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履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6598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5 0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汽车履带,属于车辆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履带包括支撑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横向长板)、横向短板Ⅰ、横向短板Ⅱ、诱导轮板、负重轮板、Y形板Ⅰ、Y形板Ⅱ,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轮、输出轮、主动轮、托带轮、负重轮、大诱导轮、小诱导轮、v带Ⅰ、履带、避震器、小轮、大轮;大轮和小轮之间通过V带传动,扩大了履带的行走距离;履带中间Y形板利用了三角的稳定性,使得工作更平稳;诱导轮采用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配合,更加牢固,不易损坏。解决车轮不能在复杂环境下工作、传统履带轮不牢固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履带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履带,属于车辆领域。
技术介绍
现在行驶在公路上的车辆大多数使用车轮,但是如果车辆在崎岖不平的路面进行行驶,将对车轮造成极大的损伤,而履带对路面的要求很低,越野能力突出;履带的防护比轮胎更好,可以应对多种冲击;履带式车辆一般较重,适合战场突击。因此,履带轮在山地、战场等场地的应用越来越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车轮不能在复杂环境下工作、传统履带轮不牢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履带,包括支撑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10、横向长板11、横向短板Ⅰ12、横向短板Ⅱ13、诱导轮板14、负重轮板15、Y形板Ⅰ16、Y形板Ⅱ20,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相对放置,并通过轴相连,两个Y形板的短边相互交叉形成X形,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长边为弧形,横向长板11位于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一侧;横向短板Ⅰ12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Ⅰ16长边的末端连接,横向短板Ⅰ12的另一端通过轴与诱导轮板14连接;横向短板Ⅱ13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Ⅱ20长边的末端连接,并且横向短板Ⅱ13、横向长板11、Y形板Ⅱ20均通过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轮1、输出轮2、主动轮3、托带轮4、负重轮5、大诱导轮6、小诱导轮7、v带Ⅰ8、履带9、避震器17、小轮18、大轮19;输入轮1与外部发动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输入轮1与输出轮2通过v带Ⅰ8连接实现同步转动,输出轮2与小轮18通过第一根轴固定连接,且输出轮2与小轮18分别位于第一根轴的两端,第一根轴穿过支撑板10,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轮19与小轮18通过v带Ⅱ21连接实现同步转动,大轮19与主动轮3通过第二根轴连接,大轮19与主动轮3分别位于第二根轴的两端,第二根轴穿过横向短板Ⅱ13通过轴承相连,主动轮3被履带9半包裹;托带轮4通过第三根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且位于支撑板的上部,第三根轴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同时托带轮4被履带9半包裹;诱导轮板14的上端设有一对大诱导轮6,下端设有一对小诱导轮7,两个大诱导轮6通过第四根轴连接,第四根轴穿过诱导轮板14,且与诱导轮板1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两个小诱导轮7通过第五根轴连接,第五根轴穿过诱导轮板14,且与诱导轮板1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均被履带9半包裹;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位于上面的两个短边之间通过避震器17相连,位于下面的两个短边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负重轮板15,负重轮板15与Y形板短边之间通过轴连接,在负重轮板15两端分别设有负重轮5,负重轮5与负重轮板15之间通过轴相连,同时两对负重轮5均被履带9半包裹;履带9为环形,两对负重轮5位于履带9的下面,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位于履带9的一侧,主动轮3位于履带9的另一侧,托带轮4位于履带9的上面,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主动轮3、负重轮5在履带9呈三角形分布。本技术所述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长边为弧形,且凹面朝下;两个短边也为弧形,且凹面朝上。本技术所述横向长板11上设有两个椭圆形的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汽车履带,比传统的履带增加了二级带传动,使得发动机工作一圈,车辆行走更远的距离;履带内板的结构多为三角形形状,结构稳定,便于修理;(2)大轮和小轮之间通过V带传动,扩大了履带的行走距离。(3)履带中间采用Y形板,利用了三角的稳定性,使得工作更平稳。(4)诱导轮采用大诱导轮和小诱导轮配合,更加牢固,不易损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前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后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去掉支撑板10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各标号:1-输入轮,2-输出轮,3-主动轮,4-托带轮,5-负重轮,6-大诱导轮,7-小诱导轮,8-v带Ⅰ,9-履带,10-支撑板,11-横向长板,12-横向短板Ⅰ,13-横向短板Ⅱ,14-诱导轮板,15-负重轮板,16-Y形板Ⅰ,17-避震器,18-小轮,19-大轮,20-Y形板Ⅱ,21-v带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汽车履带(如图1~3所示),包括支撑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10、横向长板11、横向短板Ⅰ12、横向短板Ⅱ13、诱导轮板14、负重轮板15、Y形板Ⅰ16、Y形板Ⅱ20,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相对放置,并通过轴相连,两个Y形板的短边相互交叉形成X形,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长边为弧形,横向长板11位于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一侧;横向短板Ⅰ12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Ⅰ16长边的末端连接,横向短板Ⅰ12的另一端通过轴与诱导轮板14连接;横向短板Ⅱ13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Ⅱ20长边的末端连接,并且横向短板Ⅱ13、横向长板11、Y形板Ⅱ20均通过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轮1、输出轮2、主动轮3、托带轮4、负重轮5、大诱导轮6、小诱导轮7、v带Ⅰ8、履带9、避震器17、小轮18、大轮19;输入轮1与外部发动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输入轮1与输出轮2通过v带Ⅰ8连接实现同步转动,输出轮2与小轮18通过第一根轴固定连接,且输出轮2与小轮18分别位于第一根轴的两端,第一根轴穿过支撑板10,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轮19与小轮18通过v带Ⅱ21连接实现同步转动,大轮19与主动轮3通过第二根轴连接,大轮19与主动轮3分别位于第二根轴的两端,第二根轴穿过横向短板Ⅱ13通过轴承相连,主动轮3被履带9半包裹;托带轮4通过第三根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且位于支撑板的上部,第三根轴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同时托带轮4被履带9半包裹;诱导轮板14的上端设有一对大诱导轮6,下端设有一对小诱导轮7,两个大诱导轮6通过第四根轴连接,第四根轴穿过诱导轮板14,且与诱导轮板1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两个小诱导轮7通过第五根轴连接,第五根轴穿过诱导轮板14,且与诱导轮板1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均被履带9半包裹;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位于上面的两个短边之间通过避震器17相连,位于下面的两个短边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负重轮板15,负重轮板15与Y形板短边之间通过轴连接,在负重轮板15两端分别设有负重轮5,负重轮5与负重轮板15之间通过轴相连,同时两对负重轮5均被履带9半包裹;履带9为环形,两对负重轮5位于履带9的下面,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位于履带9的一侧,主动轮3位于履带9的另一侧,托带轮4位于履带9的上面,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主动轮3、负重轮5在履带9呈三角形分布。本实施例所述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长边为弧形,且凹面朝下;两个短边也为弧形,且凹面朝上。本实施例所述横向长板11上设有两个椭圆形的孔。下面结合具体工作过程对本实施例所述汽车履带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是:发动机工作时,连接在发动机输出轴上的输入轮1转动,带动v带Ⅰ8转动,v带Ⅰ8带动输出轮2转动,输出轮2带动小轮18转动,小轮18带动v带Ⅱ21转动,v带Ⅱ21带动大轮19转动,大轮19带动主动轮3转动,主动轮3带动履带9转动(履带9带动托带轮4、负重轮5、大诱导轮6、小诱导轮7转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履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10)、横向长板(11)、横向短板Ⅰ(12)、横向短板Ⅱ(13)、诱导轮板(14)、负重轮板(15)、Y形板Ⅰ(16)、Y形板Ⅱ(20),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相对放置,并通过轴相连,两个Y形板的短边相互交叉形成X形,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长边为弧形,横向长板(11)位于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一侧;横向短板Ⅰ(12)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Ⅰ(16)长边的末端连接,横向短板Ⅰ(12)的另一端通过轴与诱导轮板(14)连接;横向短板Ⅱ(13)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Ⅱ(20)长边的末端连接,并且横向短板Ⅱ(13)、横向长板(11)、Y形板Ⅱ(20)均通过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轮(1)、输出轮(2)、主动轮(3)、托带轮(4)、负重轮(5)、大诱导轮(6)、小诱导轮(7)、v带Ⅰ(8)、履带(9)、避震器(17)、小轮(18)、大轮(19);输入轮(1)与外部发动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输入轮(1)与输出轮(2)通过v带Ⅰ(8)连接实现同步转动,输出轮(2)与小轮(18)通过第一根轴固定连接,且输出轮(2)与小轮(18)分别位于第一根轴的两端,第一根轴穿过支撑板(10),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轮(19)与小轮(18)通过v带Ⅱ(21)连接实现同步转动,大轮(19)与主动轮(3)通过第二根轴连接,大轮(19)与主动轮(3)分别位于第二根轴的两端,第二根轴穿过横向短板Ⅱ(13)通过轴承相连,主动轮(3)被履带(9)半包裹;托带轮(4)通过第三根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且位于支撑板的上部,第三根轴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同时托带轮(4)被履带(9)半包裹;诱导轮板(14)的上端设有一对大诱导轮(6),下端设有一对小诱导轮(7),两个大诱导轮(6)通过第四根轴连接,第四根轴穿过诱导轮板(14),且与诱导轮板(1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两个小诱导轮(7)通过第五根轴连接,第五根轴穿过诱导轮板(14),且与诱导轮板(1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均被履带(9)半包裹;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位于上面的两个短边之间通过避震器(17)相连,位于下面的两个短边末端分别设有一个负重轮板(15),负重轮板(15)与Y形板短边之间通过轴连接,在负重轮板(15)两端分别设有负重轮(5),负重轮(5)与负重轮板(15)之间通过轴相连,同时两对负重轮(5)均被履带(9)半包裹;履带(9)为环形,两对负重轮(5)位于履带(9)的下面,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位于履带(9)的一侧,主动轮(3)位于履带(9)的另一侧,托带轮(4)位于履带(9)的上面,大诱导轮(6)和小诱导轮(7)、主动轮(3)、负重轮(5)在履带(9)呈三角形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履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板(10)、横向长板(11)、横向短板Ⅰ(12)、横向短板Ⅱ(13)、诱导轮板(14)、负重轮板(15)、Y形板Ⅰ(16)、Y形板Ⅱ(20),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相对放置,并通过轴相连,两个Y形板的短边相互交叉形成X形,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长边为弧形,横向长板(11)位于Y形板Ⅰ(16)和Y形板Ⅱ(20)的一侧;横向短板Ⅰ(12)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Ⅰ(16)长边的末端连接,横向短板Ⅰ(12)的另一端通过轴与诱导轮板(14)连接;横向短板Ⅱ(13)的一端通过轴与Y形板Ⅱ(20)长边的末端连接,并且横向短板Ⅱ(13)、横向长板(11)、Y形板Ⅱ(20)均通过轴固定在支撑板(10)上;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输入轮(1)、输出轮(2)、主动轮(3)、托带轮(4)、负重轮(5)、大诱导轮(6)、小诱导轮(7)、v带Ⅰ(8)、履带(9)、避震器(17)、小轮(18)、大轮(19);输入轮(1)与外部发动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输入轮(1)与输出轮(2)通过v带Ⅰ(8)连接实现同步转动,输出轮(2)与小轮(18)通过第一根轴固定连接,且输出轮(2)与小轮(18)分别位于第一根轴的两端,第一根轴穿过支撑板(10),与支撑板(10)之间通过轴承连接;大轮(19)与小轮(18)通过v带Ⅱ(21)连接实现同步转动,大轮(19)与主动轮(3)通过第二根轴连接,大轮(19)与主动轮(3)分别位于第二根轴的两端,第二根轴穿过横向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超王坤茜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