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6585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4:42
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头部内设有内冷油道,所述活塞头部面向活塞裙部的一侧设有凹陷区,所述内冷油道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凹陷区;所述凹陷区环绕所述进油口并设置为导流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活塞进油口处设有导流区,在机油喷嘴的倾角较大时,无论活塞处于什么位置,机油喷嘴喷出的油束都能由导流区来承接,并通过导流区引流至进油口,进入内冷油道内,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机油喷嘴喷出的机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涉及一种活塞,特别是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
技术介绍
活塞是发动机的“心脏”,承受交变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是发动机中工作条件最恶劣的关键零部件之一。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为了使活塞能够应对高热负荷的工作环境,通常会在活塞头部靠近燃烧室的部位设置内冷油道,让机油在内冷油道内流动,对活塞进行冷却。现有使用倾斜机油喷嘴的发动机中,进油口设计不能让机油喷嘴喷出的油束时刻对准进油口,导致进油效率较低。在一种设计中,进油口采用偏置形式,并设有延伸至进油口的导流面,但是这种形式容易导致油束进入内冷油道后偏向一边流动,进而导致活塞散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解决以上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头部内设有内冷油道,所述活塞头部面向活塞裙部的一侧设有凹陷区,所述内冷油道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凹陷区;所述凹陷区环绕所述进油口并设置为导流区。本技术在活塞进油口处设有导流区,导流区环绕进油口,使得进油口处于导流区的中部区域。即使面对机油喷嘴的喷射倾角较大的工况,无论活塞处于什么位置,机油喷嘴喷出的油束都能由位于进油口周围的不同位置的导流区来承接,并通过导流区引流至进油口,进入内冷油道内,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机油喷嘴喷出的机油。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导流区具有第一、第二导流面,沿活塞销孔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分别位于所述进油口的两侧。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相对于所述进油口对称设置。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与所述活塞高度方向的夹角相等。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相对于进油口对称,保证了机油进入进油口后可以较均匀地向两侧分散,使活塞散热更为均匀。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沿导流方向,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的宽度沿靠近所述进油口的方向呈缩小趋势。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导流面靠近机油喷嘴一侧的宽度较大,靠近进油口一侧的宽度较小,有利于导流面承接油束并引流,减少机油飞溅。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导流面,所述多个子导流面沿导流方向依次相接。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凹陷区为曲面。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5°~55°;或者,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相对于高度方向的倾斜角为55°~75°。优化导流面与高度方向的倾角,在导流面引导油束的过程中使油束流动更加平滑。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进油口与活塞的直径比为5%~7.5%。避免进油口过大导致机油回流,降低进油效率;或者进油口过小使油束被进油口边缘遮挡,导致进油量减少。作为一种可选的方案,沿主副推力面方向,所述进油口的中心的投影与所述活塞中心轴线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0±1.5mm。优化调整进油口的位置,使导流区可以适配大部分的机油喷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活塞组件,包括所述活塞,以及用于向所述进油口喷射油束的机油喷嘴,所述机油喷嘴的喷射角度与活塞的高度方向的夹角为9°~11°。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使用状态的一种示意图;图3为对应图2使用状态的一种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图2、图3,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活塞1的活塞头部内设有内冷油道,活塞头部面向活塞裙部的一侧设有凹陷区,内冷油道的进油口3位于凹陷区;凹陷区环绕进油口3并设置为导流区,使得进油口3大致处于导流区的中部区域。本方案的优点在于,在进油口3的四周均设有导流区,在机油喷嘴2的倾角较大时,无论活塞1处于什么位置,机油喷嘴2喷出的油束7都能由位于不同位置的导流区来承接,并通过导流区引流至进油口3,进入内冷油道内,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收集机油喷嘴2喷出的机油。如图1-3所示,导流区具有第一导流面5和第二导流面6,沿销孔4的轴向方向(图1中沿纸面的左右方向),第一导流面5和第二导流面6分别位于进油口3的两侧。例如,第一导流面5、第二导流面6可相对于进油口3对称设置,第一导流面5和第二导流面6与活塞1的高度方向的夹角相等。第一导流面5和第二导流面6相对于进油口3对称,保证了机油进入进油口3后可以较均匀地向两侧分散,使活塞散热更为均匀。其中,各导流面优选为曲面,凹陷区则相应地也为曲面。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各导流面也可以是曲面和平面的拼接,或者平面和平面的拼接。继续参照图1,沿导流方向,第一导流面5、第二导流面6的宽度沿靠近进油口3的方向呈缩小趋势。换言之,导流区呈朝外扩口的形状,各导流面靠近机油喷嘴2一侧的宽度较大,靠近进油口3一侧的宽度较小,有利于导流面承接油束7并引流,减少机油飞溅。第一导流面5、第二导流面6包括多个子导流面,多个子导流面沿导流方向依次相接。子导流面优选为曲面,也可以是平面。作为一种示例,第一导流面5和第二导流面6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5°~55°;或者,第一导流面5、第二导流面6相对于高度方向的倾斜角为55°~75°,使得导流区可以适配大部分的机油喷嘴。作为一种示例,进油口3与活塞1的直径比为5%~7.5%。避免进油口3过大导致机油回流,降低进油效率;或者进油口3过小使油束7被进油口3边缘遮挡,导致进油量减少。作为一种示例,沿主副推力面方向,进油口3的中心的投影与活塞1中心轴线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0±1.5mm。通过优化调整进油口3的位置,使导流区可以适配大部分的机油喷嘴。作为一种示例,机油喷嘴2的喷射角度与活塞1的高度方向的夹角为9°~11°。应当理解,以上数值范围,在同一活塞中可以全部适用,或者部分适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头部内设有内冷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头部面向活塞裙部的一侧设有凹陷区,所述内冷油道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凹陷区;所述凹陷区环绕所述进油口并设置为导流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进油口导流结构的活塞,所述活塞的活塞头部内设有内冷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头部面向活塞裙部的一侧设有凹陷区,所述内冷油道的进油口位于所述凹陷区;所述凹陷区环绕所述进油口并设置为导流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区具有第一、第二导流面,沿活塞销孔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分别位于所述进油口的两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相对于所述进油口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沿导流方向,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的宽度沿靠近所述进油口的方向呈缩小趋势。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导流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子导流面,所述多个子导流面沿导流方向依次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青松李乾坤范豪凯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