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0240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属于半导体元器件领域,包括六个二极管芯片及五个支架,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极管芯片、第二二极管芯片、第三二极管芯片P极朝上设置在第五支架的上表面,第一二极管芯片、第二二极管芯片、第三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通过凸点分别与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相连,第四二极管芯片、第五二极管芯片和第六二极管芯片的N极朝上设置在第四支架的上表面,第四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架相连,第五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架相连,第六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与第三支架相连;采用两片式结构将六颗二极管封装在一起,实现三相整流桥功能,使产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更利于产品的微型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
本技术涉及半导体元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
技术介绍
三相整流桥是将数个整流二极管塑封在一个管壳内,构成一个完整的整流电路。目前,三相整流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变频器、大功率开关电源、高频感应加热电源以及电动汽车上,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对三相整流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三相整流桥,多采用焊线工艺或跳片工艺。焊线工艺本身具有局限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对生产条件也较苛刻,而且采用的引线在塑封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焊线坍塌的现象,造成产品良率偏低,同时影响到产品的品质;所采用的引线为铜线,而为了满足封装的要求,所用铜线细度要求极高,势必造成产品成本的提高,且搭线操作比较麻烦,搭线速度慢,影响生产效率。跳片工艺是利用跳片代替金线或银线,对生产设备要求非常高,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跳片偏斜、移位的现象,造成产品良率低,同时也影响到产品的品质。跳片工艺的三相整流桥,其产品内部空间利用率低,产品大而厚,不利于产品微小化。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加稳定、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两片式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包括第一二极管芯片、第二二极管芯片、第三二极管芯片、第四二极管芯片、第五二极管芯片、第六二极管芯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第五支架、锡膏和塑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第五支架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设置为交流极输入端,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设置为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第二二极管芯片、第三二极管芯片、第四二极管芯片、第五二极管芯片、第六二极管芯片技术指标相同;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的下表面均设置有一个凸点,所述第四支架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凸点和一个基岛,基岛设置在第四支架远离第四引脚的一端,基岛与第四支架相连呈阶梯式结构;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第二二极管芯片和第三二极管芯片的P极朝上,第一二极管芯片、第二二极管芯片、第三二极管芯片均设置在第五支架的上表面,第一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通过凸点与第一支架相连,第二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通过凸点与第二支架相连,第三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通过凸点与第三支架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芯片、第五二极管芯片和第六二极管芯片的N极朝上,第四二极管芯片、第五二极管芯片均通过凸点设置在第四支架的上表面,第六二极管芯片通过基岛设置在第四支架的上表面;第四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架相连,第五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架相连,第六二极管芯片的上表面与第三支架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上的凸点设置在靠近第一引脚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支架上的凸点设置在靠近第二引脚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支架上的凸点设置在靠近第三引脚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裸露在塑封体之外形成平角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设置为共平面。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均采用铜材质。进一步的,所述凸点设置为圆锥状、柱状、长方体或横截面呈V型中的一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共平面且平行排布。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支架、第五支架共平面且平行排布,且第四支架的排布方向垂直于第一支架的排布方向。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两片式结构将六颗二极管封装在一起,实现三相整流桥功能,使产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更利于产品的微型化,较之现有的焊线工艺技术,生产工艺条件要求相对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生产效率较高,较之现有的跳片工艺技术,定位更精确,更利于提高产品品质;五个支架均采用截面较大的铜,与同类焊线工艺相比,内部电阻更低,功率损耗更小,散热性能更佳,即不影响产品散热的同时占用空间更小,应用领域更加广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五个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内部芯片电路连接示意图。图中:1.第一二极管芯片,2.第二二极管芯片,3.第三二极管芯片,4.第四二极管芯片,5.第五二极管芯片,6.第六二极管芯片7.第一支架,8.第二支架,9.第三支架,10.第四支架,11.第五支架,12.塑封体,13.第一引脚,14.第二引脚,15.第三引脚,16.第四引脚,17.第五引脚,18.凸点,19.基岛。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6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包括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第六二极管芯片6、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五支架11、锡膏和塑封体12,所述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五支架11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第三引脚15、第四引脚16、第五引脚17,所述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和第三引脚15设置为交流极输入端,第四引脚16和第五引脚17设置为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第六二极管芯片6技术指标相同;所述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和第三支架9的下表面均设置有一个凸点18,第一支架7上的凸点18设置在靠近第一引脚13处,第二支架8上的凸点18设置在靠近第二引脚14处,第三支架9上的凸点18设置在靠近第三引脚15处,所述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凸点18和一个基岛19,基岛19设置在第四支架10远离第四引脚16的一端,基岛19与第四支架10相连呈阶梯式结构;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和第三二极管芯片3的P极朝上,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均设置在第五支架11的上表面,第一二极管芯片1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一支架7相连,第二二极管芯片2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二支架8相连,第三二极管芯片3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三支架9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和第六二极管芯片6的N极朝上,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均通过凸点18设置在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第六二极管芯片6通过基岛19设置在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第四二极管芯片4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架7相连,第五二极管芯片5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架8相连,第六二极管芯片6的上表面与第三支架9相连。本技术所述的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第三引脚15、第四引脚16、第五引脚17裸露在塑封体12之外形成平角结构,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第三引脚15、第四引脚16、第五引脚17设置为共平面,且均采用铜材质。本技术所述的凸点18设置为圆锥状、柱状、长方体或横截面呈V型中的一种。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包括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第六二极管芯片(6)、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五支架(11)、锡膏和塑封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五支架(11)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第三引脚(15)、第四引脚(16)、第五引脚(17),所述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和第三引脚(15)设置为交流极输入端,第四引脚(16)和第五引脚(17)设置为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第六二极管芯片(6)技术指标相同;所述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和第三支架(9)的下表面均设置有一个凸点(18),所述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凸点(18)和一个基岛(19),基岛(19)设置在第四支架(10)远离第四引脚(16)的一端,基岛(19)与第四支架(10)相连呈阶梯式结构;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和第三二极管芯片(3)的P极朝上,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均设置在第五支架(11)的上表面,第一二极管芯片(1)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一支架(7)相连,第二二极管芯片(2)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二支架(8)相连,第三二极管芯片(3)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三支架(9)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和第六二极管芯片(6)的N极朝上,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均通过凸点(18)设置在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第六二极管芯片(6)通过基岛(19)设置在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第四二极管芯片(4)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架(7)相连,第五二极管芯片(5)的上表面与第二支架(8)相连,第六二极管芯片(6)的上表面与第三支架(9)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相整流桥元器件封装结构,包括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第六二极管芯片(6)、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五支架(11)、锡膏和塑封体(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第三支架(9)、第四支架(10)、第五支架(11)端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第三引脚(15)、第四引脚(16)、第五引脚(17),所述第一引脚(13)、第二引脚(14)和第三引脚(15)设置为交流极输入端,第四引脚(16)和第五引脚(17)设置为直流输出端,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第六二极管芯片(6)技术指标相同;所述第一支架(7)、第二支架(8)和第三支架(9)的下表面均设置有一个凸点(18),所述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设置有两个凸点(18)和一个基岛(19),基岛(19)设置在第四支架(10)远离第四引脚(16)的一端,基岛(19)与第四支架(10)相连呈阶梯式结构;所述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和第三二极管芯片(3)的P极朝上,第一二极管芯片(1)、第二二极管芯片(2)、第三二极管芯片(3)均设置在第五支架(11)的上表面,第一二极管芯片(1)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一支架(7)相连,第二二极管芯片(2)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二支架(8)相连,第三二极管芯片(3)的上表面通过凸点(18)与第三支架(9)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和第六二极管芯片(6)的N极朝上,第四二极管芯片(4)、第五二极管芯片(5)均通过凸点(18)设置在第四支架(10)的上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凡伟朱坤恒侯祥浩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晶导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