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妙雪专利>正文

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5432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不能调整门板与门框之间缝隙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轴杆上的驱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设置在同一轴杆的相同中心轴线上,同时将抵推部与驱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之间设置在同一轴杆的不同中心轴线上,使抵推部的断面与驱动部或轴身部或限位部的断面之间呈偏心状设置,转动驱动部带动抵推部跟着转动,通过抵推部的偏心作用而强迫从动体往一侧移动,从而达到改变已组设在从动体接设部上的板体与已组设在座体上的框体间的间隙大小,从而达到垂直方向的微调间隙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各种建筑门窗。(*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技术背景目前常用的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其主要包含有左本体及右本体,其中该 左本体及右本体之间通过一轴杆加以连结,使得左本体和右本体之间能以该轴杆为旋转中心而转动;同时,该左本体和右本体上设有若干个定位孔,通过螺 栓穿过该定位孔后而将左本体和右本体分别固定在门板及门框上,如此,即可 达到简易快速的安装;然而,这种结构在使用时,会有如下的缺点由于门板和门框在制造时,会产生一些误差,再加上,安装人员在安装上 的技术而产生一些偏移量的情况下,往往会使得门板及门框间的水平距离或垂 直距离的缝隙过大或缝隙的间隙不平均而导致其质感大为降低,而造成消费者 的一大烦恼。为改进上述的缺点,则必需将原门板拆下,再重新安装一门板,以致使消 费者的成本大为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调整门板与门框之间间缝大小的门窗用 铰链调整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柔性接头基件,其包括座体、从动体、套 接座及轴杆,所述座体上设有凹陷区,在凹陷区的两侧分别设有贯穿的长条孔;所述从动体包括身部和接设部,身部内设有一贯穿的容置孔,身部外侧设 有螺孔,螺孔与容置孔呈垂直状连通;身部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接设部,在接 设部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至少二个贯穿孔;所述套接座包括基底部、导正部和轴孔,基底部向外侧形成有锥状的导正 部,基底部和导正部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一贯穿的轴孔,两个套接座的导正部分别从从动体的两侧端插入从动体的容置孔侧端内;所述轴杆上设有驱动部、抵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其中驱动部和轴身部 分别位于轴杆的不同端,且驱动部向外侧延伸形成4氐推部,并于4氐推部上形成 有环凹陷状的限位部;驱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位于同一轴杆的相同中心轴线 上,而4氐推部与驱动部、P艮位部及轴身部之间位于同一轴杆的不同中心轴钱上,所述从动体的身部组设在座体的凹陷区,轴杆组设在座体的长条孔、套接 座的轴孔和从动体的容置孔内,轴杆的驱动部和轴身部分别组设在座体两端的 长条孔内,设置于螺孔内的定位钮插入从动体的限位部内。本技术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通过将轴杆上的驱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 设置在同一轴杆的相同中心轴线上,同时将抵推部与驱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 之间设置在同一轴杆的不同中心轴线上,使抵推部的断面与驱动部或轴身部或 限位部的断面之间呈偏心状设置,转动驱动部带动抵推部跟着转动,通过抵推 部的偏心作用而强迫从动体往一侧移动,从而达到改变已组i殳在从动体接i殳部 上的板体与已组设在座体上的框体间的间隙大小,从而达到垂直方向的微调间 隙的作用。 附困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图l应用时的组合剖面状态图;图3是图2调整后的组合剖面状态图;图4是图2应用时的另一组合剖面状态图;图5是图4调整后的組合剖面状态图; 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组合剖面状态图; 图7是图6的调整后的组合剖面状态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不能调整门板与门框之间缝隙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l所示,本技术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包括座体l、从动体2、 套接座3及轴杆4,座体1组设于框体6上,其中该座体l上形成有凹陷区1 0 ,且在该凹陷区1 0的两侧分别设有螺孔1 1及贯穿的长条孔1 2 ,并使该 螺孔1 1能与长条孔1 2呈垂直连通状,以致^f吏调整钮5的螺紋部5 2组设于 螺孔1 1内时,恰能使调整钮5的凹陷部5 1位于螺孔1 1与长条孔1 2的接 通处上,而能迫使已位于长条孔l2内的轴杆4恰可置于调整钮5的凹陷部5 1内,从而达到因调整钮5的转动而能迫使轴杆4及组设于轴杆4上的套接座 3、从动体2间呈水平方向的移动;所述长条孔l 2呈阶层状。从动体2分为身部2 l和接设部2 2,其中身部2 1内设有一贯穿状的容 置孔2 1 0,且在身部2 l外侧形成有螺孔2 1 2,并使螺孔2 1 2能与容置 孔2 1 0呈垂直连通,同时,身部2 1的一侧则向外延伸形成有接设部2 2, 且在该接设部2 2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至少二个贯穿孔2 2 1 ,用以连接板体7;套接座3分为基底部3 1、导正部3 2和轴孔3 3 ,其中该基底部3 1向 外侧形成有锥状的导正部3 2,且使基底部3 l和导正部3 2的中心位置上设 置有一贯穿的轴孔3 3,以利于套接座3的导正部3 2恰能插入到从动体2的 容置孔21O侧端内;该轴杆4上设有驱动部4 0 、 4氐推部4 1 、限位部4 2和轴身部4 3 ,其 中该驱动部4 0和轴身部4 3分别位于轴杆4的不同端,且该驱动部4 O向外 倒延伸形成有抵推部4 1,并在抵推部4 1上形成有环凹陷状的限位部4 2 ,而且,驱动部4 0、限位部4 2和轴身部4 3位于同一轴杆4的相同中心轴线 上,且4氐推部4 l与驱动部4 0、限位部4 2和轴身部4 3间位于同一轴杆4 的不同中心轴线上,并4吏4氐4,部4 1的断面与驱动部4 0或轴身部4 3或限^立 部4 2的断面间呈偏心状的设置;而上述的驱动部4 0可呈凹陷状或凸出状, 且该驱动部4 0可为一字形、十字形或多角形者;当组装时,仅需先将二套接座3的导正部3 2—端分别插入置于从动体2 的容置孔2 1 O的两侧端后,再将已组设于从动体2上的套接座3的轴孔3 3 移动到座体l的凹陷区l 0内,且能使该轴孔3 3与座体1的贯穿的长条孔1 2形成对齐后,即可再将轴杆4的轴身部4 3从座体1一端的长条孔1 2外侧 进入且经过已位于该长条孔1 2内的调整钮5的凹陷部5 1内,再依序穿过套 接座3的轴孔3 3 、从动体2的容置孔2 1 0 、另 一套接座3的轴孔3 3及另 一调整钮5的凹陷部5 l后,而使得该轴身部4 3恰能位于座体1另一端的长 条孔l 2内,此时,恰能使该轴杆4的环凹陷状的限位部4 2与从动体2的螺 孔2 1 2形成对齐,以利于已组:没于螺孔2 1 2内的定位4丑5 8—端能插入至 环凹陷状的限位部4 2内,而使轴杆4被组设固定于从动体2及座体1上,且 能使从动体2及座体1间呈可转动状,组成一铰链;当欲将门或窗安装应用时,仅需先将已組设成一体的铰链的座体1组设在 框体6的适当处,且将板体7组设在从动体2的接设部2 2上,以完成框体6 及板体7的快速初步安装;由于框体6及板体7制造时产生误差值,再加上, 安装者的技术影响下,往往会使得框体6及板体7间的垂直方向(即指座体1 的底缘至顶缘的方向而言)或水平方向(指座体l的左侧至右侧方向而言)的 缝隙过大而形成不平均及不美观,因此,即必需通过手工具转动轴杆4的驱动 部4 0至一定角度后,会因轴杆4的驱动部4 0、限位部4 2及轴身部4 3系 位于同一轴杆4的相同中心轴线上,且该轴杆4的抵推部4 l与驱动部4 0、 限位部4 2及轴身部4 3间位于同一轴杆4的不同中心轴线上,并使抵推部4 l的断面与驱动部4 0或轴身部4 3或限位部4 2的断面间呈偏心状设置,则会因轴杆4的抵推部4 1的偏心转动而强迫从动体2往座体1的底缘方向靠近 A 2 (如图3及图5)或远离A 1 (如图2及图4 )移动,且会带动已组设于从 动体2的接设部2 2上的板体7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门窗用铰链调整结构,包括座体、从动体、套接座及轴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上设有凹陷区,在凹陷区的两侧分别设有贯穿的长条孔;    所述从动体包括身部和接设部,身部内设有一贯穿的容置孔,身部外侧设有螺孔,螺孔与容置孔呈垂直状连通;身部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接设部,在接设部的适当位置上设有至少二个贯穿孔;    所述套接座包括基底部、导正部和轴孔,基底部向外侧形成有锥状的导正部,基底部和导正部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一贯穿的轴孔,两个套接座的导正部分别从从动体的两侧端插入从动体的容置孔侧端内;    所述轴杆上设有驱动部、抵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其中驱动部和轴身部分别位于轴杆的不同端,且驱动部向外侧延伸形成抵推部,并于抵推部上形成有环凹陷状的限位部;驱动部、限位部和轴身部位于同一轴杆的相同中心轴线上,而抵推部与驱动部、限位部及轴身部之间位于同一轴杆的不同中心轴线上,并且抵推部的断面与驱动部或轴身部或限位部的断面之间呈偏心状的设置;    所述从动体的身部组设在座体的凹陷区,轴杆组设在座体的长条孔、套接座的轴孔和从动体的容置孔内,轴杆的驱动部和轴身部分别组设在座体两端的长条孔内,设置于螺孔内的定位钮插入从动体的限位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妙雪
申请(专利权)人:蔡妙雪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