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永生专利>正文

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2071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它是建筑内一户或一个开间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的过渡空间,是由钢筋混凝土构件等材料围合成的空间单元构造,其特征是被楼板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该单元可左右并设,上下叠置,形成建筑物外表面或外立面空间。缓冲空间单元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结合,可以满足建筑物的自然采光与通风、保温与隔热、外观与绿化、灵活布置室内空间等。如进户通道、厨房、卫生间、管线等通常设在缓冲空间单元内或在其周边,由此可实现户内大部分空间可自由分隔,实现多功能使用用途。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的大多数建筑类型、多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结合,能够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并体现出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包括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所述的缓冲空间单元是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物外部之间的过渡空间,是由被楼板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所组成的单元构造。在此称为“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或“缓冲空间单元”。上述的缓冲空间单元通常是以住宅中的一户或一个开间为使用的最小单位。缓冲空间单元左右并设,上下叠置,可形成建筑物外表面空间或外立面空间。通常缓冲空间单元是由钢筋混凝土构件等材料围合成的建筑构造,并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结合。该内部空间主要有承重的钢筋混凝土柱、梁、板以及承重墙或分户墙等主要结构构件组成,起到承担整个建筑(也可包含缓冲空间单元在内)的结构支撑与稳定作用,其内部使用空间的分隔通常采用轻质材料并可在房屋室内装饰时完成;而进户通道、厨房、卫生间、管线等通常设在缓冲空间单元内或在其周边。由此可实现一梯多户,且户内较大部分的室内空间可自由分隔,并可多功能使用。缓冲空间单元可与现有的大多数建筑类型及多种使用功能的建筑结合。以下提到“本技术”的概念包含缓冲空间单元,以及采用缓冲空间单元的建筑物。正是因为缓冲空间单元服务于户,而多户又组成建筑。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名称“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也可理解为“采用缓冲空间单元的建筑物”。总之缓冲空间单元是与建筑物连在一起的。缓冲空间单元涉及建筑物使用中的自然采光、通风、保温、隔热、外观、绿化、使用空间布置等方面。根据地球上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有针对性地使用本技术,可以使建筑物适应这些环境条件,并使建筑物经济、持久地使用。本技术使用功能的可变性,也是建筑物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现。同时,本技术还涉及采用缓冲空间单元的建筑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整个形成过程,包括采用缓冲空间单元的建筑方法,以建筑管理运行系统,并提出了创业建筑及其网络化体系。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CN10683160A一种房中楼住宅,公开了一种在由两个空间组合成的一个单元内,一个单层空间与另一个二层空间水平相接位置在后者中间,其特征在于一层空间设斜梯与二层空间的各层相连。在建筑中使用时,相同单元的叠加方法是单元中的一层空间与另一单元的二层空间上下相叠加。而中国专利CN1256346A全息智能建筑,提出了由两个全息块(一个由一层或数层房间组成的几何体)组成的一个全息单元。其叠加的方法是满足以下条件,同一单元内两个全息块底面(顶面)标高之差等于垂直方向相邻全息单元内另两个全息块底面(顶面)标高之差。同时还归类分析了多种建筑的形式及其优缺点,并列-->举了14条技术特点和11条显著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以下句子仅用于本技术的陈述)该技术中的全息块包含并覆盖了通用的公知楼层;如果同一单元内两个全息块底面(顶面)标高之差等于零,就是完全的通用的公知楼层。如果将本技术看作由两个全息块组成的单元,则其中的一个全息块为一个由一层或数层房间组成通用的公知楼层,而另一个全息块则为具有本技术的特征部分:缓冲空间单元。本技术中的缓冲空间单元位置是在楼层的边上,起到建筑楼层内与外部空间的过渡缓冲作用。据此,缓冲空间单元也可以位于建筑楼层的两端,即用三个空间组成一个楼层大单元;缓冲空间单元还可以位于建筑楼层的四周。为此本技术与以上二个中国专利技术是不同的。经检索本技术与下列技术或理论思想具有关联性:1、建筑采光:美国专利1(US4325205 Modular solar building construction),主要技术是同平面的室外光引入;美国专利2(US 6341041B1 Internal natural light deliverysystem)主要技术是在特定位置用导光管将室外光引入室内。与本技术的区别在于入射光的经过空间与位置。2、跃层或夹层:中国专利1(CN1275183A由钢筋混凝土构造形成的1层楼2层居住型公寓大楼的构造形式),主要技术是外纵梁的位置,并提出了内部天井、吊夹层的概念技术,其建筑外部空间为全高的阳台或走道;中国专利2(CN1062185A变层高跃层式居住空间),其说明书附图4表明内部空间小、只有下面走道采光窗。而缓冲空间单元在形式上既满足内部空间的自然采光,又利用阳台或走道的上部空间。3、其他专利:中国专利3(CN86103735A双层共廊式住宅),主要技术是两层共用一条外走廊。在该技术说明书中,利用遮蔽走廊的廊顶作为单数层的后阳台,在该技术说明书附图2中,每层都有后阳台并且与走廊宽度相同。此外还公开了在阳台上设卫生间;中国专利4(CN2392852Y跃层住宅的房间隔层),主要技术是在小面积内压缩楼层高度,与本技术的使用有关;中国专利5(CN1214100A用于居住和工作的混合型建筑物),主要技术是每户有上下两个进户通道,上下两层分别用于居住和工作;中国专利6(CN1020121C多层生态住宅),其主要技术之一是上下层交错布置的悬挑式日光温室,但上下层内部是各自独立的;中国专利7(CN1331374A与高层楼房配套的层式花园别墅生态建筑),其主要技术是层间绿化,且层高达两个自然层约6米。以上四项专利在局部形式上与本技术有相似之处。中国专利8(CN1042450C多层无内纵墙大开间灵活住宅建筑),可供本技术的使用参考。4、参考著作:参1.住的革命(茅巍、王小末著,海潮出版社2000年11月),通过对高速发展的深圳房地产市场的总结研究,提出了住宅(建筑)产品本身是市场空间最重要的因素。力求建立一种以产品价值导向为核心的市场研究和策划方向,并收录了2000年前后中国房地产理论思想潮流,较为一致之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住宅(建筑)产品本身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本技术想要表达的。-->参2.住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共有5册),第一分册为住宅建筑设计,收录了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要点及各个组成部分,收集了包括14种类型、200多个国内外的住宅建筑实例。其中一些实例与本技术具有区别、参考及引用的特征。参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董卫、王建国编者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有关理论与方法的分析讨论,以及对实际案例的介绍,初步建立起一套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的综合性工作框架。其中收集了近30种生态建筑技术,以及结合四种气候的建筑设计要点,还有多种类型近58个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例。对这些技术与实例的分析研究,会发现大都是围绕建筑物的外表面,即与缓冲空间单元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缓冲空间”的技术思想与缓冲空间单元有较多的相关性。此外缓冲空间单元还可为其它生态建筑技术提供工作平台。参4.国外现代住宅设计图集(宋培抗编天津科学出版社1997年4月),收集了近十年来世界各国住宅设计精华,计1千余实例,反映当今世界五种住宅趋向:并联式多户住宅、并联式独户住宅、独户住宅、老年住宅、青年住宅,以及带有工作或营业性质的住宅。其中后种是将居住的纯粹消费变成可兼顾生产经营的住宅,这在中国城市住宅中目前开始趋向普遍,如住宅楼内开公司、口腔诊所、底层开商店等等。但是,由于在房屋设计或房地产开发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因此存在着结构变动造成的隐患。居住与经营相互干扰因素大,管理不能有效的实施。参5.工程建设前期筹划(张毅同济大学出版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它是由被楼板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组成的单元构造,它的内侧立面附于建筑上,与建筑内的一户或一个开间的室内空间相连接,其特征包括:缓冲空间单元是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物外部之间的过渡空间;该单元内上下二个空间都是可供人 使用的,并且都与相连的建筑内部空间相通;其中一个空间向外突出作为多功能采光室。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它是由被楼板分隔成上、下两个空间组成的单元构造,它的内侧立面附于建筑上,与建筑内的一户或一个开间的室内空间相连接,其特征包括:缓冲空间单元是处于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物外部之间的过渡空间;该单元内上下二个空间都是可供人使用的,并且都与相连的建筑内部空间相通;其中一个空间向外突出作为多功能采光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多功能采光室顶部至少有一部分是板或具有遮阳功能的物体,其余部分可作采光天窗;多功能采光室的底板代替墙,吸收太阳照射在整个单元立面上的大部分热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相同缓冲空间单元上下叠置,或具有类似功能的遮挡板、墙,使突出的采光室或平台与下部内收空间的外侧所形成的斜面空间区域,该空间区域是可分隔使用的。4、根据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采光室的内侧为可开闭的门、玻璃门、玻璃窗、或透光材料,固定玻璃窗或透光材料,或用导光材料加可开闭通风孔,为相通的一户室内空间提供自然光和通风。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与缓冲空间单元相连的建筑,其相临的上下室内空间的自然光主要来自多功能采光室;户内总高度不小于3.5米;缓冲空间单元总高度不小于4米;通常户内总高度为5米,上下0.5米,缓冲空间单元总高度与户内总高度相等;缓冲空间单元的进深近或小于其高度,但大于2.5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除了在极端气候下利用辅助手段外(如:利用季节性植物遮阳,空调、采暖设备),利用缓冲空间单元调节室内气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吸收保存热量:多功能采采光室内、外侧采用隔热保温性能好的(如双层中空)玻璃窗,利用地板吸收太阳热能,用集热器将热能储存到空间(4);隔热散温:多功能采光室内侧玻璃隔热性能要好(如双层中空),起到透光墙的作用,用水蒸发掉多功能采光室楼板的热量;利用室内、外空间,以及多功能采光室三者总会产生温差,利用一天中室外气温的变化,按有利时段与不利时段,灵活地开闭多功能采光室内外窗,引导户内自然通风;用缓冲空间单元左右并设,上下叠置,组成建筑的缓冲表层,发挥整体效果;通常缓冲空间单元朝南设置效果较好。7、根据权利要求1和6所述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结合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因素,运用现有的软件(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CAD平台),进行计算机化的采用缓冲空间单元的建筑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套电脑硬件系统;并具有与缓冲空间单元相关的、可扩充的、供整体建筑设计时调取选用的模块数据库,如:地质模块,包括土质、地震、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徐永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