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游清泉专利>正文

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195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主要包括一缝合在伞骨架上的具中央镂空部的内伞及一覆盖在内伞上而不缝合在伞骨架上的外伞布,使外伞布可以随时更新或更换,且外伞布由上半段的伞布与下半段的网布缝合而成,外伞布的上半段伞布完全遮盖在内伞的中央镂空部上并大于中央镂空部的外缘,遇强风吹袭时,不但不会翻伞并可完全遮雨,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外伞部不与伞骨缝固,仅藉事先缝合的伞珠套盖在内伞外,再以伞顶固定器锁固即可,故伞布的组合作业便捷快速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特别是关于一种具有抗强风功能的双层伞布雨伞构造。一般雨伞虽具有遮雨的功能,但遇强风吹袭时,因强大风压施于伞面上无从宣泄,常导致雨伞翻伞而损坏,造成使用人诸多不便,因而有防风雨伞的推出,如图1及图2所示,该种防风雨伞主要构造是在主伞布C1的上方再加设一外伞布C2,其面积约为主伞布的3/5的面积,并在主伞布C1被覆盖部份的伞布上开设多数个水滴形洞口H,以便遭遇强风吹袭时强风可自该洞口H泄风,藉以降低伞面上的风压。其立意虽佳,但该外伞布C2并未缝合于主伞布C1上,而是藉多数根(8根)伸缩带E由外伞布C2底缘拉紧而扣定于伞骨末端的伞珠G上,以便强风吹袭时,藉伸缩带E的作用使强风撑开外伞布C2,而经由水滴形洞口H释放至伞外,由于伸缩带E经常被拉伸,容易造成伸缩带E的弹性疲痨,致使该种雨伞使用一段时日后,遇强风侵袭时,外伞布被掀开的幅度增大,往往造成雨伞虽可防风却不能防雨淋,尤其大风大雨的恶劣天气,雨水便由如图1所示的水滴形洞口H的底缘H1进入雨伞内淋湿雨伞使用人,而丧失雨伞的功能。又该种防风雨伞在制作时也相当费时,例如必须在主伞布上开设水滴形洞口、外伞布C2除每一三角形片各需车缝两边,以便合成一由八片所构成的外伞布C2外,每两片小伞布的底缘间尚须缝制伸缩带E,其下端又需与主伞布C1的外周缘的伞珠G缝合在一起,相当费时。此外,因主伞布C1的外周缘伞布及伸缩带E系以手工将缝线缝合在伞珠G上,再套入伞骨的末端,由于主伞布C1及伸缩带E均自伞珠G被受一往上拉的作用力,使缝线承受两块伞布C1、C2的拉伸作用,尤其外伞布C2使用伸缩带E的拉伸作用力更大,往往极易造成伞珠G与主伞布C1及外伞布C2脱开的弊病,一旦外伞布C2的伸缩带脱开,则外伞布C2在该主伞布处的水滴形洞口H便无法遮蔽,故在恶劣天气使用该防风雨伞时,伞珠G与伸缩带E的缝合关系脱开后,将使雨伞无法发挥遮雨功能,而令撑伞者淋湿身体。又另一种防风雨伞如图3及图4所示,其构造与上述雨伞颇为相似,只不过该雨伞的泄风口H系设在主伞C1的正中央,而外伞布C2则覆盖在主伞布C1的正中央外周约2/5的面积,各小伞布的每一末端也是利用伸缩带E予以拉伸而覆盖在主伞布C1的中央约2/5的面积,虽然其外伞布C2的使用量较上述习用防风伞节省,但其伸缩带E是由外伞布C2的周缘拉伸至主伞布周缘的伞珠G处,故其伸缩带的全部使用长度却较之上述习用防风伞为长,而伸缩带的成本又较雨伞布高出许多,使其雨伞的材料成本为之提高,实得不偿失。又该两种伞具的伸缩带使用一段时日后,也与上述防风雨伞相同发生弹性疲劳或老化现象后,常使该防风雨伞形同瘫痪,为该种防风雨伞的最大缺陷。此外,上述习用的两种防风雨伞,其外伞布只有半截长度,无法全部覆盖在内伞布上,且外伞与内伞的伞珠缝合在一起,故基本上习用的防风雨伞的内外伞布为不可分离的构造设计,使外伞布无法更换。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改善习用防风雨伞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其外伞的伞布可依使用者的需求任意变换式样或色彩,使一把雨伞可供多样化使用,以提升雨伞的使用价值。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其不使用弹性带,直接以外伞布作为遮雨又防风的伞具,使伞具构造简化,以达快速组装及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其内伞采顶部中央镂空式出风口设计,其可节省伞布的总使用量,因而可进一步降低雨伞的制作成本。本技术的又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其外伞伞布与内伞伞布是以覆盖方式及双伞珠套接方式结合为一体,因而不论使用多久均可令外伞伞布与内伞伞布保持良好的固定效果,即使遇强风大雨亦不虑翻伞及淋湿的弊端。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其内外伞伞布的底端是做成双层套接的伞珠,以供外伞布直接穿套覆盖在内伞伞布上而定位,以替代外伞伞布以人工缝合于伞骨上的作业,从而节省大量工时及人工费用。为达成上述目的、功效及特点,本技术的双层伞布防风雨伞主要包括一内伞及一外伞,其中该内伞包括一伞柄、一设在该伞柄下方可上下滑动的下蜂巢、多数第一主伞骨、一连接于下蜂巢与第一主伞骨间的多数支撑伞骨、及一由多数梯形小伞布车缝组成的内伞伞布以及一缝合于内伞伞布周缘的第一多数伞珠;其特征为该外伞则包括一由多数上半部三角形小伞布及下半部梯形网部共同车缝组成的外伞伞布;而该内伞的顶部中央具一镂空部,使其中央部位自然形一出风口,使该外伞可完全覆盖遮蔽于该内伞中央顶部出风口之上,而该外伞的每一三角形小伞布下半部为梯形网布并在其两底角处分别缝合第二多数伞珠,使外伞布可直接套置覆盖在该内伞之上而定位,该外伞伞布藉由外伞的外周下层伞珠套置于内伞的上层伞珠而使外伞伞布重叠覆盖在内伞上并遮盖内伞的出风口,并使该外伞伞布的下缘网布呈一排风口而与内伞伞布上的中央出风口相连通,以便强风吹袭时,得由该中央出风口经外伞伞布下缘之网布排出伞外,以防止翻伞。本技术的上述目的、功效及特点将结合如下附图和具体实施例的说明而益加明晰。 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防风雨伞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仰视图;图3为习用另一种防风雨伞的立体图;图4为图3的仰视图;图5为本技术雨伞的立体分解图;图6及图7为本技术外伞布及内伞布的组合平面俯视说明图;图8为本技术雨伞的立体组合图;图9A-9C为本技术雨伞双层伞珠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雨伞遇强风吹袭时的排风情形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雨伞的双层伞布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部份侧视图;图12为本技术雨伞的双层伞布在强风来袭时的强风渲泄的路径示意图;主要部分代表符号10内伞110梯形小伞布12出风15A伞珠15B伞珠 151B下端方形插入部152A上端孔153A缝线孔20外伞210三角形小伞布220梯形小网布 23中心孔26排风30伞柄31下蜂巢 32上蜂巢33主伞骨 34支撑伞骨40伞顶固定件如图5及图8所示,本技术的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包括一内伞10、一外伞20、伞骨33及一伞顶固定件40。该内伞10又包括一伞柄30、一设在伞柄上方的上蜂巢32及设在伞柄下方可上下活动的下蜂巢31、多数枢设于下蜂巢的支撑伞骨34、多数第一主伞骨33、以及一由数片(通常为8片)梯形小伞布110车缝而成的内伞伞布11,该内伞伞布并以缝线缝合固定在第一主伞骨33其末端的伞珠15B上,由图9A-9C可窥知,内伞布11的下端是以缝线缝合于伞珠15B的缝线孔153B上,使该内伞伞布中央与伞柄顶端之间形成一多角形(八角形)镂空部的中央出风口12;该外伞则包括一外伞上半部21及外伞下半部22,其中外伞上半部21是由多数片(8片)三角形小伞布210车缝成,而外伞下半部22则由多数片(8片)梯形小网布220缝合而成,该外伞上半部21的下端再与外伞下半部22缝合而成外伞20,如图5所示,并于外伞20的外周缝合多数(8个)伞珠15A,该盖伞珠15A上以其缝线孔153A与外伞下半部22的下端缝合在一起,故该外伞布20的整体构造只是一块带有伞珠15A的伞布20,而内伞10则具有伞骨架及上、下蜂巢32、31并事先将内伞伞布11先行缝合在伞骨架上,因之,将外伞布20的中心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伞布防风雨伞,包括:一内伞、一外伞及一伞顶固定件,该内伞包括一伞柄、一设在该伞柄下方可上、下滑动的下蜂巢、其一端枢设在下蜂巢上的多数支撑伞骨、一由该支撑伞骨所支撑的多数第一主伞骨、以及一缝固于第一主伞骨及第一伞珠上的内伞伞布,其特征在于:该内伞伞布是由多数片梯形小伞布车缝而成的一具有中央出风口的内伞伞布;而该外伞则包括一由多数片三角形小伞布车缝而成一外伞伞布上半段及一由多数片梯形小网布缝合而成一外伞伞布下半段,该外伞伞布的上半段下线与外伞伞布的下半段上线是缝合成一 体,再于外伞下端缝合第二多数个伞珠,该外伞可直接套设于内伞上;而令外伞伞布完全覆盖遮蔽于内伞伞布上方,并于外伞伞布上半段底缘外周形成一与内伞中央出风口相通的排风口,以便强风吹袭时得以由该出风口经外伞伞布上半段外周下缘及外伞伞布下半段的上缘间的排风口排出于伞外,以渲泄风压而防止翻伞。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清泉
申请(专利权)人:游清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