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427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14:05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及装置,基于实际轨道建立轨道模型,然后根据该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以及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车厢的第一转向架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第一、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实际位置坐标,从而根据第一、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实际位置坐标,可以计算出第一、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参数,比如是车间减振器的长度和/或角度等。可见,在计算出车间减振器参数的过程中,不需要再对轨道进行作图,很大程度上简化了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过程;并且可以避免仅考虑特殊位置而导致错误估计车间减振器的最大伸缩量的问题。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lculating parameters of workshop dampe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computing workshop damper parameters, establish the model based on the actual track track, then according to the model, the first and second rail carriage car coupler length, the first carriage bogie and the first second bogies of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to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workshop and the initial shock absorber The position coordinates, calculate the actual position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workshop of the shock absorber, which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osition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workshop of the shock absorber, can calculate the parameters of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workshop of the shock absorber, such as workshop damper length and / or angle etc.. Obviously,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dampers in the shop, do not need to carry out mapping on the track, which greatly simplifies the process of calculation workshop damper parameters; only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position and can avoid causing the wrong estimation of maximum expansion amount of workshop damper probl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本申请涉及减振器
,尤其涉及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在列车的行驶过程中,如果线路条件比较复杂,列车上相邻两个车厢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移动,从而导致车间连接装置发生几何状态的改变。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车间连接装置发生几何状态的改变,可以在相邻的两个车厢的端部纵向安装车间纵向减振器(简称车间减振器),利用车间减振器的拉伸或者压缩,来抑制相邻两个车厢之间发生相互移动。但是实际应用中,车间减振器所能承受的受拉伸量以及压缩量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预先校核车间减振器的拉伸或者压缩能力是否能够满足列车安全通过曲线线路。现有的校核曲线通过能力的分析方法中,通常采用CAD几何绘图方法、Catia或者Simpack仿真模拟分析法等,不仅作图繁琐,对设计者的软件使用能力要求高,而且,所计算得到的结果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方法及装置,基于预先建立的模型来解算出车间减振器的参数,不仅可以整个计算过程得到简化,而且可以结合计算机数据计算处理技术,使得计算出的结果更加准确。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实际轨道建立轨道模型;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其中,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第二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一车厢中,所述第三转向架与所述第四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二车厢中;根据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以及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参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轨道模型包括实际轨道中心线的曲线分段函数、左偏移轨道的曲线分段函数、右偏移轨道曲线分段函数;其中,所述左偏移轨道以及右偏移轨道的曲线分段函数是根据所述实际轨道中心线的曲线分段函数以及偏移量得到的。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包括: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包括: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建立多元非线性方程组;其中,所述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未知数为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一转向架的横坐标以及纵坐标;获取第一转向架中心位置的横坐标;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中心位置的横坐标,以及所述多元非线性方程组,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分别计算出所述第一车厢的姿态角以及所述第二车厢的姿态角;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所述第一车厢的姿态角、所述第二车厢的姿态角,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和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安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器参数包括减振器的长度和/或角度;则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以及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参数,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坐标位置,计算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与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长度;和/或,计算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以及第二车间减振器的角度,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的角度为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一车厢或第二车厢中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角度为第二车间减振器与第一车厢或第二车厢中两个转向架的中心连线之间的夹角。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基于实际轨道建立轨道模型;第一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其中,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第二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一车厢中,所述第三转向架与所述第四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二车厢中;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以及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参数。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计算模块包括:第一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第二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计算单元,包括:第一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建立多元非线性方程组;其中,所述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未知数为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一转向架的横坐标以及纵坐标;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第一转向架中心位置的横坐标;第二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中心位置的横坐标,以及所述多元非线性方程组,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计算单元,包括:第三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分别计算出所述第一车厢的姿态角以及所述第二车厢的姿态角;第四计算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所述第一车厢的姿态角、所述第二车厢的姿态角,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和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安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实际轨道建立轨道模型;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其中,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第二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一车厢中,所述第三转向架与所述第四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二车厢中;根据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以及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参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计算车间减振器参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实际轨道建立轨道模型;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其中,所述第一转向架与所述第二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一车厢中,所述第三转向架与所述第四转向架位于所述第二车厢中;根据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以及所述第二车间减振器的参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模型包括实际轨道中心线的曲线分段函数、左偏移轨道的曲线分段函数、右偏移轨道曲线分段函数;其中,所述左偏移轨道以及右偏移轨道的曲线分段函数是根据所述实际轨道中心线的曲线分段函数以及偏移量得到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包括: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包括:根据所述轨道模型、第一车厢与第二车厢的车钩长度、第一转向架中心与第二转向架中心的距离、第三转向架与第四转向架中心的距离,建立多元非线性方程组;其中,所述多元非线性方程组的未知数为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一转向架的横坐标以及纵坐标;获取第一转向架中心位置的横坐标;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中心位置的横坐标,以及所述多元非线性方程组,计算出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第二转向架、第三转向架以及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以及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与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振器、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实际位置坐标,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分别计算出所述第一车厢的姿态角以及所述第二车厢的姿态角;根据所述第一转向架至第四转向架的中心位置坐标、所述第一车厢的姿态角、所述第二车厢的姿态角,以及第一车间减振器和第二车间减振器两端的初始安装位置坐标,计算出所述第一车间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晓宁张振先周平宇李海涛梁海啸王秀刚杨东晓臧晓蕾孔海朋王燕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