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妙雪专利>正文

双钩型门锁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258 阅读:2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在提供一种双钩型门锁构造,其包括有壳体组,其系由锁合件作用而将盖体组设于座体上而形成一壳体组,且于座体与盖体之间夹置组设有旋钮、推杆组、齿轮及钩体,其中该旋钮的齿部一端系可分别啮合于推杆组的齿部上,且该推杆组的齿部与另一推杆组的齿部间则夹置啮合有齿轮,以致使该齿轮的作用而使得推杆组及另一推杆组形成同步且朝不同方向移动,且使推杆组另一端L形长条孔及另一推杆组另一端L形长条孔系分别与左右钩体的限位部呈相互组设活动,并同步推动左右钩体的限位部以其轴部为旋转中心而转动,以作为钩体的钩部是否能凸伸于壳体组的外侧的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锁,特别涉及一种双钩型门锁构造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一般门体锁定锁栓的设计,往往是采取单向门栓结构,因此,在组装上必需先分辨门扇的左右开向,再取其适当方向锁栓加以配合。然而,组装者在组装时,往往必需先花费相当的时间及心思去分辨门扇的开向,而造成其组装效率大打折扣外,同时,亦会因一时疏忽的分辨,而必需将已组装完成的锁栓给拆卸下,再重新拿一组新的且方向相对的锁栓加以配合,以致使其组装时间被大幅拉长,且使工时增加,进而增加其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装方便的双钩型门锁构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双钩型门锁构造包括有壳体组1,其至少有座体10及盖体15,且其是藉由锁合件90作用而将盖体15组设于座体10上而形成一壳体组1,并于座体10与盖体15之间夹置组设有旋钮3、推杆组4、4’、齿轮5及钩体6; 该旋钮3的齿部30一端系可分别啮合于推杆组4的齿部411上;该推杆组4的齿部411与另一推杆组4’的齿部411’间则夹置啮合有齿轮5,并使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及另一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系分别与左右钩体6的限位部61呈相互组设活动;藉由上述构造,当旋钮3被转动时,即会因旋钮3的齿部30啮合于推杆组4下方的齿部411而可强制带动推杆组4往一侧移动,同时亦会使已啮合于该推杆组4上方的齿轮5跟着转动,且会经由该齿轮5的作用而带动另一推杆组4’间往不同方向移动,并利用该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及另一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分别同步推动左右钩体6的限位部61以其轴部60为旋转中心而转动,以致使两钩体6能凸伸于壳体组1之外,而达到呈闭锁的状态;反之,当旋钮3反向转动时,则会使两钩体6被隐藏于壳体组1内,进而达到呈开锁状态。采用上述结构后,已组设于壳体组内的旋钮的齿部转动时能直接带动推杆组跟着移动,且会使该推杆组的齿部经由齿轮的作用而带动另一推杆组往另一侧方向移动,并使该推杆组另一端L形长条孔及另一推杆组另一端L形长条孔分别同步推动左右钩体的限位部以其轴部为旋转中心而朝不同方向转动,以作为钩体的钩部是否能凸伸于壳体组的外侧的依据;这样,其不但能具有简化零组件的功效外,同时,亦能提高其组装效率及产量,且能降低其成本,进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及占有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双钩型门锁做进一步的描述。图1是为本专利技术的双钩型门锁构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钩型门锁构造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钩型门锁构造动作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双钩型门锁构造动作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6为图5动作后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双钩型门锁构造,请参阅第一图至第三图所示,其包括有一壳体组1,其至少有座体10及盖体15,且其系藉由锁合件90作用而将盖体15组设于座体10上而形成一壳体组1,并于座体10与盖体15之间夹置组设有旋钮3、3’、推杆组4、4’、齿轮5及钩体6;又,该座体10至少包含有前壁面101及侧壁面102所组成,其中该前壁面101适当处设有缺口部1011及定位孔1012,以供钩体6及保险杆组2前端200能分别于缺口部1011及定位孔1012内来回移动;而该侧壁面102的适当处则设有数个孔1020、1021、1022、长槽1023、定位柱1024及限止部1025,以致使锁合件90锁固于定位柱1024内,且能使钩体6的轴部60、旋钮3、3’、齿轮5及推杆组4的导部43能分别组设于数个孔1020、1021、1022及长槽1023上,并使弹性体8的一端能抵顶组设于限止部1025上;而上述的该座体10与前壁面101间系可为分离的二组件;该盖体15的适当处则设有数个孔150、151、152、长槽153及通孔154,以致使锁合件90在穿过通孔154后而锁固于定位柱1024内时,恰能使钩体6的轴部60、旋钮3、3’、齿轮5及推杆组4的导部412能分别与数个孔150、151、152及长槽153呈相互容置组设活动状;该旋钮3、3’的侧围形成有齿部30、30’,且于二旋钮3、3’的齿部30、30’上下方分别与推杆组4的下方齿部410及齿条7的齿部70相互啮合传动;而该旋钮3的中心处设有贯穿孔32,以钥匙(图中未示)插入转动之用;而该旋钮3’的适当处形成有抵推部31’,以供弹性体8的一端能组设抵顶于其上,且使该弹性体8另一端则抵顶于壳体组1的限止部1025上;该推杆组4、4’系可分为推体40、40’及杆体41、41’,且该推体40、40’的一端系与杆体41、41’的一端组设,并使推体40、40’的另一端设有L形长条孔401、401’及杆体41、41’的另一端上方设有齿部411、411’,又,该杆体41下方形成有齿部410,且于其侧方形成有导部412,以致使L形长条孔401、401’及齿部411、411’分别与钩体6的限位部61、齿轮5间呈相互组设活动;而上述的长条孔401、401’亦可为单一椭圆孔、圆孔、椭圆槽或圆槽,且其形状则可为椭圆形、圆形、弧形状..等为最佳;该钩体6、6’的适当处形成有轴部60、60’、限位部61、61’及钩部62、62’,且该轴部60、60’与限位部61、61’不在同一中心上,以致使推杆组4、4’的L形长条孔401、401’推动限位部61、61’移动时,会使钩体6、6’以轴部60、60’为中心向一侧转动,直至钩部62、62’能凸伸于壳体组1的外侧或隐藏于壳体组1内侧;而上述的轴部60、60’或限位部61、61’系可为孔、凸柱..等为最佳;当欲关闭时,仅需将钥匙插入至旋钮3的贯穿孔32后而转动,由于旋钮3上下方的齿部30系分别啮合于推杆组4下方的齿部410上及齿条7的齿部70上,且于推杆组4上方的齿部411及另一推杆组4’的齿部411’间夹置有齿轮5,并使齿条7的齿部70另一端能与另一旋钮3’的齿部30’相互连结传动;此时,仅需使出的力量必需大于弹性体8的弹力(因该弹性体8的两端系抵顶于限止部1025及另一旋钮3’的抵推部31’之间),方能使旋钮3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带动推杆组4及另一推杆组4’同步朝向不同方向移动,且会迫使推杆组4的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及另一推杆组4’的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分别同步推动左右钩体6的限位部61以其轴部60为旋转中心而呈向上转动,以致使两钩体6能凸伸于壳体组1的外侧方,而达到呈关闭锁合的状态;反之,当旋钮3反向转动时,则会使两钩体6被隐藏于壳体组1内,进而达到呈开启状态;因此,本专利技术确实能由已组设于壳体组1内的旋钮3的齿部30转动时能直接带动推杆组4跟着移动,且会使该推杆组4的齿部411经由齿轮5的作用而带动另一推杆组4’往另一侧方向移动,并使该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及另一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分别同步推动左右钩体6、6’的限位部61、61’以其轴部60、60’为旋转中心而朝不同方向转动,以作为钩体6、6’的钩部60、60’是否能凸伸于壳体组1的外侧的依据;请参阅第四图至第六图,其乃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例图,其主要的改变在于将原来壳体组1内另外加以组有有保险杆组2,其中该保险杆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钩型门锁构造,其包括有:壳体组1,其至少有座体10及盖体15,且其系藉由锁合件90作用而将盖体15组设于座体10上而形成一壳体组1,并于座体10与盖体15之间夹置组设有旋钮3、推杆组4、4’、齿轮5及钩体6;该旋钮3的齿部30一端系可分别啮合于推杆组4的齿部411上;该推杆组4的齿部411与另一推杆组4’的齿部411’间则夹置啮合有齿轮5,并使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及另一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系分别与左右钩体6的限位部61呈相互组设活动;藉由上述构造,当旋钮3被转动时,即会因旋钮3的齿部30啮合于推杆组4下方的齿部411而可强制带动推杆组4往一侧移动,同时亦会使已啮合于该推杆组4上方的齿轮5跟着转动,且会经由该齿轮5的作用而带动另一推杆组4’间往不同方向移动,并利用该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及另一推杆组4’另一端L形长条孔401’分别同步推动左右钩体6的限位部61以其轴部60为旋转中心而转动,以致使两钩体6能凸伸于壳体组1之外,而达到呈闭锁的状态;反之,当旋钮3反向转动时,则会使两钩体6被隐藏于壳体组1内,进而达到呈开锁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妙雪
申请(专利权)人:蔡妙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