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南大学专利>正文

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及其编码的蛋白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28593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1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及其编码的蛋白和应用,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与野生型相比,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在第3个外显子上的T碱基转换为C碱基,从而导致突变体中氨基酸由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该基因突变后,val1突变体在幼苗早期出现白化叶片;从幼苗后期至分蘖期,叶片逐渐转绿且叶片边缘白化,表现出混合表型;在抽穗期,叶片几乎呈灰绿色,只有少数叶片表现出边缘白化。通过杂交发现该性状为隐性性状,因此能够利用此性状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和种子纯度鉴定,对水稻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及其编码的蛋白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遗传学
,涉及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及其编码的蛋白和应用。
技术介绍
叶色突变是高等植物表现出的较为直观的一类突变形式,通常由光合色素组成和含量改变引起,表现出叶片颜色存在差异。叶色变异类型丰富,按照苗期叶色表现,可以将叶色突变体分为黄化、白化、浅绿、深绿、常绿、条纹和斑点等类型,而按照叶色突变后能否恢复正常可分为转绿和非转绿类型(Yooetal.,2009)。迄今为止,水稻叶色突变体已得到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已有170个左右的叶色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约有60个左右叶色突变体基因被成功克隆。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挖掘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在基础研究上,水稻叶色突变体是解析叶绿素合成、叶绿体发育等光合作用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因此,通过利用叶色突变体克隆相关基因,研究基因突变的遗传和调控机制,是深入认识光合作用机理,服务育种实践的重要基础。如郭春爱等利用水稻低叶绿素b突变体研究了低叶绿素b对突变体光系统II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叶绿素b突变体对高温更敏感,PSII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CII)中叶绿素b减少可能降低了PSII结构与功能的热稳定性(郭春爱等,2007)。Jung等鉴定分离出水稻中编码镁-整合酶H亚基的基因OsCHLH,该基因突变后,酶活性降低,突变体表现为苗期叶片失绿发白,叶绿体的类囊体膜发育不全,且叶绿素含量很低(Jungetal.,2003)。另一个关键酶是叶绿素a氧化酶,是合成叶绿素b所必需的酶,Lee等研究发现,OsCAO1基因突变后,突变体叶绿素b合成受阻,导致叶绿素b的含量几乎为零(Leeetal.,2005)。在育种应用上,水稻叶色突变体不仅可以作为形态标记,用于培育携带叶色标记的三系或两系不育系,提高杂交种子纯度,而且还可以作为高光效资源(如常绿突变体)应用于超高产育种。目前,我国已利用叶色突变体育成了多个携带叶色标记的不育系。由于叶色变异多为隐性单基因控制,极易被转育成不同遗传背景的不育系,且不会对其杂交组合的叶色和产量造成影响,因而在杂交稻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目前,已培育出标1A、M2S、安农810S等淡绿叶不育系,以及玉兔S、NHR111S、白丰A、全龙A等白化转绿型不育系(李云,2007;吴伟,2006;赵海军,2004)。然而,在生产实践中,也经常发现,某些黄叶不育系在全生育期表达,影响了不育系的繁殖和制种产量;而某些白化转绿不育系因叶色转化时间过早(多在三叶期后转色),使除杂期缩短,亦不便于后期除杂。此外,多数苗期标记性状单系本身性状不优良、常导致其它重要农艺性状显著降低,利用时都需进行一个杂交转育过程以克服不良性状的遗传累赘,实现优异性状的聚合,这个过程往往非常困难,都要通过大量长期的转育才能实现。因此,到目前为止,具有育种价值的水稻叶色变异材料仍然非常匮乏,急待挖掘和利用一些兼顾产量及叶色表达时期,中后期转绿型资源或非生理损伤型叶色基因及其突变体。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该基因为苗期标记性状,并且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为水稻转基因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促进杂交稻育种研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编码的蛋白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的应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上述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编码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上述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在水稻叶色性状的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优选的,所述水稻品种为缙恢10号。本专利技术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自育优良恢复系缙恢10号获得一个遗传稳定的水稻“白化转绿叶”突变体,在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的基础上,先通过基因预测、同源搜索及基因序列差异比较,确定了水稻白化转绿叶突变性状为VAL1隐性基因控制,VAL1基因编码一个磷酸核糖胺甘氨酸连接酶(LOC_Os08g09210),是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第二个酶。随后,本专利技术以水稻白化转绿叶突变体val1为材料,克隆了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具有如SEQID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开放阅读框为1584bp,编码527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与野生型缙恢10号相比,突变基因VAL1在第3个外显子上的T碱基转换为C碱基,从而导致突变体中氨基酸由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将含有野生型基因LOC_Os08g09210的7198bpDNA片段转化到val1突变体中进行互补验证。在转基因植株中,突变表型完全恢复(图2B)。随后,构建了RNAi干涉载体并转化野生型缙恢10号。在转基因植株中,VAL1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图2D),且植株叶片出现和val1相似的白化转绿表型(图2B)。进一步确定水稻白化转绿叶突变性状由VAL1基因突变引起,因此,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可用于水稻叶色性状的分子育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及其编码的蛋白和应用,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与野生型相比,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在第3个外显子上的T碱基转换为C碱基,从而导致突变体中氨基酸由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该基因突变后,val1突变体在幼苗早期出现白化叶片;从幼苗后期至分蘖期,叶片逐渐转绿且叶片边缘白化,表现为混合表型;在抽穗期,叶片几乎呈灰绿色,只有少数叶片表现出边缘白化。通过杂交发现该性状为隐性性状,因此能够利用此性状选育新品种和种子纯度鉴定,对水稻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专利技术的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为苗期标记性状,对其他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为水稻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为选育纯种不育系奠定基础。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图1为野生型(WT)和val1突变体的表型特征。(A-C)WT和val1在幼苗期(A)、分蘖期(B)和抽穗期(C)的表型。右上方为WT和val1叶片的放大图像。(D-F)WT和val1在幼苗期(D)、分蘖期(E)和抽穗期(F)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图2为VAL1基因的分子鉴定。(A)VAL1基因的图位克隆。(B)野生型、互补植株、val1突变体和VAL1-RNAi植物的表型。标尺为5μm。(C)分蘖阶段野生型、互补植株和VAL1-RNAi植株的叶绿素含量。(D)VAL1在野生型和3个RNAi株系叶片中的表达分析。(E-H)抽穗期野生型、互补植株和VAL1-RNAi植株的净光合速率(E),气孔导度(F),胞间CO2浓度(G)和蒸腾速率(H)。图3为VAL1基因的表达模式和VAL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A)实时PCR检测不同组织中VAL1的表达模式。(B,C)实时PCR检测叶片中VAL1的表达模式。(D)原位杂交检测VAL1的表达模式。(E)VAL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标尺为50μm。SB,茎基部;L4,第四片叶子;L2,第二叶;L3L,第三叶的下半部分;L3U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其特征在于,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其特征在于,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1所示。2.权利要求1所述水稻白化转绿叶基因VAL1编码的蛋白质,其特征在于,氨基酸序列如S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婷何光华赵芳明李云峰桑贤春凌英华王楠杨正林张长伟吴仁鸿姚贺盛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