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宇新专利>正文

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523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左转引桥,右转车道;纵向车道包括第一直行地面车道,第二直行地面车道;横向车道包括第一直行桥,第二直行桥;左转引桥包括第一左转引桥、第二左转引桥、第三左转引桥和第四左转引桥;右转车道包括第一右转地面车道、第二右转地面车道、第三右转地面车道和第四右转地面车道;第一左转引桥与第一直行桥、第二直行桥、第一右转地面车道、第二右转地面车道分别在第六路口和第七路口处连通。上述立交桥结构紧凑美观,占地面积小,纵向车道和右转车道直接铺设于地面,减少了施工难度和建造成本。

Cross Road Express Overpas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cross-road fast-passing overpass, which includes the longitudinal lane and the lateral lane, the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and the right-turn lane; the longitudinal lane includes the first straight ground lane and the second straight ground lane; the horizontal lane includes the first straight bridge and the second straight bridge; the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includes the first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The second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the third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and the fourth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the right-turn lane includes the first right-turn ground lane, the second right-turn ground lane, the third right-turn ground lane and the fourth right-turn ground lane; the first left-turn approach bridge and the straight bridge, the second straight bridge, the first right-turn ground lane and the second right-turn ground vehicle. The road is connected at the sixth and seventh intersections, respectively. The structure of the overpass is compact and beautiful, and its area is small. Longitudinal and right-turn lanes are laid directly on the ground, which reduces the construction difficulty and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建筑设计领域,尤其设计一种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
技术介绍
公路立交桥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公路十字路口立交桥的结构形式更是千变万化,目前国内外已建成的各种公路十字路口立交桥中,具有车辆通行全功能,即:可让各方向驶来十字路口的车辆同时直行、左转弯行驶及右转弯行驶的十字路口立交桥不多;而能够实现这些功能的立交桥通常设计过于复杂,常常会造成驾驶员的行车困扰,影响人们驾车出行和使用体验。并且目前已建成的功能比较全的十字路口立交桥,其相对占地面积大,构造复杂,以至于建造工程量大,造价成本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可方便实现车辆直行的同时,实现左转快速通行和右转快速通行,减少交通堵塞,减少交通事故,且建筑工程量和建筑占地面积相对较小的道路十字路口立交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交桥,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十字路口的立交桥在直行、左转或右转时行车复杂且立交桥占地面积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左转引桥,右转车道;纵向车道为纵向地面车道,包括第一直行地面车道和第二直行地面车道;横向车道包括横向地面车道和横向桥面车道,其中,横向地面车道包括横向车道一和横向车道二,横向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五路口、第六路口的第一直行桥和连通第七路口、第八路口的第二直行桥,第一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五路口到第六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六路口到第五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二直行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七路口到第八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八路口到第七路口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左转引桥包括第一左转引桥、第二左转引桥、第三左转引桥和第四左转引桥,第一左转引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六路口处沿着第一左转引桥到第七路口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二左转引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二路口处沿着第二左转引桥到第三路口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三左转引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八路口处沿着第三左转引桥到第五路口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第四左转引桥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四路口处沿着第四左转引桥到第一路口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右转车道包括第一右转地面车道、第二右转地面车道、第三右转地面车道和第四右转地面车道。进一步的,第一左转引桥的入口分别与第一直行桥和第一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第一左转引桥的出口分别与第二直行桥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进一步的,第二左转引桥的入口分别与第一直行地面车道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第二左转引桥的出口分别与第二直行地面车道和第三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进一步的,第三左转引桥的入口分别与第二直行桥和第三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第三左转引桥的出口分别与第一直行桥和第四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进一步的,第四左转引桥的入口分别与第二直行地面车道和第四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第四左转引桥的出口分别与第一直行地面车道和第一右转地面车道相连通。进一步的,在立交桥中心位置处横向桥面车道上的第一直行桥与第二直行桥具有相同的桥面离地高度。进一步的,在横向车道上的第一左转引桥、第三左转引桥和在纵向车道上的第二左转引桥、第四左转引桥具有相同的桥面离地高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使得位于任意路口的车辆均能实现直接通行和左转、右转,且各直行车辆和左转、右转车辆互不影响,路口无需使用红绿灯进行车辆通行控制,减少了路面拥堵和交通事故,提高了出行效率,节省了等红绿灯时间,节省了交通管理方面的费用支出,同时,由于实现纵横向直行和两个左转引桥均能实现同一方向左转,在第一路口通过第一右转地面车道到第六路口,再通过第一左转引桥后变换车道直行或者在第一路口通过第一直行地面车道直行到第二路口,通过第二左转引桥后再通过第三右转地面车道直行即可(其他路口同理,本专利技术的左转不是直接左转,要实现左转行车需要先右转后再过左转引桥变换车道直行或直行后过左转引桥再右转直行),减少了现有立交桥设计过于复杂造成驾驶员行车困扰的问题,提高了用户体验。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结构紧凑美观,占地面积较小,并且纵向车道和右转车道直接铺设于地面,进一步减少了施工难度和建造成本。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的另二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第一路口;2:第二路口;3:第三路口;4:第四路口;5:第五路口;6:第六路口;7:第七路口;8:第八路口;9:第一右转地面车道;10: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1:第三右转地面车道;12:第四右转地面车道;13:第一左转引桥;14:第二左转引桥;15:第三左转引桥;16:第四左转引桥;17:第一直行桥;18:第二直行桥;19:第一直行地面车道;20: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1:纵向车道一;22:纵向车道二;23:横向车道一;24:横向车道二;25:人行道;26:慢行通道;27:人行天桥。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纵向车道与横向车道相互交叉但并不相连通,左转引桥,右转车道;本实施例中的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优选用于十字路口,连通相对路口的车道分别为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纵向车道与横向车道相互交叉但并不相连通。纵向车道为纵向地面车道,包括纵向车道一21、纵向车道二22,其中,纵向车道一21包括第一直行地面车道19,纵向车道二22包括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0,均为直接铺设在地面上的车道。横向车道包括横向地面车道和横向桥面车道,其中,横向地面车道包括横向车道一23、横向车道二24,横向桥面车道包括连通第五路口5、第六路口6的第一直行桥17和连通第七路口7、第八路口8的第二直行桥18,第一直行桥17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五路口5到第六路口6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六路口6到第五路口5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桥面离地高度是指桥面离路面(该路面为平铺在地表的水平路面)的高度;第二直行桥18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七路口7到第八路口8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第八路口8到第七路口7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左转引桥包括第一左转引桥13、第二左转引桥14、第三左转引桥15、第四左转引桥16;右转车道包括第一右转地面车道9、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第三右转地面车道11、第四右转地面车道12;进一步的,第一左转引桥13、第二左转引桥14、第三左转引桥15、第四左转引桥16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呈U形,且第一左转引桥13的入口分别与第一直行桥17和第一右转地面车道9相连通,第一左转引桥13的出口分别与第二直行桥18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相连通;第二左转引桥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左转引桥,右转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纵向车道一(21)和纵向车道二(22),其中,所述纵向车道一(21)包括第一直行地面车道(19),所述纵向车道二(22)包括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0);所述横向车道包括横向车道一(23)和横向车道二(24),其中,所述横向车道一(23)包括连通第五路口(5)、第六路口(6)的第一直行桥(17),所述横向车道二(24)包括连通第七路口(7)、第八路口(8)的第二直行桥(18),所述第一直行桥(17)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五路口(5)到第六路口(6)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六路口(6)到第五路口(5)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二直行桥(18)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七路口(7)到第八路口(8)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八路口(8)到第七路口(7)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左转引桥包括第一左转引桥(13)、第二左转引桥(14)、第三左转引桥(15)、第四左转引桥(16),所述第一左转引桥(13)在所述第六路口(6)处与所述第一直行桥(17)和第一右转地面车道(9)相连通,所述第一左转引桥(13)在所述第七路口(7)处与所述第二直行桥(18)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相连通;所述第二左转引桥(14)在所述第二路口(2)处与所述第一直行地面车道(19)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相连通,所述第二左转引桥(14)在所述第三路口(3)处与所述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0)和第三右转地面车道(11)相连通;所述第三左转引桥(15)在所述第八路口(8)处与所述第二直行桥(18)和第三右转地面车道(11)相连通,所述第三左转引桥(15)在所述第五路口(5)处与所述第一直行桥(17)和第四右转地面车道(12)相连通;所述第四左转引桥(16)在所述第四路口(4)处与所述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0)和第四右转地面车道(12)相连通,所述第四左转引桥(16)在所述第一路口(1)处与所述第一直行地面车道(19)和第一右转地面车道(9)相连通;所述第一左转引桥(13)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六路口(6)处沿着第一左转引桥(13)到第七路口(7)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二左转引桥(14)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二路口(2)处沿着第二左转引桥(14)到第三路口(3)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三左转引桥(15)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八路口(8)处沿着第三左转引桥(15)到第五路口(5)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四左转引桥(16)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四路口(4)处沿着第四左转引桥(16)到第一路口(1)处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右转车道包括第一右转地面车道(9)、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第三右转地面车道(11)、第四右转地面车道(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交叉的纵向车道和横向车道,左转引桥,右转车道;所述纵向车道包括纵向车道一(21)和纵向车道二(22),其中,所述纵向车道一(21)包括第一直行地面车道(19),所述纵向车道二(22)包括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0);所述横向车道包括横向车道一(23)和横向车道二(24),其中,所述横向车道一(23)包括连通第五路口(5)、第六路口(6)的第一直行桥(17),所述横向车道二(24)包括连通第七路口(7)、第八路口(8)的第二直行桥(18),所述第一直行桥(17)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五路口(5)到第六路口(6)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六路口(6)到第五路口(5)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第二直行桥(18)的桥面离地高度从第七路口(7)到第八路口(8)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或从第八路口(8)到第七路口(7)范围内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所述左转引桥包括第一左转引桥(13)、第二左转引桥(14)、第三左转引桥(15)、第四左转引桥(16),所述第一左转引桥(13)在所述第六路口(6)处与所述第一直行桥(17)和第一右转地面车道(9)相连通,所述第一左转引桥(13)在所述第七路口(7)处与所述第二直行桥(18)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相连通;所述第二左转引桥(14)在所述第二路口(2)处与所述第一直行地面车道(19)和第二右转地面车道(10)相连通,所述第二左转引桥(14)在所述第三路口(3)处与所述第二直行地面车道(20)和第三右转地面车道(11)相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宇新
申请(专利权)人:冯宇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