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松原英雄专利>正文

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和建筑物的成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9899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具有第1梯子状纵框架、第2梯子状纵框架、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框架、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将这些构造用部件配置成平面状或交叉状,并用螺栓固定,以形成建筑物。(*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新构成的。本申请人在先前的日本特愿平8-340646号(平成8.12.04)(特开平10-169078号(平成10.6.23))专利中提出了一种使用木块的建筑物构造体的施工方法。上述的建筑物构造体的实施方法中,在木块较大场合,存在外壁部分克服风压的阻力局部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即,由于梯子状框架为1根,作为无接头部分的全体成为柱状,盖住建筑物的各层部分,所以可克服风压。此外,梯子状框架的作用为在形成建筑物之际作为基础支架。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在形成框架状的板状体的内侧空间,以形成梯子状的中间板状体或柱状体的梯子状体为基本型,该梯子状体具有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将这些部件以平面状或交叉状连接。通过使用上述各部件,并用螺栓连接这些部件,可形成1层建筑、2层建筑的建筑物。图1为示出各种梯子状框架关系的分解立体图。图2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图3为第2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图4为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图5为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的立体图。图6为拐角用框架的立体图。图7为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的立体图。图8为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的立体图。图9为T字形框架的分解立体图。图10为十字形框架的分解立体图。图11为示出桁架用梯子状框架上安装垫板时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12为示出连接桁与梁时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分解立体图。图13为示出梁与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连接状态的立体图。图14为示意地说明第1和第2梯子状纵框架以及调整用梯子状框架尺寸的俯视图。图15为示意地说明第1梯子状纵框架、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以及拐角用框架尺寸的俯视图。图16为1层建筑的建筑物的主视图。图17为图16所示建筑物的后视图。图18为图16所示建筑物的左侧视图。图19为图16所示建筑物的右侧视图。图20为图16的A-A线剖视图。图21为图16的B-B线剖视图。图22为图16的C-C线剖视图。图23为切去一部分的、示出壁面贴有构造用板状态的说明图。图24为2层建筑的建筑物的侧视图。图25为切去一部分的、示出图24所示的建筑物的壁面贴有构造用板的说明图。图26为示意地说明2层地板组状态的俯视图。图27为示出连接桁、粱、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时的分解立体图。图28为示出形成梁部分时的分解立体图。图29为示出桁、梁、地板的连接状态的纵剖视图。图30为连接梁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时的分解立体图。下面,参照实施例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形态。1为建筑物构造用部件,由下述的各梯子状框架构成。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和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A、第1梯子状纵框架2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2A和右纵板状体2A,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2B和下横板状体2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2C构成。此外,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2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2H2。B、第2梯子状纵框架3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3A和右纵板状体3A,平行于左右纵板状体并设置于两者中心的中央纵方柱状体3B,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3A和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3C和下横板状体3C,在左右纵板状体3A、3A与中央纵方柱状体3B之间以规定间隔平行于上横板状体设置的中间横板状体3D构成。此外,在左右的纵板状体3A、3A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3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3C和下横板状体3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3H2,在中央纵方柱状体3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前后方向的前后水平螺栓孔3H3。C、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由平行的左纵板状体4A和右纵板状体4A,跨架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下端的上横板状体4B和下横板状体4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4C构成。此外,在左右纵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4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4H2。D、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由以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为中心并且与之平行设置的平面大致为L字形的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跨架在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5C和下横板状体5C,以规定间隔跨架在这些上横板状体和下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板状体5D构成。此外,在一侧的纵板状体5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5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5C和下横板状体5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5H2。E、拐角用框架6由以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为中心并且与之平行设置的平面大致为L字形的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跨架在中央纵方柱状体6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上下端上的上横板状体6C和下横板状体6C构成。此外,在一侧的纵板状体6B和另一侧的纵板状体6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内外方向的横螺栓孔6H1,并且在上横板状体6C和下横板状体6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6H2。F、桁架用梯子状横框架7由平行的上横板状体7A和下横板状体7A,跨架在上下横板状体的左右两端上的左纵板状体7B和右纵板状体7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左横板状体和右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纵柱状体7C构成。此外,在上下的横板状体7A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纵螺栓孔7H1,并且在左纵板状体7B和右纵板状体7B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横螺栓孔7H2,在中间的纵柱状体7C上开设有内侧横螺栓孔7H3和内侧前后水平螺栓孔7H4。G、地板用梯子状横框架8由平行的前横板状体8A和后横板状体8A,跨架在前后横板状体的左右两端的左横板状体8B和右横板状体8B,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左横板状体和右横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横柱状体8C构成。此外,在前后横板状体8A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前后方向的横螺栓孔8H1,在左横板状体8B和右横板状体8B之间以规定间隔开设有左右方向的横螺栓孔8H2,在中间横柱状体8C上以规定间隔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纵螺栓孔8H3。在此,参照图14、15,对第1梯子状纵框架2、第2梯子状纵框架3、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拐角用框架6、地板用梯子状纵框架8的尺寸关系加以说明。A、将第1梯子状纵框架2左右尺寸作为基准尺寸a。B、第2梯子状纵框架3左右尺寸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2的2倍2a。C、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左右尺寸为b,该尺寸b为第1梯子状纵框架2中左纵板状体2A和右纵板状体2A中一方与中间横板状体2C相加的尺寸。图14中,尺寸a尽管为上述的基准尺寸,但与该尺寸a相一致的十字形间壁、T字形间壁使用的调整用梯子状纵框架4的尺寸b要比尺寸a短。D、拐角用梯子状纵框架5中的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一侧的纵板状体5B之间的尺寸c,或者中央纵方柱状体5A与另一侧的纵板状体5B之间的尺寸c为尺寸a加上中央纵方柱状体5A宽度的尺寸。E、拐角用框架6中的中央纵方柱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构造用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平行对置的板状体,跨架在这些板状体两端上的平行对置的板状体,和以规定间隔跨架在其一侧的对置板状体之间的中间板状体或柱状体构成的多个梯子状体;为使这些梯子状体可平面状或交叉状连接,在板状体上开设螺栓贯穿用的螺栓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原英雄
申请(专利权)人:松原英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