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4498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较长的换气通道便可确保良好的换气性,同时具有隔音性的换气装置,在换气装置的主体壳体中形成室外侧通风口和室内侧通风口,将连通这些通风口的通风路径形成于主体壳体(1)内。通过该通风路径实现换气,同时防止噪音从室外进入室内。分叉形成该通风路径,在从一侧的通风路径进入的噪音声波与从另一侧的通风路径进入的噪音声波相遇时,使这两个通风路径的长度不同,以产生相互抵消声波能量那样的相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保持换气性能的同时,具备降低来自外部的噪音的消音功能 的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进行建筑物的换气的同时,防止不必要的声音进入的现有技术,例如在曰本特开昭62 - 29691号公才艮或日本特开昭57 - 122234号公才艮中有所记载。 在这些专利文献中,日本特开昭62-29691号公报中通过在门框上设置换气 口,在该换气口内设置多个遮蔽板以形成弯曲的换气通道,来防止室内的声音 通过该换气口泄漏到隔壁房间。另外,日本特开昭57 - 122234号公报中记载 的是在墙壁设置换气口的装置,通过使形成于一侧房间的换气口的孔位置与形 成于另一侧房间的换气口的孔位置上下错开不重合地配置,防止向隔壁房间泄 漏声音。在上述专利文献所示的技术中,通过在弯曲的换气通道的内壁粘贴吸音材 料,通过噪音声波在换气通道传播的过程中被吸音材料吸收来降低噪音的能 量。因而,为了取得较高的消音效果需要较长的换气通道,其结果存在消音机 构部的尺寸大型化的问题。为了确保换气通道的长度,如果使消音机构部在门 和墙壁厚度方向弯曲,则从门和墙壁突出的尺寸变大。另外,如果使消音机构 部在门或墙壁的高度方向弯曲,则该消音机构部占据门或墙壁表面积的比例增 大。再有,越加长换气通道的长度,或者越是弯曲,伴随换气的阻力越大,还 产生换气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在安装在建筑 物墙面上进行建筑物内外换气的换气装置中,提供一种不需要较长的换气通道 便可确保良好的换气性,同时具有隔音性的换气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具备具有室外侧壁与室内侧壁的主体壳体,在所述主体壳体内形成有连通形成于室外侧壁的通风口和形成于室内侧壁的通风口的 通风路径,通过该通风路径实现室内的换气,同时防止噪音从室外侵入室内。 并且,将所述通风路径分叉成两个,为通过一个通风路径的噪音声波与通过另 一个通风路径的噪音声波在这些通风路径的汇合点相遇时在那里产生相互抵 消各自能量那样的相移,而使至所述汇合点的所述分叉成两个的通风路径的长 度互不相同。还可以是,在主体壳体的中央部配置内部装入消音材料的箱状消音室,接 受经构成所述通风^^径的隔壁的外侧面反射的声波。还可以是,将所述第1通风路径的一部分及所述第2通风路径的一部分分别用穿孔板形成,在这些穿孔板的外侧形成在穿孔板和构成所述主体壳体的壁 之间装入消音材料而构成的消音室。也可以是,在所述主体壳体内与形成于所述室外侧的侧壁的通风口相对的 位置设置声波反射板,使通过该通风口进入主体壳体内的声波向该通风口反 射,将未能穿出该通风口进而未能排出至主体壳体外的声波分别导入所述分叉 成两个的通风路径中。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通风路径实现室内外的空气流通,特别是可在室内进行 外部空气导入。此时,虽然来自外部噪音源的噪音声波可通过通风路径进入, 但由于将通风路径形成为从室外侧通风口分叉并在室内侧通风口汇合,同时使 各通风路径的长度不同,所以当从一侧的通风路径进入的噪音声波与从另一侧 的通风路径进入的噪音声波汇合时,则已反相的相位相遇从而使声波能量彼此^!氐消而衰减。另外,由于在装置主体(主体壳体)内形成消音室,在通风路径的壁面上形成发射板,所以从通风路径进入的噪音声波被导入消音室从而实现 声压能量的衰减。因而,即使没有粘贴了吸音材料的较长的通风路径,也可以 提供兼具消音效果和换气性能的换气装置。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及其它的目的及特征,根据参照附图的以下实施例的说明将更明确。其中图1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设置于窗框一侧面的状态 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换气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换气装置中的换气动作的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2所示的换气装置中的消音动作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用图1及图2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换气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1主要附设于窗框2的长度方向,即使关闭窗3, 通过该换气装置1也可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室外与室内的空气流通。如图2所示,换气装置1的主体壳体4形成为由室外侧壁4a、室内侧壁 4b、左右侧壁4c、 4d包围成的箱状。在室外侧壁4a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开口设 有室外侧通风口 5。在从室内侧壁4b的宽度方向中央部靠近一侧侧面4d (在 图2中为右侧侧壁)的位置开口设有室内侧通风口 6。室外侧通风口 5主要用 作将外部空气导入室内的外部空气导入口而发挥作用,在该通风口 5上安装有 用于防止灰土或尘埃等从外部进入的过滤器7。另一方面,室内侧通风口6主 要用作将从室外侧通风口 5导入的外部空气送向室内的外部空气导入口而发 挥作用,通过开闭铰链板8来切换是否换气。室外侧通风口 5与室内侧通风口 6通过通风路径连通。该通风路径为从室 外侧通风口 5附近分叉而成的两个独立的通风路径9、 10,且在室内側通风口 6附近汇合。在主体壳体4的中央位置设有装入吸音材料12的中央消音室11。该中央 消音室11是朝向室外侧通风口 5开口的箱型的构造体,且设置于被两个通风 路径9、 IO包围的位置,起到吸入这些通风路径9、 IO中的噪音从而衰减声压 能量的作用。再有,参照图2对分叉的通风5^径9、 IO及中央消音室11的结构进行i兌明。第1通风路径9由外侧隔壁13及内侧隔壁14划分而形成在主体壳体4 内,并具有向主体壳体4的中心弯曲的形状。构成该通风路径9的外侧隔壁 13包括从室外侧通风口 5的开口边缘附近经主体壳体4的左侧壁4c而延长 的圆弧壁部分13b;和从主体壳体4的左侧壁4c经主体壳体4的中央而延长 的椭圆壁部分13c。该圆弧壁部分13b的一端为该通风^各径9的起始端13a,该椭圆壁部分13c的一端为该通风路径9的终端13d。圆弧壁部分13b是将穿孔板加工成圆弧状而形成的。椭圓壁部分13c是将 平板加工成椭圆状而形成的。并且,在圆弧壁部分13b的背面与主体壳体4 的角部之间形成的空间形成为装入吸音材料19的角部消音室20。构成第1通风路径9的内侧隔壁14由椭圆壁14b构成。该椭圆壁14b的 一端(内侧隔壁14的起始端14a)定位在构成外侧隔壁13的椭圆壁部分13c 的第1焦点fl的位置上,另一端(内侧隔壁14的终端14c)进入中央消音室 11中,并延伸至通过室外侧通风口 5的中心线CL。而且,构成第1通风^各径 9的外侧隔壁13与内侧隔壁14以外侧隔壁13的椭圆壁部分13c的第2焦点 f2与内侧隔壁14的椭圆壁14b的第1焦点f3重合的位置关系进行配置。第2通风路径10由外侧隔壁15及内侧隔壁16划分形成,并在主体壳体 4内相对中心线CL与第1通风路径9对称配置。因而,省略其构造的"i兌明。中央消音室ll做成向室外侧通风口 5开口的箱型形状,从该开口 11a向 内部装有构成第l通风3各径9的内侧隔壁14的一端与构成第2通风路径10 的内侧隔壁16的一端。构成第1通风路径9的内侧隔壁14的椭圆壁14b配置 为,其第2焦点f4位于与该中央消音室11的开口 lla的位置重合的位置。而 且,中央消音室11不与主体壳体4的室内侧壁4b粘合、而在与其之间具有间 隙地配置,所以在室内侧壁4b与中央消音室11 (的底部)之间形成有从第1 通风路径9延伸至室内侧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气装置,具备具有室外侧壁与室内侧壁的主体壳体,在所述主体壳体内形成有连通形成于室外侧壁的通风口和形成于室内侧壁的通风口的通风路径,通过该通风路径实现室内的换气,同时防止噪音从室外向室内侵入,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通风路径分叉成两个,为通过一个通风路径的噪音声波和通过另一个通风路径的噪音声波在这些通风路径的汇合点相遇时在那里产生相互抵消各自能量那样的相移,而使至所述汇合点的所述分叉成两个的通风路径的长度互不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田唱一大日方幸人荒井刚中村佑纪
申请(专利权)人:MK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