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8486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11: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充电装置,包括设有空腔的充电装置本体;空腔侧边设有封板;空腔内设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充电装置本体形成插孔,插孔开口处设有保护帽;插孔内设极棒;第一极片设有第一极片触点,第二极片设有第二极片触点,第一极片触点与第二极片触点均设于充电装置本体内,第一极片形成向极棒设置方向弯曲的钩状部,第一极片触点与钩状部之间设有弹性装置;弹性装置一端连接于第一极片,另一端连接于封板。该充电装置通过设置保护帽,可将极棒有效保护在保护帽内,避免极棒在不充电状态下裸露在空气中吸附灰尘,需要充电时,只需将保护帽拨开,将插头插入插孔连接在极棒上即可实现充电,能够有效保护充电装置的使用寿命及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路连接
,具体是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在童车或者小家电等带有充电电池的产品上,为了保证充电过程中的安全性,在充电时电池要与内部的电机等用电器断开连接,否则容易造成用电器烧毁等安全隐患,现有的充电装置在充电装置本体的插孔内设有一个极棒,插孔上面设有极片,插孔的下面设有绝缘的顶片,插孔下部的充电装置本体内还设有两个极片,两个极片分别接到内部电机的一个电极和充电电池的一个电极,当有插头插入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时,插头插入后会使绝缘顶片向下运动,使下面两个极片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两个极片分开不产生接触,进而将内部电机与充电电池断开连接,这样的设计使得插头上要有四个电机,而且绝缘的顶片一般使用塑料制造,易磨损,使得整个充电装置寿命较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号为CN201639011U,专利名称为一种充电插座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充电插座,包括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上设有插孔,所述插孔内设有极棒,所述插座本体上还设有凹腔,所述凹腔与插孔相通,所述凹腔内分别穿设有第一极片、第二极片,所述第二极片设置在第一极片与插孔之间,所述第二极片的顶端与第一极片的中部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设有空腔(11),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侧边设有封板(9);所述空腔(11)内设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所述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均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且外露部分的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形成插孔(12),所述插孔(12)开口处设有保护帽(8);所述插孔(12)内设极棒(4);所述极棒(4)一端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另一端内设于所述插孔(12)内;所述第一极片(2)设有第一极片触点(5),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3)设有第二极片触点(6),所述第一极...

【技术特征摘要】
1.充电装置,包括充电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设有空腔(11),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侧边设有封板(9);所述空腔(11)内设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所述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均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且外露部分的第一极片(2)与第二极片(3)之间相互平行;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形成插孔(12),所述插孔(12)开口处设有保护帽(8);所述插孔(12)内设极棒(4);所述极棒(4)一端延伸至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外,另一端内设于所述插孔(12)内;所述第一极片(2)设有第一极片触点(5),对应的所述第二极片(3)设有第二极片触点(6),所述第一极片触点(5)与第二极片触点(6)均设于所述充电装置本体(1)内,所述第一极片(2)形成向所述极棒(4)设置方向弯曲的钩状部(21),所述第一极片触点(5)与所述钩状部(21)之间设有弹性装置(7);所述弹性装置(7)一端连接于第一极片(2),另一端连接于封板(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板(9)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充电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绍玉
申请(专利权)人:平湖市新仓镇汪氏电子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