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316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10: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包括管体、接线端子以及发热丝,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发热丝均设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发热丝连接,所述发热丝形成为螺旋结构,所述发热丝设置有连接一起的连接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所述主体段直径不同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过渡段的直径向所述连接段的方向逐渐过渡,采用主体段大直径向连接段小直径逐渐过渡的结构,使得普通的接线端子可以连接大直径的发热丝,提高发热功率,同时避免了接线端子容易被高压击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发热丝通常采用平直型螺旋的发热丝连接接线端子,由于接线端子与电源连接的端头直径受限,在需要大功率的发热丝时,只能在接线端子的一头形成大头,另一头形成小头,在高压下接线端子容易被击穿,传统的直径一致的接线端子连接的发热丝功率又达不到要求,这急需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采用主体段大直径向连接段小直径逐渐过渡的结构,使得普通的接线端子可以连接大直径的发热丝,提高发热功率,同时避免了接线端子容易被高压击穿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包括管体、接线端子以及发热丝,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发热丝均设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发热丝连接,所述发热丝形成为螺旋结构,所述发热丝设置有连接一起的连接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所述主体段直径不同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过渡段的直径向所述连接段的方向逐渐过渡。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缠绕于所述接线端子上。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段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段的直径。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上的相邻两螺旋线圈的间距为零,所述主体段以及过渡段的相邻螺旋线圈的间距不为零,且所述主体段以及过渡段的相邻螺旋线圈的间距一致。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管体内还设置有氧化镁绝缘粉粒。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采用主体段大直径向连接段小直径逐渐过渡的结构,使得普通的接线端子可以连接大直径的发热丝,提高发热功率,同时避免了接线端子容易被高压击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发热管的新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方案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包括管体1、接线端子2以及发热丝3,所述接线端子2和所述发热丝3均设置于所述管体1内,所述接线端子2与所述发热丝3连接,所述发热丝3形成为螺旋结构,所述发热丝3设置有连接一起的连接段31、过渡段32以及主体段33,所述主体段33直径不同于所述连接段31,所述过渡段32的直径向所述连接段31的方向逐渐过渡。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31缠绕于所述接线端子2上,以增强发热丝3与所述接线端子2的连接,提高连接面积。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段33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段31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段31上的相邻两螺旋线圈的间距为零,所述主体段33以及过渡段32的相邻螺旋线圈的间距不为零,且所述主体段33以及过渡段32的相邻螺旋线圈的间距一致。进一步地,在所述管体1内还设置有氧化镁绝缘粉粒。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应视为本申请方案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凡与本申请方案雷同、近似或以此为基础作出的技术推演、替换、改进等,均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接线端子以及发热丝,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发热丝均设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发热丝连接,所述发热丝形成为螺旋变径结构,所述发热丝设置有连接一起的连接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所述主体段直径不同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过渡段的直径向所述连接段的方向逐渐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接线端子以及发热丝,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发热丝均设置于所述管体内,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发热丝连接,所述发热丝形成为螺旋变径结构,所述发热丝设置有连接一起的连接段、过渡段以及主体段,所述主体段直径不同于所述连接段,所述过渡段的直径向所述连接段的方向逐渐过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管的新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缠绕于所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雪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城裕盛晖五金电热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