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365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包括梁体和加强板,梁体为横截面成U型的长条形壳体,其上端两侧分别连接有向外伸出的第一折板,加强板设置在梁体的U型槽内,加强板上端两侧分别连接有向外伸出的第二折板。梁体的一端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焊接在梁体上,连接板中部设有开口,连接板两侧边设有对称的螺孔,连接板底部边缘处及侧边设有第三折板。梁体上的两块加强板之间设有能量吸收波纹段,能量吸收波纹段由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波纹块组成,且两两波纹块之间首尾相接。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牢靠,有较好的减震作用,能有效提高汽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的底盘是汽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底盘对于整车的支撑、平衡和减震等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是底盘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加强后地板强度及安装后保险杠、后排气管,如果该配件设计不合理就会影响整个底盘中对车身的支撑、减震、侧面碰撞时的刚性等,对汽车的行车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牢靠,有较好的减震作用,能有效提高汽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包括梁体和至少两块加强板,所述梁体包括底板和两块侧板,两块所述侧板分别焊接在所述底板相对的两侧边缘处,并朝向同侧突出,两块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U型槽,两块所述侧板侧壁顶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外侧突出的第一折板;所述的加强板的截面为U型且与所述U型槽相适应,沿所述梁体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U型槽内,所述加强板的底面分别与所述U型槽内壁相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板两侧上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外侧突出的第二折板,所述第二折板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折板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U型槽的一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焊接在所述底板与两块所述侧板上,所述连接板上对应所述U型槽设有开口,所述连接板两侧边相对设置有螺孔,所述连接板底部边缘处及侧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梁体突出的第三折板;所述梁体上设有能量吸收波纹段,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位于相邻两块所述加强板之间,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由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状波纹块组成,且两两所述波纹块沿所述U型槽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两块所述加强板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U型槽外壁的两块所述侧板上对称设置有L型板,所述L型板位于所述侧板上靠近所述连接板的一端。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L型板上设有螺栓。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U型槽外壁的所述侧板上设有多段加强筋。在本技术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梁体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腰孔,所述腰孔沿所述U型槽的长度方向成两排并列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牢靠,梁体上设有多块与梁体形状相适配的加强板,可有效提高梁体的结构稳定性,加强板之间设有能量吸收波纹段,可在汽车运行或发生碰撞时吸收汽车的部分动能,起减震作用,能有效提高底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梁体;2、加强板;3、连接板;4、L型板;5、能量吸收波纹段;6、加强筋;11、第一折板;12、腰孔;13、侧板;14、底板;15、U型槽;21、第二折板;31、开口;32、螺孔;33、第三折板;41、螺栓;51、波纹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包括梁体1和至少两块加强板2,所述梁体1包括底板14和两块侧板13,两块所述侧板13分别焊接在所述底板14相对的两侧边缘处,并朝向同侧突出,两块所述侧板13与所述底板14之间形成U型槽15,两块所述侧板13侧壁顶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15外侧突出的第一折板11;所述的加强板2的截面为U型且与所述U型槽15相适应,沿所述梁体1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U型槽15内,所述加强板2的底面分别与所述U型槽15内壁相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板2两侧上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15外侧突出的第二折板21,所述第二折板21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折板11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U型槽15的一端设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焊接在所述底板14与两块所述侧板13上,所述连接板3上对应所述U型槽15设有开口31,所述连接板3两侧边相对设置有螺孔32,所述连接板3底部边缘处及侧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梁体1突出的第三折板33;所述梁体1上设有能量吸收波纹段5,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位于相邻两块所述加强板2之间,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由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状波纹块51组成,且两两所述波纹块51沿所述U型槽15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上述的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该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牢靠,所述梁体1上设有多块与所述U型槽15形状相适配的所述加强板2,所述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梁体1的所述U型槽15内,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梁体1连接。所述加强板2设置在所述梁体1内部,可有效改变所述梁体1的受力情况,当汽车运动或者发生碰撞时,所述加强板2能接受部分冲击力,避免所述梁体1直接受到冲击,提高了所述梁体1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汽车的稳定性。相邻两块所述加强板2之间设有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由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状波纹块51组成,且两两所述波纹块51沿所述U型槽15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可在汽车运行或发生碰撞时吸收汽车的部分动能,起减震作用,能有效提高底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两块所述加强板2之间的距离的三分之二;该长度的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设置是为了保证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能有效吸收汽车运行或者发生碰撞时的动能,提高汽车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15外壁的两块所述侧板13上对称设置有L型板4,所述L型板4位于所述侧板13上靠近所述连接板3的一端;所述L型板4一方面能对所述梁体1起稳定作用,另一方面方便所述梁体1连接外物。进一步地,所述L型板4上设有螺栓41;所述螺栓41充当所述梁体1连接外物时的支点作用。进一步地,所述U型槽15外壁的所述侧板13上设有多段加强筋6;所述加强筋6用于加强所述梁体的结构,提高所述梁体1的稳定性。进一步地,所述梁体1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腰孔12,所述腰孔12沿所述U型槽15的长度方向成两排并列设置;所述腰孔12既能改变所述梁体1内部的应力方向,也能方便所述梁体与汽车别的部位进行连接。本技术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体(1)和至少两块加强板(2),所述梁体(1)包括底板(14)和两块侧板(13),两块所述侧板(13)分别焊接在所述底板(14)相对的两侧边缘处,并朝向同侧突出,两块所述侧板(13)与所述底板(14)之间形成U型槽(15),两块所述侧板(13)侧壁顶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15)外侧突出的第一折板(11);所述的加强板(2)的截面为U型且与所述U型槽(15)相适应,沿所述梁体(1)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U型槽(15)内,所述加强板(2)的底面分别与所述U型槽(15)内壁相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板(2)两侧上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15)外侧突出的第二折板(21),所述第二折板(21)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折板(11)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U型槽(15)的一端设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焊接在所述底板(14)与两块所述侧板(13)上,所述连接板(3)上对应所述U型槽(15)设有开口(31),所述连接板(3)两侧边相对设置有螺孔(32),所述连接板(3)底部边缘处及侧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梁体(1)突出的第三折板(33);所述梁体(1)上设有能量吸收波纹段(5),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位于相邻两块所述加强板(2)之间,所述能量吸收波纹段(5)由截面为等边三角形的条状波纹块(51)组成,且两两所述波纹块(51)沿所述U型槽(15)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地板左纵梁后段总成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梁体(1)和至少两块加强板(2),所述梁体(1)包括底板(14)和两块侧板(13),两块所述侧板(13)分别焊接在所述底板(14)相对的两侧边缘处,并朝向同侧突出,两块所述侧板(13)与所述底板(14)之间形成U型槽(15),两块所述侧板(13)侧壁顶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15)外侧突出的第一折板(11);所述的加强板(2)的截面为U型且与所述U型槽(15)相适应,沿所述梁体(1)长度方向固定在所述U型槽(15)内,所述加强板(2)的底面分别与所述U型槽(15)内壁相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板(2)两侧上端分别设有朝向所述U型槽(15)外侧突出的第二折板(21),所述第二折板(21)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折板(11)的上表面相贴合;所述U型槽(15)的一端设有连接板(3),所述连接板(3)焊接在所述底板(14)与两块所述侧板(13)上,所述连接板(3)上对应所述U型槽(15)设有开口(31),所述连接板(3)两侧边相对设置有螺孔(32),所述连接板(3)底部边缘处及侧边分别设有朝向所述梁体(1)突出的第三折板(33);所述梁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淑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金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