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962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包括靠背骨架框体,所述靠背骨架框体包括竖向相对设置的靠背边管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上端的上横梁,两个所述靠背边管的下部连接有下横梁,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中部连接有腰部安装板,所述上横梁和所述靠背边管之间设有头部支撑座和“L”形拉手安装座,所述头部支撑座位于所述上横梁上方,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位于所述上横梁下方。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合理设计,集成了头部支撑、安全带挂接、后排把手安装、背板安装等多个功能部,并使用轻型合金和合理设计,整个靠背骨架结构紧凑,减少材料使用量,有利于降低座椅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客车座椅靠背骨架
本技术涉及客车座椅骨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
技术介绍
客车是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客车的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客车采用内燃机作为动力,大量客车的燃油消耗和废气排放问题不容忽视;近几年兴起的新能源客车以电力驱动或油电混合驱动作为动力,因发动机功率和电池续航能力的限制,其对客车自重更为敏感。降低自重是降低客车能耗的一种途径。无论采用哪种动力方式,轻量化客车都是现实的需求,而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为客车轻量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座椅是客车上数量较多的部件,一般包括座椅骨架、泡沫、面套以及其他功能性模块如座椅前后调节、侧向滑动、高度调节等等,其中座椅骨架包括靠背骨架和座框骨架,其上设有各种连接机构和功能性模块的安装机构。在保证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从结构和材料两方面优化座椅骨架设计、降低座椅的重量对实现客车的轻量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优化结构设计能够提升乘坐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中的一个,本技术提供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关键在于,包括靠背骨架框体,所述靠背骨架框体包括竖向相对设置的靠背边管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上端的上横梁,两个所述靠背边管的下部连接有下横梁,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中部连接有腰部安装板,所述腰部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边管相连;所述上横梁和所述靠背边管之间设有头部支撑座和“L”形拉手安装座,所述头部支撑座位于所述上横梁上方,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位于所述上横梁下方。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在座椅上集成了头部支撑和后排拉手安装功能部,结构简洁。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腰部安装板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凸条,该凸条将所述腰部安装板分为上部和下部,所述腰部安装板上部设有腰板安装孔,所述腰部安装板的下部设有腰板挂接孔。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为乘客腰部提供支撑,并为靠背腰部的功能件提供安装位点。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下横梁为向后弯曲的弧形板,所述下横梁上设有背板下安装耳,沿着该下横梁的长度方向设有加强凸条。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在保证下横梁强度的条件下,可以尽可能减小下横梁的截面尺寸从而控制其重量。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头部支撑座包括头部支撑柱和“L”形翻边,所述上横梁中部向上延伸设有所述头部支撑柱,所述头部支撑柱与所述靠背边管之间连接有所述“L”形翻边,该“L”形翻边向前延伸,该“L”形翻边包括沿着所述上横梁设置的横向段和沿着所述靠背边管设置的竖向段,所述横向段位于上横梁上方,所述横向段的内端连接所述头部支撑柱,所述横向段的外端与所述竖向段的上端连接,所述竖向段的后部边缘与所述靠背边管连接,所述横向段和竖向段之间圆滑过渡连接;所述“L”形翻边的竖向段位于所述靠背边管上部,该竖向段在向前延伸的同时向外展开。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头部支撑柱和“L”形翻边共同构成头部背后和侧面的支撑结构,为乘客头部提供倚靠位点,同时“L”形翻边的竖向段外展,有利于提高乘坐舒适性。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L”形翻边的横向段与所述上横梁之间设有翻边加强板,该翻边加强板的四周分别与所述“L”形翻边的横向段、上横梁、头部支撑柱和“L”形翻边的竖向段连接。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提高头部支撑柱和“L”形翻边与靠背骨架框体的连接强度。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L”形拉手安装座的竖臂的自由端与所述上横梁的下缘连接,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的横臂的自由端与所述靠背边管连接,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上设有拉手安装孔。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通过简洁结构为后排拉手提供安装位点。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边管和上横梁由一根槽形管弯折得到,该槽形管的开口向后,该槽形管的中段水平设置形成所述上横梁,该槽形管的两端部分别向下弯折形成所述靠背边管,该槽形管内设有加强筋;所述头部支撑柱为开口向后的槽状结构,所述头部支撑柱的前侧表面与所述上横梁的前侧表面相平;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也为开口向后的槽状结构,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的前侧表面与上横梁的前侧表面相平,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的前侧表面与所述靠背边管上部的前侧表面相平;所述翻边加强板的后侧表面与所述头部支撑柱的后侧槽口相平。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便于在保证靠背骨架框体、“L”形拉手安装座、和头部支撑柱的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少用料,同时便于成型制造。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L”形翻边的竖向段上设有安全带挂接座,所述安全带挂接座向后延伸至所述靠背骨架框体并与其连接;所述安全带挂接座向所述“L”形翻边的竖向段的两侧延伸,所述安全带挂接座穿过所述“L”形翻边的竖向段,其前部位于所述“L”形翻边的竖向段的内侧,其后部位于所述“L”形翻边的竖向段的外侧;所述安全带挂接座上沿左右方向贯穿有安全带固定孔,所述安全带挂接座内设有向后开口的减重腔。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在“L”形翻边上集成安全带挂接结构,有利于降低安全带挂接座所占用的空间,设计紧凑,并降低重量。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上横梁的中部向上并排设有两个所述头部支撑柱,每个所述头部支撑柱分别与同侧的所述靠背边管之间设有一个所述“L”形翻边和翻边加强板,在任意一个所述“L”形翻边上设有所述安全带挂接座;所述上横梁的中部与两侧的所述靠背边管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在靠背骨架框体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头部支撑结构。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骨架框体、头部支撑柱、“L”形翻边、翻边加强板、安全带挂接座、“L”形拉手安装座、腰部安装板、下横梁和背板下安装耳一体成型,其材料为镁合金。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通过一体成型的工艺,满足镁合金这一轻金属的工艺要求,能够降低座椅骨架重量,并节省工艺步骤,保证构件尺寸精度。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合理设计,集成了头部支撑、安全带挂接、后排把手安装、背板安装等多个功能部,并使用轻型合金和合理设计,整个结构紧凑,减少材料使用量,有利于降低座椅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图1中m部的放大图;图4为图2中A-A剖面图;图5为图2的后视图;图6为图2的左视图;图7为图6中C-C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包括靠背骨架框体100,所述靠背骨架框体100包括竖向相对设置的靠背边管101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上端的上横梁102,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的下部连接有下横梁150,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中部连接有腰部安装板140,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相连。所述上横梁102和所述靠背边管101之间设有头部支撑座110和“L”形拉手安装座130,所述头部支撑座110位于所述上横梁102上方,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130位于所述上横梁102下方。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凸条,该凸条将所述腰部安装板140分为上部和下部,所述腰部安装板140上部设有腰板安装孔141,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下部设有腰板挂接孔142。如图6所示,所述下横梁150为向后弯曲的弧形板,所述下横梁150上设有背板下安装耳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骨架框体(100),所述靠背骨架框体(100)包括竖向相对设置的靠背边管(101)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上端的上横梁(102),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的下部连接有下横梁(150),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中部连接有腰部安装板(140),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相连;所述上横梁(102)和所述靠背边管(101)之间设有头部支撑座(110)和“L”形拉手安装座(130),所述头部支撑座(110)位于所述上横梁(102)上方,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130)位于所述上横梁(102)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靠背骨架框体(100),所述靠背骨架框体(100)包括竖向相对设置的靠背边管(101)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上端的上横梁(102),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的下部连接有下横梁(150),在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中部连接有腰部安装板(140),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靠背边管(101)相连;所述上横梁(102)和所述靠背边管(101)之间设有头部支撑座(110)和“L”形拉手安装座(130),所述头部支撑座(110)位于所述上横梁(102)上方,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130)位于所述上横梁(102)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中部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凸条,该凸条将所述腰部安装板(140)分为上部和下部,所述腰部安装板(140)上部设有腰板安装孔(141),所述腰部安装板(140)的下部设有腰板挂接孔(14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150)为向后弯曲的弧形板,所述下横梁(150)上设有背板下安装耳(151),沿着该下横梁(150)的长度方向设有加强凸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支撑座(110)包括头部支撑柱(111)和“L”形翻边(114),所述上横梁(102)中部向上延伸设有所述头部支撑柱(111),所述头部支撑柱(111)与所述靠背边管(101)之间连接有所述“L”形翻边(114),该“L”形翻边(114)向前延伸,该“L”形翻边(114)包括沿着所述上横梁(102)设置的横向段和沿着所述靠背边管(101)设置的竖向段,所述横向段位于上横梁(102)上方,所述横向段的内端连接所述头部支撑柱(111),所述横向段的外端与所述竖向段的上端连接,所述竖向段的后部边缘与所述靠背边管(101)连接,所述横向段和竖向段之间圆滑过渡连接;所述“L”形翻边(114)的竖向段位于所述靠背边管(101)上部,该竖向段在向前延伸的同时向外展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翻边(114)的横向段与所述上横梁(102)之间设有翻边加强板(115),该翻边加强板(115)的四周分别与所述“L”形翻边(114)的横向段、上横梁(102)、头部支撑柱(111)和“L”形翻边(114)的竖向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客车座椅靠背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L”形拉手安装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建双任位游佳林杨雷杨道焱李祖江唐典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博奥镁铝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