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与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6781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与锅炉。该减振组件包括:固定件,固定件固定连接在锅炉的第一预定位置;导向板,导向板与固定件固定连接,且导向板上设置有导向孔;限位槽,限位槽固定在第二预定位置,且开口朝向导向板设置,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限位槽中,限位槽相对的两个内壁上与导向孔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导向杆,导向杆穿设在所述导向孔中,且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中。发明专利技术人发现,该减振组件可有效缓解锅炉受热面的振动,进一步提高锅炉作业效率,并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该减振组件的设置位置灵活,不仅可适用于小型锅炉,还可适用于中大型锅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与锅炉
本技术涉及化工
,具体的,涉及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与锅炉。
技术介绍
随着节能减排的大力倡导和发展,对有色冶金或其他行业(炼钢、炼焦)的高温烟气都采取了降温收集热量的措施,主要是在烟气出口配置余热锅炉、冷却器等设备,保证了工艺流程连续作业、取得了良好的余热回收效果。但是余热锅炉在受热时会发生振动和严重的晃动,严重影响余热锅炉的使用寿命,目前通用的减振办法包括:在上升烟道和下降烟道的护板处设置导向装置,间隔分布;在辐射室和对流区左右侧的立柱位置设置导向装置,限制左右侧受热面的振动和晃动。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有关锅炉的减振技术有待深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减振效果佳、既适用中大型锅炉又适用小型锅炉、施工简便、或提高锅炉作业效率等优点的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本技术是基于专利技术人以下的认识和发现获得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锅炉的在上升烟道和下降烟道的护板处设置间隔分布的导向装置,或/和在辐射室和对流区左右侧的立柱位置设置导向装置,限制左右侧受热面的振动和晃动等现有的减振方法安装位置单一、方法单一、安装位置间距大,并大多需要锅炉厂进行制造和安装,上述方法可勉强适用于小型余热锅炉,但针对中大型锅炉,其受热面会出现局部或多处振动的情况,上述两种减振技术并不太适用。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研究,设计了一种可适用于中大型锅炉且同时适用于小型锅炉的减振组件,该组件主要包括固定设置的固定件和限位槽,具有导向孔且与固定件固定连接的导向板,以及穿设在导向孔中的导向杆,其中,导向杆的两端设置在限位槽相对两侧壁的导向槽中。如此,锅炉在工作时,锅炉的振动就会传递到固定件以及导向板上,导向板上的振动便会传递到导向杆上,其中导向杆沿着导向槽运动,同时便将振动传递到限位槽的侧壁上,由于导向杆的活动空间受限,进而就限制了锅炉的振动,进一步的提高作业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有鉴于此,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该减振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在锅炉的第一预定位置;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且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导向孔;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在第二预定位置,且开口朝向所述导向板设置,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槽相对的两个内壁上与所述导向孔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设在所述导向孔中,且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中。专利技术人发现,该减振组件可有效缓解锅炉的振动,通过在该锅炉的振动位置(如受热面的外表面)设置该减振组件,当锅炉局部或多处发生振动时,锅炉的振动就会传递到固定件以及导向板上,导向板上的振动便会传递到导向杆上,其中导向杆沿着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运动,同时便将振动传递到限位槽的各个侧壁上,由于导向杆的活动空间受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限制,进而就限制并减弱了锅炉的振动,进一步的提高作业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而且该减振组件的设置位置灵活,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在任何发生振动的位置,同时克服了传统减振装置只能由锅炉制造厂进行施工和安装的问题,本技术的减振组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在需要的位置设置该减振组件,且该减振组件不仅可适用于小型锅炉,还可适用于中大型锅炉,尤其的,该减振组件对低频率振动的效果更佳。任选地,所述固定件为型钢,优选为H型钢。任选地,所述锅炉的刚性梁构成所述固定件。任选地,所述导向板和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任选地,所述限位槽包括:底壁以及依次相连、且均与所述底壁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彼此相对,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三侧壁的内表面设置有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彼此相对,所述底壁用于将所述限位槽固定在所述第二预定位置。任选地,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由槽钢形成,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由钢板形成,所述底壁由型钢形成。任选地,所述导向杆由圆钢形成。任选地,所述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在所述导向板上的正投影重叠,且所述正投影的形状与所述第一预定位置的振动方向相配合。在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锅炉。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该锅炉包括前面所述的减振组件。由此,当锅炉局部或多处发生振动时,锅炉的振动就会传递到固定件以及导向板上,导向板上的振动便会传递到导向杆上,其中导向杆沿着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运动,同时便将振动传递到限位槽的各个侧壁上,由于导向杆的活动空间受到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的限制,进而就限制并减弱了锅炉的振动,进一步的使得该锅炉具有较高作业效率、较长的使用寿命,而且减振组件可以通过固定件灵活的设置位置,可以解决不同位置的振动问题,且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在需要的部位设置减振组件。任选地,所述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锅炉受热面的外表面。任选地,所述锅炉为余热锅炉。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技术的减振组件可有效解决了中大型锅炉受热面局部或多处振动的问题,在非标设备设计和工程现场均可应用本技术的减振组件和减振方法来解决振动问题。(2)本技术的减振组件具有可调节性的特性,使用灵活,可以根据锅炉实际运行状况灵活选择和调节减振组件,与实际工况匹配度更高,减振效果更佳。(3)本技术的减振组件与锅炉可以在锅炉的不同位置进行实施,根据位置不同和现场实际情况、根据引起振动的原因来采用核实的方法,减振效果更佳。(4)本技术的减振组件与锅炉施工、检修方便。不受锅炉厂制造安装的约束,用户可以在现场进行施工,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检修。(5)通过采用本技术的减振组件,可以现场施工,有效的减弱或避免余热锅炉振动,保证余热锅炉的稳定安全运行,提高余热锅炉作业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减振组件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槽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限位槽的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余热锅炉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中有一个实施例中对流区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中锅炉减振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1000:锅炉100:第一预定位置200:第二预定位置300:上升烟道400:下降烟道500:对流区600:辐射区10:固定件20:导向板21:导向孔30:限位槽31:第一导向槽32:第二导向槽33:第一侧壁34:第二侧壁35:第三侧壁36:第四侧壁37:底壁40:导向杆50:减振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在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图1-图3(图1为减振组件的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在锅炉的第一预定位置;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且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导向孔;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在第二预定位置,且开口朝向所述导向板设置,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槽相对的两个内壁上与所述导向孔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设在所述导向孔中,且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锅炉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在锅炉的第一预定位置;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且所述导向板上设置有导向孔;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固定在第二预定位置,且开口朝向所述导向板设置,所述导向板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所述限位槽中,所述限位槽相对的两个内壁上与所述导向孔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穿设在所述导向孔中,且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所述第二导向槽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型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的刚性梁构成所述固定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和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包括:底壁以及依次相连、且均与所述底壁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玉刚张计鹏张冬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