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横拉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54256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横拉杆,包括两个拉杆球头、两个锁紧螺母及一根拉杆杆身,所述拉杆球头的螺纹杆与所述拉杆杆身端部的轴向螺纹槽连接,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螺纹槽结合的端部设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为光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增加结合面处螺纹杆的非旋合长度,增强其残余轴向预紧力,提升转向横拉杆的防松效果。

Steering tie rod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eering horizontal tie rod, which comprises two tie rod ball heads, two locking nuts and a tie rod body. The thread rod of the tie rod ball head is connected with the axial thread groove at the end of the tie rod body, the locking nut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read of the thread rod, and the locking nut is combined with the thread groove. A countersunk head hole is arranged at the end, and the countersunk head hole is a light hole. The utility model can increase the non-rotating length of the threaded rod at the joint surface, enhance the residual axial pre-tightening force, and enhance the anti-loosening effect of the steering cross-tie r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横拉杆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转向系统,特别是一种转向横拉杆。
技术介绍
转向横拉杆是汽车转向系统的一个重要部件,其连接左右转向臂,一方面可以使两个车轮同步,另一方面可以调正前束。现有技术中的转向横拉杆通常包括拉杆杆身、两端的锁紧螺母和拉杆球头,通过两端的拉杆球头将整体与转向直臂连接,拉杆杆身的端部设有螺纹槽,与拉杆球头的螺纹杆螺纹连接,锁紧螺母设置在螺纹杆上,其端面与拉杆杆身的端面结合。现有技术中,为了在上述螺纹连接处产生轴向预紧力,达到放松的效果,通常会在锁紧螺母和拉杆杆身的螺纹槽端面设置倒角结构,如此,在结合面附近,螺纹杆有一小段螺纹处于非旋合状态,螺纹杆的非旋合处发生微小轴向拉伸变形,变形产生的轴向力就是此处螺纹连接的轴向预紧力。但实际上,拉杆杆身端面及锁紧螺母端面采用机加工,加工面如果不平整,将存在微小的凸起,转向横拉杆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较大的交变轴向载荷,如果结合面的凸起被压平,结合面附近螺杆非旋合处产生的轴向变形将减小,导致螺纹连接的轴向预紧力大幅减小,甚至变为零,失去放松作用;另外,通常还需要在拉杆杆身上加工缺口,用于扳手夹持,这无疑增加了加工难度,降低了生产效率;且缺口的位置固定,在车辆前束调整时,两个扳手的轴向距离固定,操纵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横拉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增加结合面处螺纹杆的非旋合长度,增强其残余轴向预紧力,提升转向横拉杆的防松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转向横拉杆,包括两个拉杆球头、两个锁紧螺母及一根拉杆杆身,所述拉杆球头的螺纹杆与所述拉杆杆身端部的轴向螺纹槽连接,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螺纹槽结合的端部设有沉头孔,所述沉头孔为光孔。前述的转向横拉杆,优选地,所述沉头孔的深度小于所述锁紧螺母高度的三分之一。前述的转向横拉杆,优选地,在所述拉杆杆身的两端冷挤压成型有夹持结构,所述夹持结构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前述的转向横拉杆,优选地,所述夹持结构从所述拉杆杆身的端部向内延伸,至少延伸至所述螺纹槽的根部。前述的转向横拉杆,优选地,所述拉杆杆身为一体成型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转向横拉杆,锁紧螺母拧紧后,其设有沉头孔的一端端面,与拉杆杆身端部的螺纹槽的端面结合,由于锁紧螺母的端部设有沉头孔,在沉头孔的位置,锁紧螺母与拉杆球头的螺纹杆不接触,所以在结合面附近,螺纹杆的非旋合处的长度大大加长(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倒角形成的非旋合长度),所以拧紧力矩在螺纹杆的非旋合处产生的轴向变形加大,拉杆在使用过程中,即使在结合面存在微小凸起,微小凸起被压平后螺纹杆的非旋合处的轴向变形减小量也较现有技术中的拉杆变形要小,有效提高了螺纹连接的防松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转向横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转向横拉杆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转向横拉杆的局部剖切结构示意图;图4是拉杆杆身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锁紧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锁紧螺母拧紧时,扳手位置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拉杆球头,11-螺纹杆,2-锁紧螺母,21-沉头孔,3-拉杆杆身,31-螺纹槽,32-夹持结构,4-扳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转向横拉杆,包括两个拉杆球头1、两个锁紧螺母2及一根拉杆杆身3。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拉杆球头1的螺纹杆11与所述拉杆杆身3端部的轴向螺纹槽31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锁紧螺母2与所述螺纹杆11螺纹连接,所述锁紧螺母2与所述螺纹槽31结合的端部设有沉头孔21,所述沉头孔21为光孔。本技术提供的转向横拉杆,如图3所示,锁紧螺母2拧紧后,其设有沉头孔21的一端端面,与拉杆杆身3端部的螺纹槽31的端面结合,由于锁紧螺母2的端部设有沉头孔21,在沉头孔21的位置,锁紧螺母2与拉杆球头1的螺纹杆11不接触,所以在结合面附近,螺纹杆11的非旋合处(即沉头孔21对应的位置)的长度大大加长(相较于现有技术中设置倒角形成的非旋合长度),所以拧紧力矩在螺纹杆11的非旋合处产生的轴向变形加大,拉杆在使用过程中,即使在结合面存在微小凸起,微小凸起被压平后螺纹杆11的非旋合处的轴向变形减小量也较现有技术中的拉杆变形要小,有效提高了螺纹连接的防松效果。其中,所述沉头孔21的深度小于所述锁紧螺母2高度的三分之一,因为锁紧螺母2首先要起到锁紧的效果,若沉头孔21的深度太深,则螺纹的旋合长度太短,不利于锁紧螺母2的锁紧。在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所述拉杆杆身3的两端冷挤压成型有夹持结构32,所述夹持结构32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如此,拉杆杆身3两端的夹持结构32可以一次冷挤压成型,且无需加工扳手夹持缺口,工艺简单,可提升生产效率;且冷挤压成型部位组织结构变化小,力学性能变化小,可提升产品的一致性。进一步地,所述夹持结构32从所述拉杆杆身3的端部向内延伸,至少延伸至所述螺纹槽31的根部,适当增大夹持结构32的长度,如图6所示,在拧紧或松开锁紧螺母2时,夹持在拉杆杆身3上的扳手4可以沿着拉杆杆身3的轴向移动到最佳操作位置,提升操纵舒适性。在另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拉杆杆身3为一体成型结构,拉杆杆身3一次成型,两端的螺纹槽31同轴度易于控制,挤压成型部位组织结构变化小,力学性能变化小,可提升产品的一致性。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横拉杆,包括两个拉杆球头(1)、两个锁紧螺母(2)及一根拉杆杆身(3),所述拉杆球头(1)的螺纹杆(11)与所述拉杆杆身(3)端部的轴向螺纹槽(31)连接,所述锁紧螺母(2)与所述螺纹杆(11)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母(2)与所述螺纹槽(31)结合的端部设有沉头孔(21),所述沉头孔(21)为光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横拉杆,包括两个拉杆球头(1)、两个锁紧螺母(2)及一根拉杆杆身(3),所述拉杆球头(1)的螺纹杆(11)与所述拉杆杆身(3)端部的轴向螺纹槽(31)连接,所述锁紧螺母(2)与所述螺纹杆(11)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母(2)与所述螺纹槽(31)结合的端部设有沉头孔(21),所述沉头孔(21)为光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横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沉头孔(21)的深度小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盼陈开超贾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