向下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后加强横梁顶壁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后加强横梁侧壁,所述后加强横梁侧壁的下边缘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加强横梁侧壁翻边,所述后加强横梁侧壁的两端形成有后加强横梁侧壁端部翻边,所述后加强横梁顶壁的两端向外延伸以形成后加强横梁顶壁搭接面,其中,所述后加强横梁侧壁翻边与所述地板面板的上表面搭接,所述后加强横梁顶壁搭接面与所述内板顶壁搭接,所述后加强横梁侧壁端部翻边与所述内板侧壁搭接。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中央通道加强梁,所述中央通道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方且与所述两个加强横梁中位于后方的加强横梁位置对应,所述中央通道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中央通道侧壁。可选地,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面板,所述两个门槛内板分别位于所述地板面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加强纵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方,每个加强纵梁的一侧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可选地,所述加强横梁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方。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加强横梁包括相互平行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加强横梁,或者包括交叉设置的两个加强横梁。可选地,所述加强纵梁位于所述两个加强横梁之间,所述加强纵梁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加强横梁。可选地,所述加强横梁为前座椅安装横梁。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车辆发生侧面壁障碰撞时,通过在门槛内板上连接加强纵梁,并将两侧的加强纵梁通过加强横梁连接起来,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门槛内板的翻转变形,从而减少B柱(连接在门槛内板上)向室内方向的侵入变形,降低可能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显著减小地板面板和门槛内板的横向变形,防止乘员受伤以及布设在地板面板下方的电池包受损。当车辆发生侧面柱碰撞时,通过由加强横梁与加强纵梁形成的门槛支撑结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车身结构的强度,而且能够将碰撞力从一侧的门槛内板直接传递给另一侧的门槛内板,从而能够显著减小地板面板和门槛内板的横向变形,防止乘员受伤以及布设在地板面板下方的电池包受损。并且,当车辆发生侧面柱碰撞时,只要碰撞点在加强纵梁的范围内,碰撞力都可以通过加强横梁传递到另一侧。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A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俯视立体图;图1B是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俯视图;图1C是根据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门槛内板(50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加强纵梁(130)、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横梁(240、250),每个加强纵梁(130)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500),每个加强横梁(240、25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门槛内板(500),并且每个加强横梁(240、250)连接于所述两个加强纵梁(1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门槛内板(500)、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加强纵梁(130)、以及至少一个加强横梁(240、250),每个加强纵梁(130)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500),每个加强横梁(240、25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门槛内板(500),并且每个加强横梁(240、250)连接于所述两个加强纵梁(1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纵梁(130)与B柱(800)在车辆的横向上大体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结构还包括地板面板(300),所述加强纵梁(130)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上方,每个加强横梁(240、250)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300),每个加强纵梁(130)的一侧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500),另一侧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内板(500)形成为向外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顶壁(501)和内板底壁(502),以及连接所述内板顶壁(501)和内板底壁(502)的内板侧壁(503),所述地板面板(300)的左右两侧具有地板面板翻边(300B),所述地板面板翻边(300B)包括与所述加强纵梁(130)位置对应的第一段翻边(300B1),所述第一段翻边(300B1)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第一段翻边(300B1)与所述内板顶壁(501)搭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纵梁(130)具有加强纵梁内侧翻边(130a)和加强纵梁外侧翻边(130b),所述加强纵梁内侧翻边(130a)与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上表面搭接,,所述加强纵梁外侧翻边(130b)与所述第一段翻边(300B1)搭接,并且所述加强纵梁外侧翻边(130b)、所述第一段翻边(300B1)和所述内板顶壁(501)连接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翻边(300B1)的外边缘(300B11)突出于所述加强纵梁外侧翻边(130b)的外边缘(130b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板面板(300)上形成有向上凸起的中央通道(300A),所述中央通道(300A)的高度小于50mm,所述中央通道(300A)包括中央通道顶壁(300A1)和两个中央通道侧壁(300A2),所述至少一个加强横梁包括相互平行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前加强横梁(240)和后加强横梁(250),所述两个加强横梁(240、250)中位于前方的加强横梁(240)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上横梁段(241)和连接所述两个上横梁段(241)的下横梁段(242),每个上横梁段(241)位于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上方且连接于对应的门槛内板(500),所述下横梁段(242)位于所述中央通道(300A)的下方,每个上横梁段(241)与对应的中央通道侧壁(300A2)以及所述下横梁段(242)连接在一起;所述后加强横梁(250)设置在所述地板面板(300)的上方且横跨所述中央通道(300A)。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内板(500)形成为向外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相对设置的内板顶壁(501)和内板底壁(502),以及连接所述内板顶壁(501)和内板底壁(502)的内板侧壁(503),所述上横梁段(241)形成为向下开口的槽状结构,并且包括上横梁段顶壁(241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上横梁段侧壁(24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玉波杨峰衣本钢嵇明刘新春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