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梁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707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2:34
一种车辆用梁部件,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边方向,并且形成为闭合截面状,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EA质量效率。车辆用梁部件具备:第1侧壁;第2侧壁,相对于第1侧壁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上壁及下壁,与第1侧壁及第2侧壁一起划分出闭合截面构造;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设置在上壁和下壁之间,将第1侧壁和第2侧壁连接,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直线地延伸;上侧纵肋,与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上壁和上侧横肋连接;下侧纵肋,与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下壁和下侧横肋连接。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相互非平行地延伸。

Beam components for vehicle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ehicle beam component, which has a long side direction extending along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s of the vehicle body and forms a closed cross-section shap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efficiency of EA for side impact. Vehicle beam components are: the first side wall; the second side wall, relative to the first side wall, is located in the inner side of the wide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upper and lower walls, together with the first side wall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are divided into closed section structures; the upper and lower side ribs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walls, and the first side wall and the second side wall are connected in the long side direction. The upper longitudinal rib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and upper transverse ribs, and the lower longitudinal rib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ransverse ribs. The upper transverse ribs and the lower transverse ribs extend nonparallel to each other when viewed from the long s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梁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边方向、且形成为闭合截面状的车辆用梁部件。
技术介绍
对于构成汽车等车辆的车体的边梁等的梁部件,为了确保车辆碰撞时的乘客的安全性,要求高强度和高刚性,进而为了改善油耗性能,要求轻量化。在此,所述梁部件通常形成为闭合截面状。此外,作为梁部件,为了抑制压曲,有时在闭合截面状的梁主体内安装加强板以对梁主体进行加强。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梁部件中,在将矩形状的梁主体的一侧面和对置的侧面连接的板状的加强部件设置弯曲部,板状的支持部件从该加强部件的弯曲部朝向与梁主体的所述侧面邻接的上面延伸。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5048号公报(图6A)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梁部件中,从梁主体的所述一侧壁侧输入了载荷时,以弯曲部为支点,梁部件分为两个阶段压曲。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并未详细研究梁部件的两个阶段压曲的形态,对于碰撞的EA(EnergyAbsorption:能量吸收量)的质量效率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边方向、且形成为闭合截面状的车辆用梁部件中,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EA质量效率。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用梁部件,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其具备:第1侧壁;第2侧壁,相对于所述第1侧壁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上壁及下壁,与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一起划分出所述闭合截面构造;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设置在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之间,将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连接,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直线地延伸;上侧纵肋,与所述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所述上壁和所述上侧横肋连接;以及下侧纵肋,与所述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所述下壁和所述下侧横肋连接。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上侧纵肋及所述下侧纵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分别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比车宽方向中央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形成节部。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上侧纵肋及所述下侧纵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分别在所述上侧横肋及所述下侧横肋的、比车宽方向中央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形成节部。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比所述节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加强部。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设置于所述上壁的加强部是设置于所述上壁的下面的一部分的厚壁部,所述上壁的上面是平坦面。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侧壁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上侧横肋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体上方侧延伸,所述下侧横肋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体下方侧延伸。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上侧横肋之间成锐角的角部、以及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下侧横肋之间成锐角的角部,分别设置有高强度部。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6或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上侧横肋及所述下侧横肋的至少一方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分别相对于车宽方向以1度以上20度以下的角度倾斜。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方案1、6~8的任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由所述上壁及所述上侧横肋构成的上侧弯曲部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了载荷时的车体上下方向的压曲方向、和由所述下壁及所述下侧横肋构成的下侧弯曲部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了载荷时的压曲方向一致。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一种车辆用梁部件,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其具备:第1侧壁;第2侧壁,相对于所述第1侧壁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上壁及下壁,与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一起划分出所述闭合截面构造;以及车体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设置在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之间,将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连接,在所述上壁、所述上侧横肋、所述下侧横肋及所述下壁分别形成有用于划分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板部和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板部的节部,多个外侧板部中的、在车体上下方向上邻接的外侧板部相互之间,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了载荷时的压曲方向彼此相反,多个内侧板部中的、在车体上下方向上邻接的内侧板部相互之间,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了载荷时的压曲方向彼此相反。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上壁及上侧横肋和上侧纵肋的连接,在上壁及上侧横肋形成节部,通过下壁及下侧横肋和下侧纵肋的连接,在下壁及下侧横肋形成节部。由此,因侧面碰撞(例如柱体侧面碰撞)而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第1侧壁输入了载荷时,梁部件以节部为支点分为两个阶段压曲,所以与分为一个阶段压曲的情况相比,压曲载荷变大。特别是,形成有节部的上侧横肋和下侧横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非平行地延伸,所以能够将压曲方向控制为,由节部划分出的多个板部之中的、在车体上下方向上邻接的板部的压曲方向互为反方向,与所述压曲方向为同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压曲载荷。此外,上侧横肋和下侧横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直线地延伸,所以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第1侧壁输入的载荷容易向车宽方向内侧传递,并且梁部件的压曲载荷变大。像这样,在梁部件中,能够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EA质量效率。根据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第1侧壁输入了载荷时,能够提高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的压曲载荷。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第1侧壁输入了载荷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的压曲载荷。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第1侧壁输入了载荷时,能够提高产生应力集中的部分的压曲载荷。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上壁的上面安装其他部件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组装性。根据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第1侧壁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所以能够由第1侧壁均匀地承受从车宽方向外侧输入的载荷,压曲载荷变大。此外,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分别向车体上方侧及车体下方侧延伸,能够具体地达成方案1所记载的效果,即提高对于侧面碰撞的EA质量效率。根据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第1侧壁和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之间成锐角的角部分别设置有高强度部,所以在节部所划分出的上侧横肋的车宽方向外侧板部抑制了朝向车体上侧的弯曲,并且,在节部所划分出的下侧横肋的车宽方向外侧板部抑制了朝向车体下侧的弯曲。由此,压曲方向被朝向期望的方向,能够更可靠地达成方案1的效果,即达成对于侧面碰撞的EA质量效率。根据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通过将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的至少一方相对于车宽方向的倾斜角度设为1度以上,能够在维持高EA质量效率的同时使压曲方向稳定,通过将所述倾斜角度设为20度以下,能够在使压曲方向稳定的同时,实现高EA质量效率。根据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上侧弯曲部的车体上下方向的压曲方向和下侧弯曲部的压曲方向一致,所以能够在车体上下方向上使上侧弯曲部和下侧弯曲部被施加的压曲载荷均一化,使梁部件整体的压曲方向更稳定。根据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上壁、上侧横肋、下侧横肋及下壁分别形成有划分出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板部和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板部的节部,所以在因侧面碰撞(例如柱体侧面碰撞)而从车宽方向外侧向第1侧壁输入了载荷时,梁部件以节部为支点而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梁部件,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其具备:第1侧壁;第2侧壁,相对于所述第1侧壁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上壁及下壁,与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一起划分出所述闭合截面构造;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设置在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之间,将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连接,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直线地延伸;上侧纵肋,与所述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所述上壁和所述上侧横肋连接;以及下侧纵肋,与所述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所述下壁和所述下侧横肋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6 JP 2017-0969681.一种车辆用梁部件,具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长边方向,形成为闭合截面构造,其具备:第1侧壁;第2侧壁,相对于所述第1侧壁设置在车宽方向内侧;上壁及下壁,与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一起划分出所述闭合截面构造;上侧横肋及下侧横肋,设置在所述上壁和所述下壁之间,将所述第1侧壁和所述第2侧壁连接,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直线地延伸;上侧纵肋,与所述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所述上壁和所述上侧横肋连接;以及下侧纵肋,与所述第1侧壁对置地配置,将所述下壁和所述下侧横肋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梁部件,所述上侧纵肋及所述下侧纵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分别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比车宽方向中央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形成节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梁部件,所述上侧纵肋及所述下侧纵肋,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分别在所述上侧横肋及所述下侧横肋的、比车宽方向中央部更靠外侧的位置形成节部。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梁部件,在从长边方向观察时,在所述上壁及所述下壁的、比所述节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加强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梁部件,设置于所述上壁的加强部是设置于所述上壁的下面的一部分的厚壁部,所述上壁的上面是平坦面。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梁部件,所述第1侧壁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所述上侧横肋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体上方侧延伸,所述下侧横肋在从所述长边方向观察时从车宽方向外侧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体下方侧延伸。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寺田荣宫本康史河之口敦史遊间贵史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