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高忠文专利>正文

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67646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0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是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它采用全方位立体设计,包括四个分别架空通过相邻两条叉口道路的M形跨线匝道桥构成的环形可上下立交桥和一个十字二层立交桥组成。实现立交道路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大大提高了立交桥的道路通行能力,对治理道路交通堵塞将起到较大的作用。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由于二层结构,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立交桥,特别是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日益增长,堵车是一个城市要解决的重要难题。立交桥在城交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有二层立交桥不能解决无信号无交叉交通问题,多层立交桥存在建设成本高及占地面积大的双重问题。因此,一个成本低、占地面积小的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设计方案就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立交桥设计不合理,占地面积太大,特别是二层立交桥无法实现无信号无交叉通行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由四个架空通过相邻两条叉口道路的M形跨线匝道桥构成的环形可上下立交桥(1)(2)(3)(4)和一个十字二层立交桥(5)组成。其中:I.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与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的并行部分是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在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的内侧;II.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与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的并行部分是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在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的内侧;III.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与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的并行部分是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在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的内侧;IV.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与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的并行部分是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在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的内侧。为了实现AC路径和BD路径方向上的无信号无交叉直通,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建有立交桥(5)。本技术的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是右转匝道直接右转与相向车道连接。本技术的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的调头车辆是通过第一个左转弯M形跨线匝道桥与第二个左转弯M形跨线匝道桥的连接处(6)并到第二个左转弯M形跨线匝道桥的外侧,实现调头行驶。为了实现无信号无交叉左转弯通行,架空通过相邻两条叉口道路的M形跨线匝道桥(1)(2)(3)(4)与逆时针相邻的两条道路的右侧匝道地面道路连接,提供所有方向的左转弯无信号无交叉直通路径。为了实现A方向向D方向的无信号无交叉左转弯通行,左转弯路径为:经A、M形跨线匝道桥(1)实现向D方向的左转弯。为了实现B方向向A方向的左转弯路径为:经B、M形跨线匝道桥(2)实现向A方向的左转弯。为了实现C方向向B方向的无信号无交叉左转弯通行,左转弯路径为:左转弯路径为:经C、M形跨线匝道桥(3)实现向B方向的左转弯。为了实现D方向向C方向的无信号无交叉左转弯通行,左转弯路径为:经D、M形跨线匝道桥(4)实现向C方向的左转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设计的是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它采用全方位立体设计,实现立交道路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大大提高了立交桥的道路通行能力,达到缓解甚至消除交通拥堵现象。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由于二层结构,占地面积小,建设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附图作简单地介绍。附图1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个实施例,对于多叉路口可以根据交叉路的个数增加M形跨线桥的个数,同时M形跨线匝道桥及其十字跨线桥也可改成涵道,M形跨线匝道桥也可以改成各种弧形。这些改变获得的其他方式均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实施例附图作简单地介绍。附图1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个实施例。图1所示,为了实现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包括与路口交叉路数相等个数的M形跨线匝道桥(1)(2)(3)(4)…和二层立交桥(5)组成。其中:I.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与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的并行部分是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在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的内侧;II.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与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的并行部分是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在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的内侧;III.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与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的并行部分是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在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的内侧;IV.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与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的并行部分是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在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的内侧。M形跨线匝道桥的引桥与所跨道路的地面平滑连接。该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无信号无交叉左转弯通行,M形跨线匝道桥(1)(2)(3)(4)与相关道路地面道路的右侧匝道连接;左转弯匝道与M形跨线匝道桥的引桥相连,提供所有方向的左转弯无信号无交叉直通路径。本技术的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是右转匝道直接右转与相向车道连接。通过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的调头车辆,首先通过第一个左转弯M形跨线匝道桥与第二个左转弯M形跨线匝道桥的连接处(6)并到第二个左转弯M形跨线匝道桥的外侧,实现调头行驶。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包括与路口交叉路数相等个数的M形跨线匝道桥(1)(2)(3)(4)…,不止图1中所画的(1)(2)(3)(4)个。二层立交桥(5)、M形跨线匝道桥(1)(2)(3)(4)可以是地上的立交桥也可以是地下的涵道组成,M形跨线匝道桥也可以改成各种弧形。M形跨线匝道桥可以分别独立成桥,也可以以匝道形式合并一个可上可下的环形立交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合并在一起的变形桥,这些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其特征是: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包括四个架空通过相邻两条叉口道路的M形跨线匝道桥构成的环形可上下立交桥(1)(2)(3)(4)和一个十字二层立交桥(5)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其特征是: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包括四个架空通过相邻两条叉口道路的M形跨线匝道桥构成的环形可上下立交桥(1)(2)(3)(4)和一个十字二层立交桥(5)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其特征是:.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与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的并行部分是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在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的内侧;.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与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的并行部分是第二M形跨线匝道桥(2)在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的内侧;.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与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的并行部分是第三M形跨线匝道桥(3)在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的内侧;.对于交叉口中心而言,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与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的并行部分是第四M形跨线匝道桥(4)在第一M形跨线匝道桥(1)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层全方位无信号无交叉直通立交桥系统,其特征是:通过立交桥(5)实现AC路径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忠文
申请(专利权)人:高忠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