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202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包括差速式驱动系统、减速器驱动系统、车轮及制动系统、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差速器壳体、左半轴壳体、右半轴壳体、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输出壳体,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和减速器驱动系统设置在车轮及制动系统之间,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和差速器壳体设置在差速式驱动系统外部,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输出壳体设置在减速器驱动系统外部。融合了集中式驱动系统与轮边驱动系统的优点,不仅能够满足各种电动汽车动力性需求,并且能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通过加设减速器,提高机械传递效率,能够适应各类不同的路况,提高驾驶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的设计与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BEV)是指以车载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由于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较小,其前景被广泛看好。而电动汽车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传统集中式驱动结构类型、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结构类型。集中驱动式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驱动结构布置方式相似,用电动机及相关部件替换内燃机,通过变速器、减速器等机械传动装置,将电动机输出力矩,传递到左右车轮驱动汽车行驶。集中驱动式电动汽车操作实现技术成熟、安全可靠;但效率相对不高,对电机负荷过大,电机转动过程中能量会有较大的损耗,会影响汽车车速;上述传动装置中任意部件出现问题都会使得汽车停止运行。轮边驱动式电动汽车直接将电动机安装在轮边,省略了传统汽车的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及差速器等部件,大大简化了整车结构,提高了传动效率,降低对电动汽车电机的性能指标要求,且具有冗余可靠性高;但为满足各轮运动协调,对多个电动机的同步协调控制要求高,在后轴驱动的情况下,由于车身和车轮之间存在很大的变形运动,使得汽车行驶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影响驾驶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融合了集中式驱动系统与轮边驱动系统的优点,不仅能够满足各种电动汽车动力性需求,并且能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通过加设减速器,提高机械传递效率,能够适应各类不同的路况,提高驾驶舒适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包括差速式驱动系统、减速器驱动系统、车轮及制动系统、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差速器壳体、左半轴壳体、右半轴壳体、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输出壳体,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和减速器驱动系统设置在车轮及制动系统之间,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和差速器壳体设置在差速式驱动系统外部,减速器壳体和减速器输出壳体设置在减速器驱动系统外部。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差速第一轴承、电机输出轴、第一固定键、减速器驱动齿轮、差速第二轴承、减速器输出齿轮、减速器输出轴、差速第三轴承、第二固定键、差速第四轴承、差速器主动齿轮、差速器从动齿轮、差速第五轴承、第一差速器行星轮、差速器行星轮架、第二差速器行星轮、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差速第六轴承、左半轴输出轴、差速第七轴承、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右半轴输出轴、差速第八轴承和差速第九轴承;所述电机输出轴与减速器驱动齿轮通过第一固定键同轴固联;所述减速器驱动齿轮与减速器输出齿轮啮合,减速器输出齿轮通过第二固定键与减速器输出轴同轴固联;所述减速器输出轴与差速器主动齿轮固联;所述差速器主动齿轮相啮合于差速器从动齿轮;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第一差速器行星轮、第二差速器行星轮、差速器行星轮架、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组成一个行星轮系统,其中差速器行星轮架固定在差速器从动齿轮上;所述第一差速器行星轮、第二差速器行星轮同时与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与左半轴输出轴固联,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与右半轴输出轴固联。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电机输出轴通过差速第一轴承、差速第二轴承连接在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内;所述减速器输出轴通过差速第三轴承、差速第四轴承连接在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内;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通过差速第六轴承固定在差速器壳体上;所述左半轴输出轴通过差速第五轴承、差速第七轴承与左半轴壳体相连;所述右半轴输出轴通过差速第八轴承和差速第九轴承与右半轴壳体相连。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车轮及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盘、制动盘安装孔和车轮轮毂,所述制动盘通过制动盘安装孔安装在车轮轮毂上,所述车轮轮毂安装在左半轴输出轴一端。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减速器驱动系统包括减速驱动电机、减速第一轴承、减速电机输出轴、减速第二轴承、减速器驱动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减速第三轴承、减速器输出轴、减速第四轴承和减速第五轴承;所述减速电机输出轴与减速器驱动齿轮轴向固联;所述减速器驱动齿轮、减速器输出齿轮相啮合;所述减速器输出齿轮与减速器输出轴固联。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减速电机输出轴、减速器输出轴通过减速第一轴承、减速第二轴承、减速第三轴承、减速第五轴承固定在减速器壳体上;所述减速器输出轴在减速器输出壳体上通过减速第四轴承固定。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减速器驱动系统通过滑动联轴系统连接,所述滑动联轴系统包括滑动联轴器、第一复位器固定支架、第二复位器固定支架、复位器弹簧、复位杆和引线;所述滑动联轴器于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上的花键槽内来回滑动;所述第一复位器固定支架固联滑动联轴器;所述第一复位器固定支架、第二复位器固定支架之间连接着复位杆;所述复位杆侧面环绕着复位器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器固定支架固定在减速器输出轴上,按下开关按钮拉动引线使得滑动联轴器滑动,从而实现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的断开,恢复开关按钮,由于复位器弹簧的弹力推动第一复位器固定支架向右运动,从而推动滑动联轴器复位,使得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相连。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车轮及制动系统中的制动系统包括制动器盘、第一蹄片支撑板、制动蹄片、蹄片支板轴、蹄片轴挡板、第二蹄片支撑板、制动摇臂轴、制动蹄片复位弹簧、制动摇臂、汽车车轮和车轮固定螺栓孔;所述制动器盘通过制动盘安装孔固定在左半轴壳体与减速器输出壳体上;所述第一蹄片支撑板通过蹄片支板轴与制动器盘相连,且第一蹄片支撑板绕蹄片支板轴在制动器盘上转动;蹄片轴挡板连接两个蹄片支板轴,限制第一蹄片支撑板的转动角度;所述第二蹄片支撑板与第一蹄片支撑板固联;所述制动摇臂轴与制动器盘轴径配合;所述制动蹄片复位弹簧分别连接在两片第一蹄片支撑板的两端以保证第一蹄片支撑板的复位;所述制动摇臂与制动摇臂轴固联;所述制动蹄片固联在第一蹄片支撑板上,当第一蹄片支撑板转动时制动蹄片与车轮轮毂内侧相互摩擦以使得汽车车轮停止转动从而实现制动,所述车轮固定螺栓孔设置在汽车车轮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的驱动方法,所述驱动方法分为四种,依次对应低速起步低负荷工况、急加速工况、崎岖不平有障碍工况及高速工况;电动车在低速起步、低负荷工况时,滑动联轴器使得差速器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相连且同轴转动,只需控制差速式驱动中的驱动电机即可实现汽车起步。进一步改进在于:当电动车在急加速工况下,滑动联轴器使得差速器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相连且同轴转动,且同时启动差速器中驱动电机和减速器驱动系统中的减速驱动电机使其同时转动使汽车短时间提高汽车行驶速度。进一步改进在于:当电动车在崎岖不平有障碍物、爬坡、大幅度转弯时,滑动联轴器使得差速器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断开连接,分别驱动驱动电机及减速驱动电机以不同的转速功率转动汽车车轮,有障碍物一边的电机加大转速功率,转弯时外圈轮一边的电机加大转速,爬坡时两电机同时以大功率转动。进一步改进在于:当电动车在爬坡后进入高速路时,踩住离合器时电机空转或控制车轮及制动系统使汽车车轮抱死,然后滑动联轴器使得差速器右半轴输出轴与减速器输出轴相关联,然后松开离合或松开车轮及制动系统,使得两边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式驱动系统(1)、减速器驱动系统(2)、车轮及制动系统(3)、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4)、差速器壳体(5)、左半轴壳体(6)、右半轴壳体(7)、减速器壳体(8)和减速器输出壳体(9),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1)和减速器驱动系统(2)设置在车轮及制动系统(3)之间,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4)和差速器壳体(5)设置在差速式驱动系统(1)外部,减速器壳体(8)和减速器输出壳体(9)设置在减速器驱动系统(2)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差速式驱动系统(1)、减速器驱动系统(2)、车轮及制动系统(3)、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4)、差速器壳体(5)、左半轴壳体(6)、右半轴壳体(7)、减速器壳体(8)和减速器输出壳体(9),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1)和减速器驱动系统(2)设置在车轮及制动系统(3)之间,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4)和差速器壳体(5)设置在差速式驱动系统(1)外部,减速器壳体(8)和减速器输出壳体(9)设置在减速器驱动系统(2)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式驱动系统(1)包括驱动电机(10)、差速第一轴承(11)、电机输出轴(12)、第一固定键(13)、减速器驱动齿轮(14)、差速第二轴承(15)、减速器输出齿轮(16)、减速器输出轴(17)、差速第三轴承(18)、第二固定键(19)、差速第四轴承(20)、差速器主动齿轮(21)、差速器从动齿轮(22)、差速第五轴承(23)、第一差速器行星轮(24)、差速器行星轮架(25)、第二差速器行星轮(26)、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27)、差速第六轴承(28)、左半轴输出轴(29)、差速第七轴承(30)、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31)、右半轴输出轴(32)、差速第八轴承(33)和差速第九轴承(34);所述电机输出轴(12)与减速器驱动齿轮(14)通过第一固定键(13)同轴固联;所述减速器驱动齿轮(14)与减速器输出齿轮(16)啮合,减速器输出齿轮(16)通过第二固定键(19)与减速器输出轴(17)同轴固联;所述减速器输出轴(17)与差速器主动齿轮(21)固联;所述差速器主动齿轮(21)相啮合于差速器从动齿轮(22);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22)、第一差速器行星轮(24)、第二差速器行星轮(26)、差速器行星轮架(25)、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27)、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31)组成一个行星轮系统,其中差速器行星轮架(25)固定在差速器从动齿轮(22)上;所述第一差速器行星轮(24)、第二差速器行星轮(26)同时与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27)、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31)相啮合;所述差速器左半轴输出齿轮(27)与左半轴输出轴(29)固联,差速器右半轴输出齿轮(31)与右半轴输出轴(32)固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输出轴(12)通过差速第一轴承(11)、差速第二轴承(15)连接在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4)内;所述减速器输出轴(17)通过差速第三轴承(18)、差速第四轴承(20)连接在差速式驱动系统内检测器壳体(4)内;所述差速器从动齿轮(22)通过差速第六轴承(28)固定在差速器壳体(5)上;所述左半轴输出轴(29)通过差速第五轴承(23)、差速第七轴承(30)与左半轴壳体(6)相连;所述右半轴输出轴(32)通过差速第八轴承(33)和差速第九轴承(34)与右半轴壳体(7)相连。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及制动系统(3)包括制动盘(35)、制动盘安装孔(36)和车轮轮毂(37),所述制动盘(35)通过制动盘安装孔(36)安装在车轮轮毂(37)上,所述车轮轮毂(37)安装在左半轴输出轴(29)一端。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驱动系统(2)包括减速驱动电机(38)、减速第一轴承(39)、减速电机输出轴(40)、减速第二轴承(41)、减速器驱动齿轮(42)、减速器输出齿轮(43)、减速第三轴承(44)、减速器输出轴(45)、减速第四轴承(46)和减速第五轴承(47);所述减速电机输出轴(40)与减速器驱动齿轮(42)轴向固联;所述减速器驱动齿轮(42)、减速器输出齿轮(43)相啮合;所述减速器输出齿轮(43)与减速器输出轴(45)固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后桥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电机输出轴(40)、减速器输出轴(45)通过减速第一轴承(39)、减速第二轴承(41)、减速第三轴承(44)、减速第五轴承(47)固定在减速器壳体(8)上;所述减速器输出轴(45)在减速器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培成史克航刘光中吴昊夏仙阳叶莉杨德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