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2642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冶炼、连铸、热轧、冷轧、连续退火工序;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压下率≥50%,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轧后停留25~40s,精轧终轧温度为860~880℃;所述冷轧工序,冷轧压缩比为58~80%。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Nb‑Ti复合的成分设计,使用的化学成分为深冲钢常规成分,通过粗轧、精轧及冷轧工艺的相互配合,可实现低突耳率深冲冷轧钢带的生产,具有易生产控制的优点。本发明专利技术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产品的性能为:屈服强度110~140MPa,抗拉强度280~310MPa,延伸率A80为40~55%,r90为2.8~3.5,△r值≤0.5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冶金
,具体涉及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汽车钢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汽车生产过程中,较大的冲压制耳率造成的材料浪费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r和△r值是衡量汽车板的成形性能的重要指标,r值越大表示汽车板冲压变形能力越好,△r绝对值越小则代表制耳率越低。通过采用90%左右的大冷轧压下率以及高温退火的方式,是降低制耳率的有效方式。然而,工业化生产中采用90%左右的冷轧压下率对于轧机能力要求很高,因而严重制约着低突耳率深冲钢板的工业化生产。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实现低制耳率冷轧低碳钢板的开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冶炼、连铸、热轧、冷轧、连续退火工序;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压下率≥50%,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轧后停留25~40s,精轧终轧温度为860~880℃;所述冷轧工序,冷轧压缩比为58~80%。本专利技术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压下率≥50%。本专利技术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轧后停留25~40s。本专利技术所述热轧工序,精轧终轧温度为860~880℃,冷却采用前段冷却,卷取温度为700~720℃。本专利技术所述冷轧工序,冷轧轧制厚度为0.5~2.5mm,压缩比为58~80%。本专利技术所述连续退火工序,加热段温度550~660℃,均热段温度820~840℃,生产线速度为80~210m/min。本专利技术所述连续退火工序,钢带光整拉矫延伸率为0.2~1.9%。本专利技术所述钢带化学成分组成及其质量百分含量为:C:0.001~0.010%,Mn:0.10~0.80%,S≤0.015%,P≤0.025%,Si≤0.03%,Als:0.030~0.060%,Ti≤0.040%,Nb≤0.035%,N≤0.0050%,其余为Fe及允许范围内的夹杂。本专利技术所述生产方法生产的钢带产品性能为:屈服强度110~140MPa,抗拉强度280~310MPa,延伸率A80为40~55%,r90为2.8~3.5,△r值≤0.55。本专利技术所述生产方法生产的钢带厚度为0.5~2.5mm。本专利技术设计思路如下:成品制耳率的降低与成品{111}织构的均匀程度密切相关,{111}织构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全流程工艺参数的有效配合。粗轧的主要作用是板坯减薄,并在此过程中碎化粗大的初始晶粒,由于轧制在高温下进行,板坯更易发生动态回复,不利于终轧时获得细晶组织。粗轧前四道次采用不低于50%变形量的大压下,同时,板坯在每道次粗轧间隙停留25~40s。在此过程中,初始粗晶经过大压下轧制后获得了更多的形核动力,而道次间的停留则促使粗轧板实现部分或完全再结晶,从而弱化不利的{001}<110>织构并增加热轧板织构的随机化程度。其原因在于:铸坯中的柱状晶经热轧后易形成{001}<110>~{112}<110>织构,热轧组织中的{001}<110>~{112}<110>变形晶粒由于泰勒因子较小,变形储能较低,所以再结晶率非常低,经大变形量冷轧后,这些织构的形变晶粒在成品退火时容易形成低储能、尺寸较大的再结晶晶粒,非常不利于{111}再结晶织构的发展;随着粗轧道次压下率的增加、道次间隔时间的延长,道次间部分再结晶的多次进行可弱化热轧{001}<110>织构,同时,使热轧板γ织构组分增强。在精轧阶段,采用了降低终轧温度的措施,其原因在于:面心立方金属的轧制织构主要是{110}<112>,而体心立方金属的轧制织构主要是{001}<110>,高温终轧时基本上处于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尚未进入γ→α两相区,其轧制织构{110}<112>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具有{110}<112>织构的奥氏体在随后的γ→α相变过程中将转变为具有{001}<110>织构的室温的铁素体-珠光体组织。因此,降低精轧温度将弱化铁素体{001}<110>织构。随着精轧终轧温度的降低,一方面,冷轧组织的细化、变形储能和晶界数量的增多可为γ纤维再结晶织构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由于{111}<110>与{111}<112>具有的30°<111>取向关系,非常接近27.8°<111>即∑13b重位点阵的取向关系,冷轧板的α纤维织构减弱、强点沿α取向线靠近{111}<110>则可降低γ纤维再结晶织构偏离{111}<112>组分的程度。因此,降低精轧终轧温度能够增强冷轧退火板的γ纤维织构,并且织构强点逐渐向{111}<112>组分移动,偏离{111}<112>组分的程度逐渐降低。钢中添加适量Nb元素,一方面,Nb可以与C结合降低基体固溶碳含量,有利于最终获得{111}再结晶织构;另一方面,终轧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钢板在发生相变前会有较多的奥氏体再结晶织构组分,在随后的冷却相变过程中这些奥氏体再结晶织构会转变为不利的{001}<110>织构,而在含有Nb元素的情况下,Nb以固溶或析出相的形式均可阻碍再结晶的发生,从而延缓再结晶区精轧时的再结晶过程,使得热轧非再结晶区轧制织构强度增强,有利于终轧后获得{223}<110>、{554}<225>、α和γ线织构,从而促进冷轧和退火后获得{111}<110>、{111}<112>、以及{112}<110>织构,有利于降低Δr值。冷轧阶段,通过采用58~80%的中等变形量轧制,有利于形成以强、γ织构为主的冷轧织构,辅以高温退火,最终可形成强度高、分布更均匀的再结晶γ织构。本专利技术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产品标准参考GB/T5213-2008、DINEN10130:2007-02;产品的性能检测方法标准参考GB/T5027,GB/T228.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基于Nb-Ti复合的成分设计,使用的化学成分为深冲钢常规成分,通过粗轧、精轧及冷轧工艺的相互配合,可实现低突耳率深冲冷轧钢带的生产。2、本专利技术适合常规连轧产线及退火线生产高品质深冲低碳钢带,无需采用90%及以上的大冷轧压下率,具有易生产控制的优点。3、本专利技术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产品的性能为:屈服强度110~140MPa,抗拉强度280~310M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冶炼、连铸、热轧、冷轧、连续退火工序;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压下率≥50%,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轧后停留25~40s,精轧终轧温度为860~880℃;所述冷轧工序,冷轧压缩比为58~8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产方法包括冶炼、连铸、热轧、冷轧、连续退火工序;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压下率≥50%,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轧后停留25~40s,精轧终轧温度为860~880℃;所述冷轧工序,冷轧压缩比为58~8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压下率≥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轧工序,粗轧前四道次每道次轧后停留25~40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轧工序,精轧终轧温度为860~880℃,冷却采用前段冷却,卷取温度为700~720℃。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轧工序,冷轧轧制厚度为0.5~2.5mm,压缩比为58~80%。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铌钛复合冷轧低突耳率超深冲钢带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退火工序,加热段温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勇创李建英马德刚孙璐王言锋马光宗韩冰张斌刘立学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