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71452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为: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立模、绑扎钢筋;b.敷设预应力波纹管和预应力钢绞线;c.浇筑混凝土;d.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e.进行灌浆、封锚;f.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吊至存梁区进行存放;g.张拉体外预应力;h.再进行灌浆、封锚;I.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进行精确定位;j.安装轨道或其它功能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根据高速轨道交通对轨道梁长期变形的控制要求,以允许变形值作为控制目标,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合适的预应力束配置方法,将桥梁结构在安装完成后由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产生的长期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梁,特别是用于高速铁路、高速轮轨的桥梁结构和磁悬浮铁路的轨道梁及有轨车辆的行驶轨道的预应力梁体的预应力设置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高精度变形要求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预应力设置方法。
技术介绍
高速铁路系统对轨道的线形有很高的要求,以保证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的安全性和乘客的舒适性。因此,考虑施工误差等因素后,要求桥梁结构非荷载变化引起的不可恢复的变形(如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变形)尽量减少并得到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高速铁路对桥梁结构的刚度有较高的要求。和传统公路和铁路桥梁有所不同,不再是强度控制设计,而是变形控制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有刚度大、全截面参与工作以及可以通过预应力调整变形等优点,亦适合于对轨道梁变形要求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系统的桥梁结构。对于传统的预应力设计,往往是应力控制,按各种荷载引起内力的最不利组合进行预应力设计,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引起的长期变形只作为正常使用状态的校核,其上拱几个厘米也是允许的。但对于高速铁路的桥梁结构,要求在轨道安装完成后,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引起的长期变形控制在几毫米范围内。因此,如何进行长期变形的控制和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是至关重要的。在专利CN 1344836A中,给出了一种用于磁浮轨道梁的设计及其制造方法,预应力设置包括一次先张和两次后张。采用该方法需要大型的先张预应力车间和大吨位的先张预应力张拉台座(1500t)以上。对于长距离线路,需要沿线一定距离设置一个先张预应力车间,大大增加工程成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它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一些不足。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立模、绑扎钢筋;b、敷设预应力波纹管和预应力钢绞线;c、浇筑混凝土;d、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e、进行灌浆、封锚;f、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吊至存梁区进行存放;g、张拉体外预应力;h、再进行灌浆、封锚;I、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进行精确定位;j、安装轨道或其它功能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根据高速轨道交通对轨道梁长期变形的控制要求,以允许变形值作为控制目标,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合适的预应力束配置方法,将桥梁结构在安装完成后由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产生的长期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由于有粘接后张预应力和体外预应力共同承担恒载以及列车荷载,体外预应力还具有调整轨道梁后期挠曲变形的功能。预应力束形可以不采用与弯矩图对应的抛物线形,甚至可以设置部分直线后张预应力束,这样可以减少预应力的用量,且不需设置张预应力车间,降低了桥梁结构造价。对于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和体外预应力混合配置方式,体外预应力配置数量一般以平衡活载弯矩为宜,该种方式既可以减少徐变变形,又可后期通过调整应力状态来调整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2为图1的A-A视3为图1的B-B视4为本专利技术的制作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本专利技术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立模、绑扎钢筋;b、敷设预应力波纹管和预应力钢绞线;c、浇筑混凝土;d、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e、进行灌浆、封锚;f、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吊至存梁区进行存放;g、张拉体外预应力;h、再进行灌浆、封锚;I、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进行精确定位;j、安装轨道或其它功能件。本制作方法中所说的混凝土的设计要求强度是指建筑标准,即《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满足轨道交通系统的高精度线形要求并便于现场施工的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在梁体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一次张拉完成,并设置相应的预拱,预应力钢绞线为抛物线,采用的后张法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既可以在工厂或现场预制,又可以在现场现浇,张拉体外预应时可分别在梁体的上缘和下缘设置直线后张束。梁体的预应力采用体内有粘结和体外混合后张预应力工艺,如图1所示,其中标号1表示第一次后张预应力束线的形态,标号2表示第二次后张预应力束线的形态。其设计思想为有粘接后张预应力和体外预应力共同承担恒载以及列车荷载,体外预应力还具有调整轨道梁后期挠曲变形的功能。考虑到无渣轨道后期变形可以通过扣件来调整,可以不必保证轨道安装后保持轴心受压状态。预应力束形可以不采用与弯矩图对应的抛物线形,甚至可以设置部分直线后张预应力束,这样可以减少预应力的用量,降低桥梁结构造价。对于后张有粘结预应力和体外预应力混合配置方式,体外预应力配置数量一般以平衡活载弯矩为宜,该种方式既可以减少徐变变形,又可后期通过调整应力状态来调整变形。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立模、绑扎钢筋;b、敷设预应力波纹管和预应力钢绞线;c、浇筑混凝土;d、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e、再进行灌浆、封锚;f、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吊至存梁区进行存放;g、张拉体外预应力;h、再进行灌浆、封锚;I、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进行精确定位;j、安装轨道或其它功能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在梁体浇筑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一次张拉完成,并设置相应的预拱,预应力钢绞线为抛物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张拉体外预应时可分别在梁体的上缘和下缘设置直线后张束。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其特征为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立模、绑扎钢筋;b.敷设预应力波纹管和预应力钢绞线;c.浇筑混凝土;d.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e.进行灌浆、封锚;f.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吊至存梁区进行存放;g.张拉体外预应力;h.再进行灌浆、封锚;I.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进行精确定位;j.安装轨道或其它功能件。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特点是根据高速轨道交通对轨道梁长期变形的控制要求,以允许变形值作为控制目标,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合适的预应力束配置方法,将桥梁结构在安装完成后由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产生的长期变形控制在容许范围内。文档编号E01B25/30GK1644796SQ20051002331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3日专利技术者任廷柱, 周质炎, 窦仲赟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凝土梁预应力设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立模、绑扎钢筋;b、敷设预应力波纹管和预应力钢绞线;c、浇筑混凝土;d、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张拉后张预应力;e、再进行灌浆、封锚;f、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吊至存梁区进行存放;g、张拉体外预应力;h、再进行灌浆、封锚;I、待孔道砂浆和封锚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进行精确定位;j、安装轨道或其它功能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廷柱周质炎窦仲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