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2809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12:43
关于可动连接器,更可靠地抑制以触点部为转动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另外,不使端子大型化地实现触点部处的连接对象物的可靠的转动抑制。接触部(9)具有:第1接触片部(9b),该第1接触片部(9b)具有对销端子(T)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9b2);第2接触片部(9d),该第2接触片部(9d)在比第1触点部(9b2)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销端子(T)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9d2);以及接触承受部(9c),该接触承受部(9c)位于与第1触点部(9b2)及第2触点部(9d2)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销端子(T)接触的接触面部(9c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动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可动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将基板的电路与连接对象物以高连接可靠性进行导通连接的连接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可动连接器。可动连接器具备固定壳体、可动壳体、以及将可动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壳体移位的端子。如图20所示(图中的附图标记与专利文献1一致),端子具有以夹着作为“连接对象物”的配合端子(日文:相手端子)2的方式进行按压接触的一对接触片31a、31b,在一方的接触片31a形成有呈波状地连续的两个第1触点部31a-1,在另一方的接触片31b在与波之间的谷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第2触点部31b-1。在具备这样的端子的以往的可动连接器中,通过三个触点部31a-1、31a-1、31b-1以夹着配合端子2的方式进行按压接触,从而在可动壳体移位了时,抑制了以各触点部31a-1、31a-1、31b-1为转动中心的配合端子2的转动(倾倒),防止了配合端子2与各接触片31a、31b的微滑动接触。并且,具有如下优异的特征:通过防止微滑动接触,从而防止在各接触片31a、31b和/或配合端子2的表面形成的镀层(日文:めっき)的剥离和由镀层的剥离导致的导通阻抗的增加。现有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5066号公报,第0030段、图20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这样的以往的可动连接器,能够抑制以各触点部31a-1、31a-1、31b-1为转动中心的配合端子2的转动(倾倒)。然而,两个触点部31a-1是将形成端子的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呈波状地连续地弯曲了的形状,所以关于利用弯曲加工将两个触点部31a-1的突出量形成为相同的高度,加工难易度高,当其突出量不均匀时,配合端子2在倾斜了的状态下进行导通接触、或仅与一方的触点部31a-1接触,所以有时变得无法得到稳定的导通连接。另外,为了应对可动壳体的更大的移位的同时防止由前述的微滑动接触导致的镀层剥离等,课题在于更可靠地抑制配合端子2的转动。作为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法,存在如下方法:例如扩大图20中示出的上侧的触点部31a-1与下侧的触点部31a-1的触点间距离L1,并使下侧的触点部31a-1与第2触点部31b-1的触点间距离L2、和上侧的触点部31a-1与第2触点部31b-1的触点间距离L3变长。越进一步使触点间距离L2变长,则越能够抑制图20中配合端子2的逆时针旋转R1的转动,越使触点间距离L3变长,则越能够期待更可靠地抑制配合端子2的顺时针旋转R2的转动。然而,若这样地使触点间距离L1、L2、L3变长,则必须沿着配合端子2的插入方向使接触片31a变长,这样一来,存在如下课题:收纳接触片31a的可动连接器也同时大型化,基板上的占有面积变大。本专利技术以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关于可动连接器,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以触点部为转动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而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不使端子大型化地实现触点部处的连接对象物的可靠的转动抑制。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构成为具有以下的特征。即,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动连接器,所述可动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第2壳体,该第2壳体具有连接室,所述连接室具有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口;以及端子,该端子具有可动部和接触部,所述可动部将所述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位,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室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所述可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第1接触片部,该第1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的所述插入口侧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第2接触片部,该第2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中的比所述第1触点部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所述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以及接触承受部,该接触承受部在所述连接室的室内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插入到所述连接室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第1触点部和第2触点部与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所以能够实现即使某一方的导通接触存在不良情况也可利用另一方来维持导通接触的接触可靠性高的导通连接。另外,承受第1触点部和第2触点部的按压接触的连接对象物被压靠于位于与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的接触面部并与该接触面部接触。此时,接触面部沿着插入到连接室的连接对象物接触,并不是像以往的可动连接器的端子那样利用在板厚方向上呈波状地弯曲并连续的多个触点部31a-1进行接触。因此,不会像以往的可动连接器那样因制造时的加工精度而导致与连接对象物的导通接触变得不稳定。与这样的接触面部接触的连接对象物对于以第1触点部为转动中心(倾倒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在连接室的插入口侧与第1触点部接触,在连接室的里侧与接触面部接触,能够使触点间距离变长。更具体而言,接触面部中的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里侧的接触位置能够超过第2触点部的与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位置地位于连接室的里侧。与此同样地,连接对象物对于以第2触点部为转动中心(倾倒中心)的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在连接室的插入口侧与接触面部接触,在连接室的里侧与第2触点部接触,能够使触点间距离变长。更具体而言,在连接对象物欲进行转动动作时,插入口侧的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面部的接触位置能够超过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第1触点部的接触位置地位于插入口侧。因此,即使在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在三维方向上移位、且连接对象物将要相对于插入方向倾斜地移位的情况下,也将触点间距离确保得长,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因此,能够降低第1触点部及第2触点部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微滑动接触而防止镀层剥落的发生等。并且,由于即使不依赖于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第1触点部与第2触点部的触点间距离L2、L3变长、即接触片31a的长条化,也能够使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转动动作的第1触点部与接触面部的触点间距离、第2触点部与接触面部的触点间距离变长,所以也能够抑制接触部的大型化。关于所述接触承受部,能够构成为在位于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的固定部。例如在接触承受部的顶端部没有被固定的比较对象的可动连接器中,顶端部从第2壳体的连接室的内壁离开并悬浮,在连接对象物从插入口插入了时,连接对象物有可能与顶端部抵靠并压曲。另一方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在位于第2壳体的连接室的插入口侧的位置的接触承受部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第2壳体的固定部,所以接触承受部能够在插入口侧以不向连接室的室内突出的方式沿着连接室的内壁可靠地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如前述的比较对象的可动连接器那样地连接对象物与接触承受部的顶端部接触而接触承受部压曲的情形。关于所述第1接触片部和第2接触片部,能够分别构成为能够各自独立地移位的弹簧片。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第1接触片部与第2接触片部分别各自独立地移位,从而各接触片部能够以不会互相对相对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压力、接触位置等接触状态造成影响的方式、分别独立地与连接对象物接触。关于所述接触面部,能够构成为朝向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突出的形状。在本专利技术中,接触面部朝向连接对象物突出,在接触承受部形成突出部分(接触面部)和非突出部分(一般面部)。并且,由于连接对象物在其插入方向上沿着作为突出部分的接触面部接触,所以能够将与连接对象物的接触长度(有效嵌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动连接器,所述可动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第2壳体,该第2壳体具有连接室,所述连接室具有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口;以及端子,该端子具有可动部和接触部,所述可动部将所述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位,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室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所述可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第1接触片部,该第1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的所述插入口侧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第2接触片部,该第2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中的比所述第1触点部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所述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以及接触承受部,该接触承受部在所述连接室的室内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插入到所述连接室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6.06 JP 2017-1113791.一种可动连接器,所述可动连接器具备:第1壳体;第2壳体,该第2壳体具有连接室,所述连接室具有连接对象物的插入口;以及端子,该端子具有可动部和接触部,所述可动部将所述第2壳体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移位,所述接触部在所述连接室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导通接触,所述可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具有:第1接触片部,该第1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的所述插入口侧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1触点部;第2接触片部,该第2接触片部在所述连接室中的比所述第1触点部靠里侧的位置具有对所述连接对象物从所述第1方向按压接触的第2触点部;以及接触承受部,该接触承受部在所述连接室的室内位于与所述第1触点部及所述第2触点部相对的位置,并具有沿着插入到所述连接室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的接触面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所述接触承受部在位于所述插入口侧的位置的顶端部具有相对于所述第2壳体的固定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动连接器,所述第1接触片部和所述第2接触片部分别形成为能够各自独立地移位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仁小林弘明小椋由幸斋藤知充榛叶大地国吉浩二
申请(专利权)人: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