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0020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8 1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属于软体机器人领域。它包括第一圆柱、同源外壳、自内向外依次装设于第一圆柱与同源外壳之间的第一圆筒、第二圆筒和第三圆筒;第一圆柱与同源外壳、第一圆筒、第二圆筒以及第三圆筒同轴线,且均采用水凝胶制作;第一圆柱的外圆周壁与第一圆筒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第一圆筒的外圆周壁与第二圆筒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第二圆筒的外圆周壁与第三圆筒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三间隙,第三圆筒的外圆周壁与同源外壳之间的间隙为第四间隙;间隙内部充满盐溶液。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高透明性、通过盐溶液提高保水和导电性能、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软体机器人领域,特指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
技术介绍
软体机器人是一种新型柔韧机器人,可以仅用空气来驱动,它采用纸质和硅橡胶制成,能够弯曲、扭转和抓起自身重量100多倍的物体。用于电信号连接的电极在软体机器人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透明性很强的柔性电极。因此,设计一种高透明性的可拉伸电极对于软体机器人的推广具有重要的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透明性、通过盐溶液提高保水和导电性能、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它包括第一圆柱、同源外壳、自内向外依次装设于所述第一圆柱与所述同源外壳之间的第一圆筒、第二圆筒和第三圆筒。所述第一圆柱与所述同源外壳、第一圆筒、第二圆筒以及第三圆筒同轴线,且均采用水凝胶制作;所述第一圆柱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一圆筒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所述第一圆筒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二圆筒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所述第二圆筒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三圆筒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包括第一圆柱(1)、同源外壳(2)、自内向外依次装设于所述第一圆柱(1)与所述同源外壳(2)之间的第一圆筒(3)、第二圆筒(4)和第三圆筒(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1)与所述同源外壳(2)、第一圆筒(3)、第二圆筒(4)以及第三圆筒(5)同轴线,且均采用水凝胶制作;所述第一圆柱(1)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一圆筒(3)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21),所述第一圆筒(3)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二圆筒(4)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22),所述第二圆筒(4)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三圆筒(5)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三间隙(23),所述第三圆筒(5)的外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软体机器人的可拉伸电极,包括第一圆柱(1)、同源外壳(2)、自内向外依次装设于所述第一圆柱(1)与所述同源外壳(2)之间的第一圆筒(3)、第二圆筒(4)和第三圆筒(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1)与所述同源外壳(2)、第一圆筒(3)、第二圆筒(4)以及第三圆筒(5)同轴线,且均采用水凝胶制作;所述第一圆柱(1)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一圆筒(3)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一间隙(21),所述第一圆筒(3)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二圆筒(4)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二间隙(22),所述第二圆筒(4)的外圆周壁与所述第三圆筒(5)的内圆周壁之间的间隙为第三间隙(23),所述第三圆筒(5)的外圆周壁与所述同源外壳(2)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班书昊李晓艳何云松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