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72276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底板、侧墙以及围护构件,所述底板的一侧竖直浇注有侧墙,该侧墙的外侧面设置有围护构件,所述底板与侧墙之间设置有呈直角结构的腋角,所述腋角的上端部嵌装在侧墙的下端部内。所述腋角由梯形段和矩形段构成,该梯形段的上表面为斜面,所述侧墙与腋角的连接缝位于腋角的斜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施工缝设计为直角结构,使新、旧混凝土可视交界线下降至腋角与侧墙交界处,从而避免出现新、旧混凝土交界面明显或烂根现象。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腋角一段部全部嵌入在侧墙底端部内,有效的改善侧墙与底板之间的受力,从而避免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出现裂缝,而且外形美观,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施工领域,涉及侧墙的施工,尤其是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分段浇筑的混凝土在两次浇注的结合处会形成接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为后浇筑的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筑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称为施工缝。目前,在地下结构侧墙的施工时,常规做法为:底板以及底板腋角施工完成后,以“矮边墙”为“老墙”(新浇筑侧墙外侧与“老墙”为基准),支设模板,浇筑侧墙混凝土。由于一般侧墙较高,钢筋较密,且“矮边墙”与后浇侧墙结合处容易跑浆、变形,致使成型后外观较差,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得不到控制,对地下结构的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如何处理好此处混凝土的外观以及质量成为地下结构施工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缓解施工缝处出现烂根情况以及保证混凝土墙面外观,从而加强施工缝处强度的侧墙施工缝结构及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包括底板、侧墙以及围护构件,所述底板的一侧竖直浇注有侧墙,该侧墙的外侧面设置有围护构件,所述底板与侧墙之间设置有呈直角结构的腋角,该腋角的一端面与侧墙接触,另一端面与底板接触,所述腋角的上端部嵌装在侧墙的下端部内。而且,所述腋角由梯形段和矩形段构成,该梯形段的上表面为斜面,该矩形段的上端面高于梯形段,所述侧墙与腋角的连接缝位于腋角的斜面上。而且,所述腋角为混凝土浇注而成,且与底板一体制出。一种侧墙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底板浇筑首先绑扎底板所需要的钢筋,并将腋角模板固定,对腋角以及底板进行浇筑;步骤二、腋角端面清理对成型好的腋角上顶面进行清理,清除水泥浮浆、松散砂石、松弱混凝土层以及油污,保证后期对侧墙进行浇筑时,侧墙与腋角之间对接的效果;步骤三、钢筋处理将露出腋角的钢筋进行清理,清除钢筋上的锈斑以及浮浆;步骤四、凿毛处理对腋角的上端面和侧面进行凿毛,以露出新鲜混凝土面为准;步骤五、冲洗清理采用清水对凿毛后的上顶面和侧面进行清理,保证腋角上无残渣,并保证其在侧墙进行浇筑前保持湿润;步骤六、绑扎侧墙钢筋、支设侧墙模板在成型的腋角矩形段上方绑扎侧墙钢筋,并在腋角梯形段的倾斜面上支设侧墙模板,使侧墙模板与围护结构相对平行;侧墙模板通过对拉螺栓与围护结构固定相连;在支设侧墙模板时,使侧墙模板与腋角矩形段的侧面之间留有间隔,间隔的宽度即为侧墙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步骤七、浇筑细石混凝土在对侧墙进行浇筑之前,在间隔处浇筑细石混凝土,并使用平板振捣器对间隔部进行振捣;步骤八、侧墙混凝土浇筑对侧墙模板以及围护结构之间浇筑侧墙混凝土;步骤九、混凝土养护混凝土侧墙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跟进浇水养护,浇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侧墙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为准;步骤十、侧墙模板拆除待侧墙成型后,将侧墙模板进行拆除,侧墙模板拆除后检查混凝土侧墙墙面的密实度、平整度,确保工程质量合格。而且,在对侧墙进行浇筑的时候,检查侧墙模板与腋角的连接部处是否出现出浆现象,采用振捣棒对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从而使混凝土均匀扩散开,待振实完毕后,对侧墙模混凝土抹平收面。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将施工缝设计为直角结构,使新、旧混凝土可视交界线下降至腋角与侧墙交界处,从而避免出现新、旧混凝土交界面明显或烂根现象。2、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施工缝处进行振捣,从而保证位于施工缝的混凝土能够均匀的摊开,避免出现烂根的现象。3、本专利技术通过在间隙内填充细石混凝土,使施工缝处的对接效果更好。4、本专利技术中的腋角全部嵌入在侧墙底端部内,有效的改善侧墙与底板之间的受力,从而避免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出现裂缝,而且外形美观,实用性强,具有广泛推广应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侧墙浇注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腋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腋角浇筑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侧墙浇筑前模板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述。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4、侧墙2以及围护构件1,所述底板的一侧竖直浇注有侧墙,该侧墙的外侧面设置有围护构件。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在于:所述底板与侧墙之间设置有呈直角结构的腋角3,该腋角的一端面与侧墙接触,另一端面与底板接触。该腋角的结构如图2所示,由梯形段3B和矩形段3A构成,该梯形段的上表面为斜面,该矩形段的上端面高于梯形段。所述腋角为混凝土浇注而成,且与底板一体制出,施工方便、成本低。所述腋角的矩形段上端部嵌装在侧墙的下端部内,该侧墙的侧面位于腋角的梯形段斜面处,即侧墙与腋角的连接缝位于腋角的斜面上。本专利技术中的腋角矩形段顶部全部嵌入在侧墙底端面内,有效的改善侧墙与底板之间的受力,从而避免底板与侧墙连接处出现裂缝。一种侧墙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底板浇筑首先绑扎底板所需要的钢筋,并将腋角模板5固定,从而对腋角以及底板进行浇筑,如图3所示;其中迎水侧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45mm,背水侧钢筋保护层厚度为35mm,浇筑底板及腋角混凝土。步骤二、腋角端面清理对成型好的腋角上顶面进行清理,清除水泥浮浆、松散砂石、松弱混凝土层以及油污,从而保证后期对侧墙进行浇筑时,侧墙与腋角之间对接的效果;步骤三、钢筋处理将露出腋角的钢筋进行清理,清除钢筋上的锈斑以及浮浆;通过对钢筋表面进行清理,从而使钢筋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的连接效果更好,保证浇注的侧墙更加牢固。步骤四、凿毛处理对腋角的上端面和侧面进行凿毛,以露出新鲜混凝土面为准;待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对腋角的顶部端面和侧面进行凿毛,顶部端面以露出新鲜混凝土面为准,侧面凿毛深度为15mm,漏出侧墙钢筋。步骤五、冲洗清理采用清水对凿毛后的上顶面和侧面进行清理,保证腋角上不存有残渣,并保证其在侧墙进行浇筑前保持湿润;步骤六、绑扎侧墙钢筋、支设侧墙模板如图4所示,在成型的腋角矩形段上方绑扎侧墙钢筋,并在腋角梯形段的倾斜面上支设侧墙模板6,使侧墙模板与围护结构相对平行;侧墙模板通过对拉螺栓与围护结构固定相连;在支设侧墙模板的时候,使侧墙模板与腋角矩形段的侧面之间留有间隔C,间隔C的宽度即为侧墙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通过采用本技术方案,使形成的施工缝位于腋角连接部的斜面处,改进施工缝处的外观。步骤七、浇筑细石混凝土在对侧墙进行浇筑之前,在间隔处浇筑细石混凝土,并使用平板振捣器对间隔部进行振捣;通过细石混凝土对预留部位的填充,使施工缝混凝土外观满足观感要求。步骤八、侧墙混凝土浇筑对侧墙模板以及围护结构之间浇筑侧墙混凝土,在对侧墙进行浇筑的时候,检查侧墙模板与腋角的连接部处是否出现出浆现象,采用振捣棒对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从而使混凝土均匀扩散开,待振实完毕后,对侧墙模混凝土抹平收面;步骤九、混凝土养护混凝土侧墙浇筑完成后,要及时跟进浇水养护,浇水次数以保证混凝土侧墙始终处于湿润状态为准;步骤十、侧墙模板拆除待侧墙成型后,将侧墙模板进行拆除,侧墙模板拆除后检查混凝土侧墙墙面的密实度、平整度,确保工程质量合格。需要强调的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专利技术包括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包括底板、侧墙以及围护构件,所述底板的一侧竖直浇注有侧墙,该侧墙的外侧面设置有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侧墙之间设置有呈直角结构的腋角,该腋角的一端面与侧墙相接触,另一端面与底板相接触,所述腋角的上端部嵌装在侧墙的下端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墙施工缝结构,包括底板、侧墙以及围护构件,所述底板的一侧竖直浇注有侧墙,该侧墙的外侧面设置有围护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侧墙之间设置有呈直角结构的腋角,该腋角的一端面与侧墙相接触,另一端面与底板相接触,所述腋角的上端部嵌装在侧墙的下端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墙施工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腋角由梯形段和矩形段构成,该梯形段的上表面为斜面,该矩形段的上端面高于梯形段,所述侧墙与腋角的连接缝位于腋角的梯形段斜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墙施工缝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腋角为混凝土浇注而成,且与底板一体制出。4.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侧墙施工缝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底板浇筑首先绑扎底板所需要的钢筋,并将腋角模板固定,对腋角以及底板进行浇筑;步骤二、腋角端面清理对成型好的腋角上顶面进行清理,清除水泥浮浆、松散砂石、松弱混凝土层以及杂物,保证后期对侧墙进行浇筑时,侧墙与腋角之间对接的效果;步骤三、钢筋处理将露出腋角的钢筋进行清理,清除钢筋上的锈斑以及浮浆;步骤四、凿毛处理对腋角的矩形段上端面和侧面进行凿毛,以露出新鲜混凝土面为准;步骤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建龙秦林周自强李昊炎李刚张新明吴熊熊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第三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