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364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2 0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立交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包括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行车转盘和换乘站,行车转盘、横向主车道和纵向主车道之间由下至上呈空间方位布置,行车转盘布置在地表面上方,横向主车道与纵向主车道均设置在地表面上,横向主车道与纵向主车道垂直交叉布置,换乘站设置在所述行车转盘与地表面之间。换乘站为地铁换乘站,通过减少地铁站的数量来实现对地铁20%到40%的提速;立交桥内可以规划出运量与地铁相当的轨道交通工具,来弥补地铁站台的间隔距离;换乘站的布置数量相对减少,无需停停走走,实现地铁或者其他交通车辆的提速,并可在换乘站处通过其他交通工具前往其他支路或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立交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
技术介绍
目前,城市公共交通是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了降低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程度,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交通能源,城市公共交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换乘距离较近,公共交通走走停停,任意站点均需停靠,导致车速相对较慢,时间浪费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解决城市公共交通车速相对较慢,时间浪费率较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包括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行车转盘和换乘站,所述行车转盘、横向主车道和纵向主车道之间由下至上呈空间方位布置,所述行车转盘布置在所述地表面上方,所述横向主车道与纵向主车道垂直交叉布置,所述换乘站设置在所述行车转盘与所述地表面之间,所述换乘站分别于所述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连通,所述横向主车道与纵向主车道均设置在地表面上。进一步,所述行车转盘包括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第四车道和环形车道,所述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第四车道均与所述环形车道连通,所述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第四车道依次设置在所述环形车道的四个方向;所述第一车道包括第一入车道、第一出车道,所述第二车道包括第二入车道、第二出车道,所述第三车道包括第三入车道、第三出车道,所述第四车道包括第四入车道、第四出车道,所述第一入车道、第一出车道、第二入车道、第二出车道、第三入车道、第三出车道、第四入车道、第四出车道均与所述环形车道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的入车口、第四入车道的出车口均与所述横向主车道的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的出车口、第四入车道的入车口均与所述横向主车道的另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的入车口、第三入车道的出车口均与所述纵向主车道的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的出车口、第三入车道的入车口均与所述纵向主车道的另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车道、第二出车道和第四出车道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第二出车道、第三出车道、第一出车道连通,所述第三入车道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第三出车道、第四出车道第二出车道连通,所述第四入车道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第四出车道、第一出车道第三出车道连通。进一步,所述环形车道包括外环道、第一匝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所述第一匝道的入车口、第二匝道的入车口、第三匝道的入车口和第四匝道的入车口均与所述外环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与所述第四出车道、所述第四入车道与第四出车道均通过外环道与第一匝道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与所述第一出车道、所述第一入车道与第一出车道均通过外环道与第二匝道连通,所述第三入车道与所述第二出车道、所述第二入车道与第二出车道均通过外环道与第三匝道连通,所述第四入车道与所述第三出车道、所述第三入车道与第三出车道均通过外环道与第四匝道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匝道的入车口临近所述第一入车道出车口设置,所述第一匝道的出车口与所述第四出车道的出车口连通,所述第二匝道的入车口临近所述第二入车道出车口设置,所述第二匝道的出车口与所述第一出车道的出车口连通,所述第三匝道的入车口临近所述第三入车道出车口设置,所述第三匝道的出车口与所述第二出车道的出车口连通,所述第四匝道的入车口临近所述第四入车道出车口设置,所述第四匝道的出车口与所述第三出车道的出车口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设置有第一栅栏,所述第一栅栏由所述第一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朝向所述外环道与所述第一匝道交汇处延伸,所述第一栅栏与所述外环道、第一匝道交汇处之间留有行车间隙,所述第二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设置有第二栅栏,所述第二栅栏由所述第二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朝向所述外环道与所述第二匝道交汇处延伸,所述第二栅栏与所述外环道、第二匝道交汇处之间留有行车间隙,第三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设置有第三栅栏,所述第三栅栏由所述第三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朝向所述外环道与所述第三匝道交汇处延伸,所述第三栅栏与所述外环道、第三匝道交汇处之间留有行车间隙,第四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设置有第四栅栏,所述第四栅栏由所述第四入车道与所述外环道交汇处朝向所述外环道与所述第四匝道交汇处延伸,所述第四栅栏与所述外环道、第四匝道交汇处之间留有行车间隙。进一步,所述第一匝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之间任意两个相邻匝道均呈空间交错设置。进一步,所述第一入车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出车道的右侧,所述第二入车道设置在所述第二出车道的右侧,第三入车道设置在所述第三出车道的右侧,第四入车道设置在所述第四出车道的右侧。进一步,所述第一入车道、第一出车道、第二入车道、第二出车道、第三入车道、第三出车道、第四入车道、第四出车道均为双车道。进一步,还包括环形人行通道,所述横向主车道与所述纵向主车道均设置有人行道,所述环形人行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匝道、第二匝道、第三匝道和第四匝道所围成区域内;所述环形人行通道分别与所述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的人行道连通,所述换乘站设置在所述环形人行通道区域内。进一步,所述换乘站与横向主车道的人行道、纵向主车道的人行道通过楼梯和/或扶梯和/或直升电梯连通。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包括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行车转盘和换乘站,所述行车转盘、横向主车道和纵向主车道之间由下至上呈空间方位布置,所述行车转盘布置在所述地表面上方,所述横向主车道与纵向主车道垂直交叉布置,所述换乘站设置在所述行车转盘与所述地表面之间,所述换乘站分别于所述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连通,所述横向主车道与纵向主车道均设置在地表面上。这样,横向主车道、纵向主车道和行车转盘形成立交桥,并在立交桥上方设置换乘站,立交桥下设有换乘站,一般情况下,换乘站为地铁换乘站,通过减少地铁站的数量来实现对地铁20%到40%的提速;立交桥内可以规划出运量与地铁相当的轨道交通工具,来弥补地铁站台的间隔距离;立交桥内可以停靠灵活的BRT,方便乘客去狭窄的路段和小区门口;立交桥桥墩下可以停放共享单车。立交桥内停车场可以停放私家车和停靠出租车;立交桥内可以乘坐私家车、地铁、公交车、出租汽车、骑共享单车等,方便市民出行。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在立交桥位置设置换乘站,换乘站与换乘站之间的间距即为两个立交桥的间距,换乘站的布置数量相对减少,无需停停走走,实现地铁或者其他交通车辆的提速,并可在换乘站处通过其他交通工具前往其他支路或区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空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人行通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匝道下方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外环道,2、第一入车道,3、第一出车道,4、第二入车道,5、第二出车道,6、第三入车道,7、第三出车道,8、第四入车道,9、第四出车道,10、第一匝道,11、第二匝道,12、第三匝道,13、第四匝道,14、第一栅栏,15、第二栅栏,16、第三栅栏,17、第四栅栏,18、横向主车道,19、纵向主车道,20、换乘站,21、人行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主车道(18)、纵向主车道(19)、行车转盘和换乘站(20),所述行车转盘、横向主车道(18)和纵向主车道(19)之间由下至上呈空间方位布置,所述行车转盘布置在所述地表面上方,所述横向主车道(18)与纵向主车道(19)垂直交叉布置,所述换乘站(20)设置在所述行车转盘与所述地表面之间,所述换乘站(20)分别于所述横向主车道(18)、纵向主车道(19)连通,所述横向主车道(18)与纵向主车道(19)均设置在地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上直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横向主车道(18)、纵向主车道(19)、行车转盘和换乘站(20),所述行车转盘、横向主车道(18)和纵向主车道(19)之间由下至上呈空间方位布置,所述行车转盘布置在所述地表面上方,所述横向主车道(18)与纵向主车道(19)垂直交叉布置,所述换乘站(20)设置在所述行车转盘与所述地表面之间,所述换乘站(20)分别于所述横向主车道(18)、纵向主车道(19)连通,所述横向主车道(18)与纵向主车道(19)均设置在地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上直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车转盘包括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第四车道和环形车道,所述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第四车道均与所述环形车道连通,所述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第四车道依次设置在所述环形车道的四个方向;所述第一车道包括第一入车道(2)、第一出车道(3),所述第二车道包括第二入车道(4)、第二出车道(5),所述第三车道包括第三入车道(6)、第三出车道(7),所述第四车道包括第四入车道(8)、第四出车道(9),所述第一入车道(2)、第一出车道(3)、第二入车道(4)、第二出车道(5)、第三入车道(6)、第三出车道(7)、第四入车道(8)、第四出车道(9)均与所述环形车道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4)的入车口、第四入车道(8)的出车口均与所述横向主车道(18)的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4)的出车口、第四入车道(8)的入车口均与所述横向主车道(18)的另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2)的入车口、第三入车道(6)的出车口均与所述纵向主车道(19)的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2)的出车口、第三入车道(6)的入车口均与所述纵向主车道(19)的另一侧车道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2)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出车道(3)、第二出车道(5)和第四出车道(9)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4)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第二出车道(5)、第三出车道(7)、第一出车道(3)连通,所述第三入车道(6)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第三出车道(7)、第四出车道(9)第二出车道(5)连通,所述第四入车道(8)出口通过所述环形车道分别与第四出车道(9)、第一出车道(3)第三出车道(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上直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车道包括外环道(1)、第一匝道(10)、第二匝道(11)、第三匝道(12)和第四匝道(13),所述第一匝道(10)的入车口、第二匝道(11)的入车口、第三匝道(12)的入车口和第四匝道(13)的入车口均与所述外环道(1)连通,所述第一入车道(2)与所述第四出车道(9)、所述第四入车道(8)与第四出车道(9)均通过外环道(1)与第一匝道(10)连通,所述第二入车道(4)与所述第一出车道(3)、所述第一入车道(2)与第一出车道(3)均通过外环道(1)与第二匝道(11)连通,所述第三入车道(6)与所述第二出车道(5)、所述第二入车道(4)与第二出车道(5)均通过外环道(1)与第三匝道(12)连通,所述第四入车道(8)与所述第三出车道(7)、所述第三入车道(6)与第三出车道(7均通过外环道(1)与第四匝道(1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上直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匝道(10)的入车口临近所述第一入车道(2)出车口设置,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时代新锋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