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供水罐补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4999 阅读:2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气压供水罐补气装置,其特点是:它是由进气止回阀、补气管路和补气罐组成,是气水混合型气压供水罐的一种补气装置,能有效地发挥气压罐的容积效应,使设备实现自动控制和连续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极为简单,造价低廉,运行可靠,制造、安装、维修方便,适合于在农村、乡镇地区推广使用。尤其对旧有设备(如放空补气气压罐)的改造,更为简而易行。(*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气压供水罐补气技术,是一种适于给水工程连续配水调节的补气设备。气压供水罐在我国四十年代就有应用,均采用空气压缩机补气。60年代开始研制不设补气装置的气水混合型气压罐,采用人工放空补气的方法。这种补气方法不能有效利用罐的容积,调节水量少,不便于连续运行。近年来,国内就气压罐供水中的关键技术--补气方式进行了较多研究,先后出现了设有自动补气装置的气水混合式及带隔膜、胶囊的气水分留式气压供水罐。自动补气又分射流补气、电控补气、浮球阀补气等多种方式,这些补气方式虽然都能较好地发挥罐的容积效应、解决了气压罐连续运行、自动控制等问题,但控制调节复杂,补气量少,造价较高,使其推广、使用受到影响,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还不适用。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气压供水罐补气装置,能有效地发挥气压罐的容积效应,使设备易于实现自动控制和连续运行。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它是由进气止回阀(1)、补气管路(2)和补气罐(7)组成,深井泵和潜水泵系统将进气止回阀(1)设置在水泵出水管路(2)上,止回阀(3)之前;离心泵系统是在吸水池最高水位以上的出水管路上,在止回阀(3)之前安装进气止回阀(1)和补气罐(7)。补气管路借用输水管路。本技术采用的是超量补气的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水泵出水管路(止回阀前)的管路补气罐容积。每次停泵以后,水靠重力倒流。管路通过进气止回阀自动补-->进空气,再开泵时,这部分空气被压入罐内,实现了补气作用。本技术补气量的计算除包括溶气量外,还包括气压罐由初始运行到稳定运行工况所需要的空气增加量,由于此增加量大大超过溶气量,所以,当供水系统进入稳定运行工况后,补气量将超过溶气量,这时多余的空气由排气阀排出。根据大量测试分析结果,补气量的多少可由下式确定:VB=(1/(K)P1-1)(V)/(N)+0.1122P1(A)/(N)+6.64×10-4A·t·(P1+P2)/2m3/次式中:P1--开泵压力(绝对压力)kgf/cm2P2--停泵压力(绝对压力)kgf/cm2V--罐容积m3K--罐容积系数    K=1.1~1.2N--补足设计要求所需空气量的补气次数A--罐面积m2t--开停泵周期,当选用深井泵t=10min,离心泵和潜水泵t=5min为方便计算,还可将此公式进一步归纳简化为:对于停电少的地区:VB=2%Vm3/次;对于停电多的地区:VB=4%Vm3/次。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与其他补气装置相比较,结构极为简单,造价低廉,制造、安装维修方便,运行可靠,适合于在农村、乡镇地区推广使用。尤其适合于旧有设备的改造。对于已经安装的采用放空补气的旧设备,只需增加一套简单的补气装置,即可实现设备的更新改造,使设备的运行能力成倍增加。-->附图所明:图1是本技术设置在深井泵和潜水泵系统工艺流程图。图中粗线部分即为本技术。(1)为进气止回阀,(2)为补气管路,(3)为止回阀,(4)为泵,(5)为气压罐,(6)为排气罐。图2是本技术设置在离心泵系统工艺流程图。图中粗线部分即为本技术。(1)为进气止回阀(2)为补气管路,(3)为止回阀,(4)为泵,(5)为气压罐,(6)为排气阀,(7)为补气罐,(8)为吸水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压供水罐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进气止回阀(1)、补气管路(2)和补气罐(7)组成:a、深井泵和潜水泵系统将进气止回阀(1)设置在水泵出水管路(2)上,止回阀(3)之前,b、离心泵系统是在吸水池最高水位以上的出水管路上,止回 阀(3)之前,安装进气止回阀(1)和补气罐(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压供水罐补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它是由进气止回阀(1)、补气管路(2)和补气罐(7)组成:a、深井泵和潜水泵系统将进气止回阀(1)设置在水泵出水管路(2)上,止回阀(3)之前,b、离心泵系统是在吸水池最高水位以上的出水管路上,止回阀(3)之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功张延蕙杨印藻欧阳容潘明韩振旺林海燕丁党传田用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市政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