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1851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1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第一过滤池、第二过滤池、过滤布和排液管,进液管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进液管另一端伸入第一过滤池内,过滤布位于第二过滤池上方,第一过滤池和第二过滤池之间设有抽水泵,抽水泵的输入端伸入第一过滤池内,抽水泵的输出端位于过滤布上方,排液管一端伸入第二过滤池内,排液管另一端连接有输送泵,输送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简单,改善润滑液的润滑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漆包线
,特别涉及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铜漆包线是绕组线的一个主要品种,由导体和绝缘层两部组成,铜漆包线导体在制造的过程中,需要经过拉丝处理,以将粗铜丝通过拉丝机拉出需要规格的裸铜丝,在拉丝过程中,需要在拉丝机内加入润滑液,以降低拉线与拉线模之间的摩擦系数,润滑液还可以带走在模具成型区和定径区表面产生的热量和铜屑粉。拉丝润滑液循环系统中,通常采用过滤布将拉丝润滑液中铜粉过滤掉,拉丝润滑液的供给常常是采用集中供液的方式,非常便于使用维护。传统的方式是拉丝润滑液直接回流到过滤布上,但回流到液池的回流量很大,并且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会使过滤布的过滤效果降低,甚至会冲走、损坏过滤布导致不能过滤,大量的铜粉进入到拉丝润滑液中,使润滑效果降低。由于漆包线是连续、流程性的生产方式,润滑效果降低后会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结构设计简单,改善润滑液的润滑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第一过滤池、第二过滤池、过滤布和排液管,进液管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进液管另一端伸入第一过滤池内,过滤布位于第二过滤池上方,第一过滤池和第二过滤池之间设有抽水泵,抽水泵的输入端伸入第一过滤池内,抽水泵的输出端位于过滤布上方,排液管一端伸入第二过滤池内,排液管另一端连接有输送泵,输送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进一步的,第一过滤池侧壁上设有连通于第二过滤池的通孔。进一步的,通孔的直径在10-20cm之间,通孔圆心与第一过滤池底部之间的距离在30-40cm之间。进一步的,还包括减压管,减压管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减压管另一端位于第二过滤池上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循环系统,润滑液从漆包线拉丝机经进液管进入第一过滤池,由于铜粉的密度远大于润滑液的密度,因此铜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淀至第一过滤池底部,然后抽水泵将第一过滤池内的润滑液泵送至过滤布上方,润滑液经过滤布过滤后进入第二过滤池内,输送泵再将第二过滤池内的润滑液输送至漆包线拉丝机内,本循环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将润滑液进行沉淀后再进行过滤,能够使得大部分铜粉能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淀而与润滑液分离,再通过过滤布对少部分未沉淀的铜粉进行过滤,再次减少了润滑液内铜粉的含量,使得润滑液的润滑效果良好,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润滑液分别流经第一过滤池和第二过滤池内,加快了润滑液的冷却速度,使得润滑液冷却效果更好,而且还能防止润滑液乳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液管;2.第一过滤池;3.第二过滤池;4.过滤布;5.排液管;6.抽水泵;7.输送泵;8.通孔。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阐释。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1、第一过滤池2、第二过滤池3、过滤布4、排液管5和减压管,进液管1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进液管1另一端伸入第一过滤池2内,过滤布4位于第二过滤池3上方,第一过滤池2和第二过滤池3之间设有抽水泵6,抽水泵6的输入端伸入第一过滤池2内,抽水泵6的输出端位于过滤布4上方,排液管5一端伸入第二过滤池3内,排液管5另一端连接有输送泵7,输送泵7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减压管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减压管另一端位于第二过滤池3上方。本技术的循环系统,润滑液从漆包线拉丝机经进液管1进入第一过滤池2,由于铜粉的密度远大于润滑液的密度,因此铜粉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淀至第一过滤池2底部,然后抽水泵6将第一过滤池2内的润滑液泵送至过滤布4上方,润滑液经过滤布4过滤后进入第二过滤池3内,输送泵7再将第二过滤池3内的润滑液输送至漆包线拉丝机内,本循环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将润滑液进行沉淀后再进行过滤,能够使得大部分铜粉能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沉淀而与润滑液分离,再通过过滤布4对少部分未沉淀的铜粉进行过滤,再次减少了润滑液内铜粉的含量,使得润滑液的润滑效果良好,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润滑液分别流经第一过滤池2和第二过滤池3内,加快了润滑液的冷却速度,使得润滑液冷却效果更好,而且还能防止润滑液乳化。通过设置减压管,当输送泵7输送至漆包线拉丝机内的润滑液压力过大时,多余的润滑液会经减压管进入第二过滤池3内,从而避免漆包线拉丝机内的压力过大。进一步的,第一过滤池2侧壁上设有连通于第二过滤池3的通孔8,通孔8的直径在10-20cm之间,通孔8圆心与第一过滤池2底部之间的距离在30-40cm之间,由于铜粉沉淀至第一过滤池2底部,而通孔8离第一过滤池2底部具有一定距离,因此经沉淀后的润滑液会经通孔8直接进入第二过滤池3内,从而加快了润滑液的流动。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技术专利申请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1)、第一过滤池(2)、第二过滤池(3)、过滤布(4)和排液管(5),其特征在于:进液管(1)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进液管(1)另一端伸入第一过滤池(2)内,过滤布(4)位于第二过滤池(3)上方,第一过滤池(2)和第二过滤池(3)之间设有抽水泵(6),抽水泵(6)的输入端伸入第一过滤池(2)内,抽水泵(6)的输出端位于过滤布(4)上方,排液管(5)一端伸入第二过滤池(3)内,排液管(5)另一端连接有输送泵(7),输送泵(7)的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铜漆包线润滑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1)、第一过滤池(2)、第二过滤池(3)、过滤布(4)和排液管(5),其特征在于:进液管(1)一端连接于漆包线拉丝机,进液管(1)另一端伸入第一过滤池(2)内,过滤布(4)位于第二过滤池(3)上方,第一过滤池(2)和第二过滤池(3)之间设有抽水泵(6),抽水泵(6)的输入端伸入第一过滤池(2)内,抽水泵(6)的输出端位于过滤布(4)上方,排液管(5)一端伸入第二过滤池(3)内,排液管(5)另一端连接有输送泵(7),输送泵(7)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晓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应利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