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隔振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28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架隔振器,包括第一承压板、弹簧和第二承压板,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所述第一承压板与所述弹簧之间同时设有橡胶层,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橡胶层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层与所述第一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设有空气减振结构,所述空气减振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采用空气减振结构配合弹簧、橡胶能提高该悬架隔振器的隔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架隔振器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悬架隔振器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货运等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NVH中振动分析对提升整车性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直接影响到客户的主观触感。在悬架中,特别是后轮驱动时,位于车前端的发动机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后桥上的力不平衡,造成后桥在传递力矩过程中会发生上下摆动,则需要隔振器来降低该振动。现有技术中多直接采用橡胶作起隔振作用,授权号CN204749770U公开了一种结合凸轮的电磁馈能式双横臂主动悬架,通过控制策略控制电机输出轴作为推杆配合橡胶减振器实现了对悬架的减振。单独采用橡胶作为隔振器效果较差,但采用电机输出轴配合橡胶减震器需采用复杂的策略控制器,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且其由于其复杂程度较高,不易修理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隔振效果好、无需策略组的悬架隔振器。一种悬架隔振器,包括第一承压板、弹簧和第二承压板,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所述第一承压板与所述弹簧之间同时设有橡胶层,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橡胶层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层与所述第一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设有空气减振结构,所述空气减振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根据本技术提出的悬架隔振器,通过空气减振结构配合橡胶层、弹簧,增加了悬架隔振器的隔振效果,且无需采用任何策略组,节约了生产成本。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悬架隔振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减振结构包括顶杆、密封块和套筒,所述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位于所述套筒内部并与所述套筒滑动配合,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块、套筒和第二承压板形成可变的密封空腔,所述密封空腔内填充空气,所述顶杆、密封块和套筒形成活塞结构,在发生振动时,当所述密封空腔被压缩,在空气的反作用下产生缓冲力,当所述密封空腔被延伸扩大时,所述密封空腔内的大气压会小于外界大气压,则所述密封空腔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缓冲力。进一步地,所述空气减振结构设置于所述弹簧的轴线处,减小了悬架隔振器的大小,在占用相同的空间的条件下,该悬架隔振器具有更强的隔振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层为多孔橡胶,使橡胶内留有缓存空间,利用本身阻尼消耗一些振动能量,提高了隔振效果。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设有第一限位筒和第二限位筒,所述第一限位筒连接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二限位筒连接所述第二承压板,所述第一限位筒和所述第二限位筒套接并滑动配合,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筒和所述第二限位筒内部,能限制所述弹簧发生扭曲偏移。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筒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限位筒的外径。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压板的横截面较所述橡胶层和所述支撑板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压板的最外围面向所述第二承压板设有发条,所述发条用于进一步增加该悬架隔振器对压力的缓冲。进一步地,所述发条通过连接杆与所述第一承压板连接,所述发条的自由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筒固定连接,当该悬架隔振器受压时,所述连接杆会推动所述发条与所述发条自由端和所述第二限位筒的连接点发生相对位移,使所述发条拉伸产生缓冲力。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采用上述悬架隔振器的汽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空气减振结构配合弹簧、橡胶能提高该悬架隔振器的隔振效果,同时橡胶采用多孔结构,进一步提高了隔振效果;利用发条增加该悬架隔振器的对压力的缓冲能力。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悬架隔振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承压板,2-橡胶层,3-第二承压板,4-弹簧,5-空气减振结构,51-顶杆,52-密封块,53-套筒,54-密封空腔,6-支撑板,7-发条,71-连接杆,8-第一限位筒,9-第二限位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悬架隔振器,包括第一承压板1、弹簧4和第二承压板3。所述弹簧4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压板1和所述第二承压板3之间,所述第一承压板1与所述弹簧4之间同时设有橡胶层2,所述弹簧4的一端连接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与所述橡胶层2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层2与所述第一承压板1固定连接,所述弹簧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压板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6与所述第二承压板6之间设有空气减振结构5,所述空气减振结构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6和所述第二承压板3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空气减振结构5配合橡胶层2、弹簧4,增加了该悬架隔振器的隔振效果,且无需采用任何策略组,节约了生产成本。所述空气减振结构5包括顶杆51、密封块52和套筒53,所述顶杆5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板6和所述密封块52,所述密封块52位于所述套筒53内部并与所述套筒53滑动配合,所述套筒53与所述第二承压板3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块52、套筒53和第二承压板3形成可变的密封空腔54,所述密封空腔54内填充空气,所述顶杆51、密封块52和套筒53形成活塞结构,在发生振动时,当所述密封空腔54被压缩,在空气的反作用下产生缓冲力,当所述密封空腔54被延伸扩大时,所述密封空腔54内的大气压会小于外界大气压,则所述密封空腔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生缓冲力,配合弹簧增强了该悬架隔振器的隔振效果。所述空气减振结构5设置于所述弹簧4的轴线处,减小了悬架隔振器的大小,在占用相同的空间的条件下,该悬架隔振器具有更强的隔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4和所述空气减振结构5的组合数量为一组,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隔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压板、弹簧和第二承压板,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所述第一承压板与所述弹簧之间同时设有橡胶层,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橡胶层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层与所述第一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设有空气减振结构,所述空气减振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隔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承压板、弹簧和第二承压板,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承压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所述第一承压板与所述弹簧之间同时设有橡胶层,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橡胶层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层与所述第一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承压板之间设有空气减振结构,所述空气减振结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承压板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减振结构包括顶杆、密封块和套筒,所述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板和所述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位于所述套筒内部并与所述套筒滑动配合,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二承压板密封连接,所述密封块、套筒和第二承压板形成可变的密封空腔,所述密封空腔内填充空气,所述顶杆、密封块和套筒形成活塞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减振结构设置于所述弹簧的轴线处。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昌吴斌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