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进入水体的自适应调整排污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181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进入水体的自适应调整排污口装置,包括浮子池、固定墩、锚定杆、浮鼓、可伸缩柔性连接管、连接器、污水进口管、污水出口管,浮子池开在堤岸边,靠河床一侧的中、下部池壁上开有一条通槽,槽宽与污水出口管管径匹配;固定墩为两个,分别置于池底,锚定杆固连其上,并竖直伸向浮子池顶部;浮鼓通过两侧的套环,活动连接于锚定杆上;可伸缩柔性连接管连接于污水进口管和污水出口管之间,污水进口管与排污管或通过沉积池与明渠相接,污水出口管通过连接器与浮鼓相连,其出水端位于流动的水体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污水出口管可随水位的变化而上下移动,使其排放的污水始终处于最佳的水力交汇位置,并迅速扩散输移,避免了再次污染的问题。(*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境水利工程入河排污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河流交 汇区域水流特性而设计的进入水体的自适应调整排污口装置。技术背景随着人们对水环境污染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质的可持续发 展要求,国内外己逐步形成了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加以处理后,通过各种模式的排 污形式进入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和海洋等水体中。或针对不同地区环境标 准的要求,对污水排放采取污染物浓度指标或总量指标,或两者同时要求的指标加以 控制来进行排放。根据控制指标,对于未经过任何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不管以何种方式进入水体,都需要使污染物有效地快速扩散及降解,以避免污染物再 次在局部区域内聚集,超过相应的污水排放控制执行标准。一般来讲,污水的排放常以人工明渠、天然河渠为主,涵管和暗管为辅,并以与 受污水体交汇形式进入江河、湖泊、水库和海洋等。由于这些排放方式都临近水面或 在水面之上,因而排放的污水通过明渠或管道进入河道后,常在交汇区范围内形成特 有的回流区现象,如图l、 2所示,随着污染物连续进入回流区,将不断地形成断面环 流,并在回流区聚集,影响污染物的扩散输移及降解,使之在水体中呈现出一条污染 带,从而引起一系列再次污染的问题。具体来说,如果排放方式临近水面,在排污口 的水流交汇回流区,就会形成相对静水,使污染物聚集,不仅要造成水面富营化,滋 长一些微生物,还会产生影响景观的污染带等现象。又如,由于河流水位一般会随着 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当枯水季节来临后,固定的排污口将会大大高于水面位置,这时 污水就会从空中排入河道,其后果是一方面高程排放难以保证污水能进入最佳的水力 输移位置,导致污染物聚集,另一方面污染物在排放时会与空气发生作用,散发出难 闻的污染气味,影响空气质量,且还会影响城市市容。当丰水季节时,排污口的位置 相对来说如果接近河流底部的话,由于河流接近底部的水流较小,也要影响污染物的 扩散输移。另外,随着水深的变化,水流流速分布也会呈现相应的变化,而现有的固 定不变的排污口是无法适应这些变化的,因而就不能较好地利用水流特性输移污染物,避免污水的再次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固定不变的排污口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进入水 体的自适应调整排污口装置,该装置不仅可以避免污水从空中进入河道,且能较好地 利用水流特性对污染物进行扩散、输移,避免交汇回流区污水的聚集产生再次污染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进入水体的自适应调整排污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浮 子池、固定墩、锚定杆、浮鼓、可伸縮柔性连接管、污水进口管、污水出口管、连接 器,浮子池开在紧邻河床一侧的堤岸边,靠河床一侧的中、下部池壁上开有一条通槽, 槽宽与污水出口管管径匹配;固定墩为两个,分别安置于通槽两侧的池底,两锚定杆 分别固连其上,并竖直伸向浮子池顶部;浮鼓通过两侧的套环活动连接于锚定杆上; 可伸縮柔性连接管连接于污水进口管和污水出口管之间,污水进口管前端伸出浮子池 外与排污管相接,污水出口管通过浮鼓底部的连接器与浮鼓相连,其出水端穿过浮子 池上开的通槽位于河床流动的水体中。对于明渠排污形式,本技术装置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浮子池上部外侧还 开有一污水沉积池,该沉积池与排污明渠相接,底部低于排污明渠底部,污水进口管 前端穿过浮子池壁位于沉积池的下部。为了使本技术装置对污染物的扩散输移效果更好,本技术装置中的污水 出口管的出水端可选择为朝流动的水体方向弯曲。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 由于本技术设计的浮子池与河道水体相通,因而可根据污水排放河道常年 的最低和最高水位设计浮鼓的浮力大小、可伸縮柔性连接管的长度、锚定杆的长度和 下端固定墩的高度,并利用与锚定杆活动连接的、可随水位的变化而沿锚定杆上下浮 动的浮鼓和可伸縮柔性连接管,带动污水出口管随之上下移动,使其排放的污水始终 处于最佳的水力交汇位置,并迅速扩散输移,从而消除或减缓了污水进入回流区,避 免污染物聚集带来的再次污染问题。2、 由于本技术装置中设计的污水出口管始终处于水体中,因而避免了污水从 空中排入河道时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影响城市市容和景观的问题。3、 由于本技术装置设计的浮鼓有锚定杆上部的定位杆定位,污水出口管可始终处于水体水面之下的最佳的水力交汇位置,再加上污水出口管的出水端可选择朝流 动的水体方向弯曲,因而可保证污水能进入最佳的水力输移位置,可消除或避免污染带的出现。4、 针对明渠排污形式,由于本技术装置中还设计了一个沉积池与之相接,因 而不仅可有效的沉积污泥和漂浮物,以便于进行适时打捞,避免或减少直接排入河道, 而且也延长了本装置的使用周期和寿命。5、 本技术不仅构思巧妙,适用性强,而且也为入河排污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 新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污水进入水体交汇的流速分布示意图;图2为污水进入河床交汇后水流流 动情况模型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与污水排放管相接的一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装置中固定墩、锚定杆、浮鼓、污水出口管的装配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浮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连接器的一种结构立体示意图;图7为连接器 的另一种结构立体示意图;图8为连接器的第三种结构立体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 型与污水排放明渠相接的一种结构形式示意图;图IO为所用连接器为两个,且固定环 为固定圆环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实施例以对本技术进行具体的描述,但有必要在此指出的 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 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仍属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本实施例给出的装置适用于与排污管道连接。如图3、 4所示,本装置由浮子池l、固定墩3、锚定杆4、定位杆5、浮鼓6、可 伸縮柔性连接管8、污水进口管9、污水出口管IO、连接器ll组成。浮子池1开在紧邻河床15 —侧的堤岸边,靠河床15 —侧的中、下部池壁上开有 一条通槽2,槽宽与污水出口管10管径匹配,以使污水出口管10能在通槽2内上下移 动。固定墩3为两个,分别安置于通槽2两侧的池底,两锚定杆4分别固连其上,并 竖直伸向浮子池l顶部,其间距应与浮鼓6直径匹配。定位杆5连接在两锚定杆4之间,以固定两锚定杆4上部的间距,并对浮鼓6的最高位置限位。浮鼓6通过两侧的 套环7,见图5,活动套接于锚定杆4上。可伸縮柔性连接管8连接于污水进口管9和 污水出口管10之间。污水进口管9前端伸出浮子池1外与排污管道相接。污水出口管 10通过固定在浮鼓6底部的连接器11与浮鼓6相连,其出水端穿过浮子池1上开的通 槽2位于河床15流动的水体中。其中所用的连接器11为一个或两个,本实施例为两 个,见图3。每个连接器11是由连接柱12、连接翼13和固定环14组成,见图6。连 接翼13形如一直角三角形,共四个,通过其底边均布在连接柱12四周,固定环14位 于连接柱12的底面,下部呈半圆,其大小与污水出口管IO外径匹配,污水出口管IO 焊接其上。污水出口管10伸向河道15水体的出水端既可与水体流动方向垂直,即直 管形式,也可朝流动的水体方向弯曲,即弯管形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进入水体的自适应调整排污口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浮子池(1)、固定墩(3)、锚定杆(4)、浮鼓(6)、可伸缩柔性连接管(8)、污水进口管(9)、污水出口管(10)、连接器(11),浮子池(1)开在紧邻河床(15)一侧的堤岸边,靠河床(15)一侧的中、下部池壁上开有一条通槽(2),槽宽与污水出口管(10)管径匹配;固定墩(3)为两个,分别安置于通槽(2)两侧的池底,两锚定杆(4)分别固连其上,并竖直伸向浮子池(1)顶部;浮鼓(6)通过两侧的套环(7)活动连接于锚定杆(4)上;可伸缩柔性连接管(8)连接于污水进口管(9)和污水出口管(10)之间,污水进口管(9)前端穿过浮子池(1)壁与排污管相接,污水出口管(10)通过浮鼓(6)底部的连接器(11)与浮鼓(6)相连,其出水端穿过浮子池(1)上开的通槽(2)位于河床(15)流动的水体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协康杨青远曹叔尤刘兴年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