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液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6799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4: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液阀结构,包括上支撑组件、下支撑组件以及设于上支撑组件和下支撑组件之间的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均为空心结构,第一阀芯嵌套在第二阀芯内,第二阀芯嵌套在第三阀芯内,第一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一软弹簧与下支撑组件连接,第二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二硬弹簧与上支撑组件连接,第二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软弹簧与下支撑组件连接,第三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三硬弹簧与上支撑组件连接,第二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二排孔,第三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三排孔,上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上进油孔,下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下进油孔,上进油孔、下进油孔分别与第一阀芯相通。该充液阀结构具备泄压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液阀结构
本技术涉及阀门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液阀结构。
技术介绍
充液阀属于截止阀类,主要用于各类油缸塞腔的大流量充液或排液,以提高其空程速度和回程速度,具体的,充液阀是一种液控单向阀,一个方向止流,另一个方向自由流通,先导动作是由油口供压的控制阀芯用液压实现的,由此而直接打开主阀。充液阀在各种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在液压机中,应用更加广泛。液压机中,在主缸在完成压制工作后,需要迅速释放高压并进行回程。现有技术中,液压机中的充液阀不具备卸压功能,因此需要外接卸荷元件,先将主缸压力降低至安全值,而后开启安装在上油箱和主缸之间的充液阀。这种先独立泄压后开启充液阀的方式,在增加工作时间的同时需要两个过程有效协调,作业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备卸压功能的充液阀结构。一种充液阀结构,包括上支撑组件、下支撑组件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组件和所述下支撑组件之间的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和所述第三阀芯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阀芯嵌套在所述第二阀芯内,所述第二阀芯嵌套在所述第三阀芯内,所述第一阀芯的上表面直接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一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二硬弹簧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三硬弹簧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阀芯的下表面直接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二排孔,所述第三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三排孔,所述第二排孔与所述第三排孔相通,嵌套状态下,所述第二排孔与所述第一阀芯接触,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上进油孔,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下进油孔,所述上进油孔、所述下进油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芯相通,所述上支撑组件用于与液压缸连接。本技术提出的充液阀结构,除了具备传统的充液阀提高空程速度的功能外,在主缸回程时,通过设置的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之间的匹配运动,在达到预定压力时,能够实现主缸内部压力的逐级卸压,同时主缸回程速度也在逐级增加,通过在主缸回程中逐级开启三个阀芯,能够实现多级泄压过程,保证主缸稳定快速的卸压和回程,无需再外接卸荷元件,通过一个充液阀同时实现提高空程速度和泄压的效果,因此作业效率更高。另外,根据本技术提供的充液阀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芯包括竖直部和锥形部,所述锥形部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竖直部连接,所述竖直部与所述上支撑组件直接连接,所述锥形部直径较大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芯呈倒Y字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排孔上设有阻尼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排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排孔的直径。进一步地,所述充液阀结构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阀芯的端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呈L形。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通过螺栓或螺母与所述第三阀芯的端部连接。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充液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充液阀结构在充液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充液阀结构在第一级泄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充液阀结构在第二级泄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充液阀结构在第三级泄压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本技术的一实施例提出的充液阀结构,包括上支撑组件10、下支撑组件20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组件10和所述下支撑组件20之间的第一阀芯11、第二阀芯12和第三阀芯13。所述第二阀芯12和所述第三阀芯13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阀芯11嵌套在所述第二阀芯12内,所述第二阀芯12嵌套在所述第三阀芯13内。所述第一阀芯11的上表面直接与所述上支撑组件10连接,所述第一阀芯11的下表面通过第一软弹簧14与所述下支撑组件20连接。所述第二阀芯12的上表面通过第二硬弹簧15与所述上支撑组件10连接,所述第二阀芯12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软弹簧16与所述下支撑组件20连接。所述第三阀芯13的上表面通过第三硬弹簧17与所述上支撑组件10连接,所述第三阀芯13的下表面直接与所述下支撑组件20连接。所述第二阀芯12的底部设有第二排孔121,所述第三阀芯13的底部设有第三排孔131,所述第二排孔121与所述第三排孔131相通,嵌套状态下,所述第二排孔121与所述第一阀芯11接触。且所述第三排孔13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排孔121的直径。所述上支撑组件10的中间设有上进油孔101,所述下支撑组件20的中间设有下进油孔201,所述上进油孔101、所述下进油孔201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芯11相通,所述上支撑组件10用于与液压缸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芯11包括竖直部111和锥形部112,所述锥形部112直径较小的一端与所述竖直部111连接,所述竖直部111与所述上支撑组件10直接连接,所述锥形部112直径较大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软弹簧14与所述下支撑组件20连接。所述第二阀芯12和第三阀芯13均呈倒Y字形,从而实现了三个阀芯的相互贴紧。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孔121上设有阻尼孔1211,提升阻尼效果。具体的,本实施例的充液阀结构还包括连接板30,所述连接板30具体呈L形。所述连接板30的一端与所述上支撑组件10连接,所述连接板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阀芯13的端部连接。所述连接板30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螺栓或螺母与所述第三阀芯的端部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螺母40实现两者的连接。下面详细描述本实施例提出的充液阀结构的工作原理:其中,请参阅图2,该充液阀结构的充液过程与传统的充液阀相同,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液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组件、下支撑组件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组件和所述下支撑组件之间的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和所述第三阀芯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阀芯嵌套在所述第二阀芯内,所述第二阀芯嵌套在所述第三阀芯内,所述第一阀芯的上表面直接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一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二硬弹簧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三硬弹簧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阀芯的下表面直接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二排孔,所述第三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三排孔,所述第二排孔与所述第三排孔相通,嵌套状态下,所述第二排孔与所述第一阀芯接触,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上进油孔,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下进油孔,所述上进油孔、所述下进油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芯相通,所述上支撑组件用于与液压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液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组件、下支撑组件以及设于所述上支撑组件和所述下支撑组件之间的第一阀芯、第二阀芯和第三阀芯,所述第二阀芯和所述第三阀芯均为空心结构,所述第一阀芯嵌套在所述第二阀芯内,所述第二阀芯嵌套在所述第三阀芯内,所述第一阀芯的上表面直接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一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二硬弹簧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下表面通过第二软弹簧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阀芯的上表面通过第三硬弹簧与所述上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三阀芯的下表面直接与所述下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二排孔,所述第三阀芯的底部设有第三排孔,所述第二排孔与所述第三排孔相通,嵌套状态下,所述第二排孔与所述第一阀芯接触,所述上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上进油孔,所述下支撑组件的中间设有下进油孔,所述上进油孔、所述下进油孔分别与所述第一阀芯相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永俊徐锐茅义军朱云鹏刘念平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