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用门把手(1),具有对车辆门进行开闭操作的把手(10)、和固定在车辆门的外侧板(50)上并可旋转地轴支撑把手(10)的底座(20),其特征在于:在外侧板(50)上设置有规定宽度(LP)的开口(52),在底座(20)的一端侧具有大于开口(52)的宽度(LP)的底座架,在固定到外侧板(50)上时,底座架(20)的一部分钻入外侧板(50)的开口(52)的内侧,另外底座(20)的另一端具有与外侧板结合的紧固部。由此提供能利用1个螺栓就能可靠地固定在车辆门的外侧板上的门把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开闭车辆门的乘员操作的车辆用门把手的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过去的开闭车辆门的车辆用门把手,已提出了各种结构。例如特许第3326380号公报中,作为在与车辆门的外侧板的大致同一面上形成的类型的汽车用门把手,通过使把手具有2个旋转中心进行旋转,可以降低把手操作时的把手在旋转方向的姿态变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汽车用门把手在安装在构成车辆门外面的外侧板上时,相对于外侧板不突出,在大致同一面上形成。因此在轴支撑把手的壳体上,形成有在安装到车辆上时相对于门外侧板呈大致同一面的外装饰面,而且该外装饰面形成有孔,以便在将门把手安装到车辆门上时,嵌入一体化的钥匙圆筒(key cylinder)的钥匙孔。在将上述门把手固定到车辆门上时,在外侧板的内侧必须有多个位置的螺栓连接。即,如果只有1个螺栓连接,则壳体固定在旋转方向上不稳定,因此为了防止壳体旋转、进行可靠的连接,至少需要2个位置的连接。近年的车辆门需要收容用于确保碰撞安全的刚性的横梁自动开闭式车窗(power window)机构、动力门锁机构等,所以在车辆门上安装门把手时,不得不在狭窄的空间进行操作,从而出现安装困难的问题。专利文献1特许第332638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以提供能够相对简单地安装的门把手的安装结构为技术课题,具体来说,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1个螺栓连接、在车辆门的外侧板上可靠地固定的门把手。技术方案1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手段中,提供一种车辆用门把手,具有对车辆门进行开闭操作的把手、和固定在车辆门的外侧板上并可旋转地轴支撑所述把手的底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侧板上形成有具有第1宽度的开口,在所述底座的一端侧形成有底座架,在该底座架上设有具有比所述第1宽度更大的第2宽度的部分,并且,将所述底座从外侧固定到所述外侧板上时,所述底座架的具有所述第2宽度的部分从所述开口钻入所述外侧板的内侧,所述底座架在与所述外侧板的车辆内方侧相对接的状态下被固定,同时所述底座的另一端在与所述外侧板的车辆外方对接的状态下被固定。技术方案2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手段中,在所述底座架上形成有孔部,在该孔部插通钥匙圆筒。技术方案3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手段中,所述底座架具备具有以下定位宽度的部位,该定位宽度是与所述开口的具有所述第1宽度的部分嵌合、并确定所述底座架的位置的定位宽度。技术方案4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手段中,所述开口形成有朝着所述紧固部阶梯状减小形成宽度的阶梯状部。技术方案5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手段中,所述外侧板在所述开口和所述紧固部之间形成有朝着所述车辆门的外方形成台阶的台阶部。技术方案6的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手段中,在所述底座,在与所述台阶部对应的位置设有卡合部,当将所述底座固定在所述外侧板上时,所述卡合部夹入所述外侧板。根据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可以将具有大于设置在车辆的外方侧上的开口的宽度(第1宽度)的宽度(第2宽度)的底座架插入开口,将底座通过螺栓固定结合在外侧板上。这样固定后,底座架钻入外侧板的内侧,底座本体部从外侧板的外侧进行固定。底座从内部和外部平行夹持外侧板,牢固地将底座固定在外侧板上。即,可以利用1个位置的螺栓结合固定门把手。根据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钥匙圆筒插通在底座架上,与底座架一起固定在外侧板上,从而更牢固地将底座固定在外侧板上。根据技术方案3的专利技术,由于底座架具有以与设置在外侧板上的开口的一部分嵌合的公差小的方式形成的定位宽度,因此可以确定门把手在车辆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同时利用螺栓结合更牢固地安装门把手。根据技术方案4的专利技术,由于开口朝着紧固部形成有阶梯状减小形成宽度的阶梯状部,因此可以对应阶梯状宽度,任意设定底座架的具有定位宽度的部分的宽度。根据技术方案5的专利技术,由于设置开口的部分的外侧板上形成有台阶,因此即使形成直线的底座安装部和底座架,也能够从外侧板的内侧和外侧夹持底座,能够牢固地固定底座。另外,由于设置在外侧板上的台阶呈弯曲状,从而可以提高外侧板的门把手安装部的弯曲刚性,其结果是更牢固地安装了门把手。根据技术方案6的专利技术,由于设置在底座的卡合部夹入外侧板,因此底座的底座架钻入外侧板的内侧,同时夹持底座,能够牢固地固定门把手。附图说明图1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门把手的主视图。图2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外侧板的主视图。图3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门把手的立体图。图4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门把手的主视图(没有钥匙圆筒时)。图5为从外侧板的内侧观察的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门把手的图示。图中1-门把手,10-把手,20-底座,23-底座架,23a-限位器,30-钥匙圆筒,40-钥匙圆筒盖,40a-爪,50-车辆门,外侧板,52-开口,53-台阶,100-钻入部,LB-第2宽度,LD-定位宽度,LP-第1宽度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例中,针对水平安装在车辆的外侧板上的折翼型门把手的例子进行说明。这种折翼型的门把手中,乘员将手指插入外侧板和门把手之间,向外侧上方拉起门把手,进而打开车辆门。图1表示利用本专利技术将车辆用门把手1安装在外侧板50上的主视图(外观图)。车辆门把手1具有把手10、底座20、钥匙圆筒30、钥匙圆筒盖40而构成。如图4所示,底座20在把手10的车辆内侧与该把手10相面对配置。把手10安装在底座20上,以便能够从车辆外侧朝着拉向上方的方向进行转动。还有,从图1可知,钥匙圆筒盖40覆盖钥匙圆筒30。当从车辆外侧向上拉把手10时,与把手10的连接部(图中未表示)连接的周知的车辆锁止机构(图中未表示)进行解锁动作,打开车辆的门。另外,如图1所示,外侧板50只表示了安装有门把手1的部分。图2表示外侧板50的主视图(外观图)。外侧板50的门把手安装部50a通过冲压成形制成,大致呈现如图2的纸面的中央附近向里面凹进的形状。安装部50a上形成有螺栓孔51和开口52。螺栓孔51为利用螺栓将底座20紧固到外侧板50上的孔。开口52为将后述的底座20的底座架23钻入外侧板50的车辆内侧的开口。该开口52沿车辆的水平方向呈细长形状。而且,还形成有阶梯状部分52a,其阶梯状宽度向螺栓孔51侧逐渐变窄。另外,开口52上的与螺栓孔51侧的相反一侧形成有具有第1宽度LP的部分。图中比该形成第1宽度LP的部分更靠右侧的部分设置有台阶53。通过该台阶53,具有第1宽度LP的部分呈现比阶梯状部分52a更向车辆外侧突出的状态。图3表示门把手1的底座20、钥匙圆筒30以及钥匙圆筒盖40的立体图(外观图)。底座20利用树脂一体化成形,具有安装在外侧板50的车辆外侧的安装部21、和底座架23。如图所示,底座架23在底座20的一端形成,中央形成有用于钥匙圆筒30嵌入的孔部。从而,钥匙圆筒30嵌入底座架23的孔部,从钥匙圆筒30的外侧安装钥匙圆筒盖40,完成钥匙圆筒部。如图所示,在底座架23的一部分设置有在与车辆的上下方向对应的方向上的宽度为第2宽度LB的部分。该第2宽度LB大于上述第1宽度LP。还有,在底座20上的底座架23与安装部21之间,形成有具有宽度LD的部分。该宽度LD相对于阶梯状部分52a的一部分的宽度,以嵌合公差小的方式形成。通过该定位宽度LD与阶梯状部52a的对应部分的嵌合,底座20能够相对于外侧板50在车辆上下方向的规定位置上进行定位。另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门把手,具有对车辆门进行开闭操作的把手、和固定在车辆门的外侧板上并可旋转地轴支撑所述把手的底座,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板上形成有具有第1宽度的开口,在所述底座的一端侧形成有底座架,在该底座架上设有具有比所述第1宽度更大的第2宽度的部分, 将所述底座从外侧固定到所述外侧板上时,所述底座架的具有所述第2宽度的部分从所述开口钻入所述外侧板的内侧,所述底座架在与所述外侧板的车辆内方侧相对接的状态下被固定,同时所述底座的另一端在与所述外侧板的车辆外方对接的状态下被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本哲朗,西川雅喜,铃木芳征,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