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4410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6:23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附着在回旋流生成条带上的液体的分离性能,并且抑制所需的设置空间的气液分离装置。具备:配置回旋流生成条带(30),并且形成有使分离气体流出的排气口(21a)、以及使分离液体流出的排水口(21b)的入口管(21);以及外径尺寸比入口管小,一端插入至排气口(21a)并在回旋流生成条带(30)的下游侧开口的内管(22)。此外,回旋流生成条带(30)的终端部(31)设置有将设定在径向外侧的一方的第一终端点(31a)、设定在径向外侧的另一方的第二终端点(31b)以及设定在轴线(O)上且比第一、第二终端点(31a、31b)更靠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入侧的中心终端点31c连结的第一、第二端缘(32a、31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气液分离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回旋流生成条带(swirlingflowgeneratingribbon)来使流动于配管内的气液二相流体回旋,并利用离心力而将液体向配管的内周面引导的气液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已知的气液分离装置中,利用将板部件拧成螺旋状而形成的回旋流生成条带来使流动于配管内的气液二相流体回旋,并利用离心力而将液体向配管的内周面引导(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此外,在已知的气液分离装置中,将配管的下游部插入至大口径的别的管中而形成双层管结构,从而使分离的气体和液体分别流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在这种气液分离装置中,附着在回旋流生成条带上的液体(水滴)以附着在条带表面的状态流向配管的内周面。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2416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90725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601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现有的装置中,回旋流生成条带的终端部(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出侧的端部)具有沿着条带径向的直线状的端缘。因此,附着在回旋流生成条带的轴心附近的液体在条带终端部不会流向配管的内周面而再次飞散至气体中,从而发生液体的分离性能下降的问题。此外,在将配管的下游部插入至大口径的别的管中而形成双层管结构中,从而设置空间变大而难以设置于例如内燃机的排气管等的狭小空间内。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创作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附着在回旋流生成条带上的液体的分离性能,并且抑制所需的设置空间的气液分离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利用将板部件拧成螺旋状而形成并配置在配管的内部的回旋流生成条带来使流动于配管中的气液二相流体回旋,并利用离心力将液体向配管的内周面引导的气液分离装置。所述配管具备有入口管及内管。所述入口管的内部配置回旋流生成条带,并且在比回旋流生成条带更靠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使气体流出的排气口、以及使液体流出的排水口。所述内管的一端插入至排气口,所述内管具有比入口管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在比回旋流生成条带更靠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开口的开口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在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出侧的终端部具有设定在回旋流生成条带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的一方的第一终端点、设定在回旋流生成条带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的另一方的第二终端点、以及设定在回旋流生成条带的轴线上且比第一终端点及第二终端点更靠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入侧的中心终端点,并且形成有连结第一终端点和中心终端点的第一端缘、以及连结第二终端点和中心终端点的第二端缘。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高附着在回旋流生成条带上的液体的分离性能,并且能够抑制所需的设置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示出应用了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内燃机的排气环流系统的整体系统图。图2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截面图。图3为示出实施例1的回旋流生成条带的立体图。图4为实施例1的回旋流生成条带的侧视图。图5为图3中的A-A截面图。图6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气液二相流体及分离后的气体/液体的流动的整体说明图。图7为示出在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中,附着在回旋流生成条带的液体的在条带终端部处的流动的说明图。图8为示出实施例2的气液分离装置的截面图。图9为图8所示的B部的放大图。图10为图8中的C-C截面图。图11为示出实施例2的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气液二相流体及分离后的气体/液体的流动的整体说明图。图12为放大而示出实施例2的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液体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3为图11所示的B1部的放大图。图14A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4B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4C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5A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四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5B为示出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五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5C为图15B中的D-D截面图。图16为示出放大了实施例2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截面图。图17为示出实施例2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截面图。图18为示出实施例2的气液分离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重要部分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而对本专利技术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例1)首先,将实施例1中的气液分离装置20的结构分成[应用例的系统整体结构]、[气液分离装置的详细结构]、[回旋流生成条带的详细结构]而进行说明。[应用例的系统整体结构]图1为示出应用了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内燃机的排气环流系统的整体系统图。以下,基于图1而对实施例1的应用例的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实施例1的气液分离装置20应用在图1所示的内燃机1的排气环流系统S中。在此,图1所示的内燃机1为作为行驶用驱动源而搭载于车辆上的柴油发动机(Dieselengine),并具有四个气缸(未图示)。各气缸连接有吸气通道2和排气通道3。吸气通道2在端部形成有吸气口2a,从该吸气口2a侧依次设置有吸气过滤用空气滤清器(Aircleaner)4、涡轮增压机5的空气压缩机(Compressor)5a、用于冷却吸气的冷热气自动调节机(intercooler)6、用于调整吸入空气量的节流阀(throttlevalve)7。在排气通道3中从内燃机1侧依次设置有涡轮增压机5的涡轮机(turbine)5b、用于净化排气的排气净化触媒8、用于调整排气流量的排气节流阀9。另外,排气节流阀9的下游侧设置有消音器(muffler)10,并其前端形成有排气口3a。吸气通道2和排气通道3由低压EGR通道11及高压EGR通道12连接。在此,“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是指,在内燃机1中将燃烧后的排气的一部提取而使其再次吸气的技术,还可称之为排气再循环。低压EGR通道11连接比空气压缩机5a上游的吸气通道2和比排气净化触媒8下游的排气通道3。另一方面,高压EGR通道12连接比空气压缩机5a下游的吸气通道2和比涡轮机5b上游的排气通道3。据此,在低压EGR通道11中,将通过了涡轮机5b的排气回送至空气压缩机5a的吸气中。此外,在高压EGR通道12中,将吸入于涡轮机5b之前的排气回送至通过了空气压缩机5a的吸气中。而且,在低压EGR通道11中设置有用于冷却导入于吸气通道2的排气的EGR冷却器(Cooler)13、以及用于调整通过低压EGR通道11而环流至吸气通道2内的排气的流量的低压EGR阀14。在高压EGR通道12中设置有用于调整通过高压EGR通道12而环流至吸气通道2内的排气的流量的高压EGR阀15。在此,在低压EGR通道11中,不降低涡轮增压机5的涡轮机5b的通过排气量的前提下实现排气的环流,从而NOx的低减效果大。但是,由于EGR冷却器13中的冷却而产生冷凝水。而且,如果冷凝水以成为某种程度的大小的状态流向下游的话,则存在有冲撞涡轮增压机5的空气压缩机5a的旋转叶片等而施加冲击的情况。于是,在实施例1中,将图2所示的气液分离装置20设置在低压EGR阀14的下游位置且涡轮增压机5的空气压缩机5a的上游位置(图1中用一点划线X围住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其利用将板部件拧成螺旋状而形成并配置在配管的内部的回旋流生成条带来使流动于所述配管中的气液二相流体回旋,并利用离心力将液体向所述配管的内周面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管具备有:入口管,其内部配置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并且比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更靠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使气体流出的排气口以及液体流出的排水口;以及内管,其一端插入至所述排气口,并具有比所述入口管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在比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更靠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开口的开口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在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出侧的终端部具有设定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的一方的第一终端点、设定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的另一方的第二终端点、以及设定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的轴线上且比所述第一终端点及所述第二终端点更靠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入侧的中心终端点,并且形成有连结所述第一终端点和所述中心终端点的第一端缘、以及连结所述第二终端点和所述中心终端点的第二端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17 JP 2015-2464681.一种气液分离装置,其利用将板部件拧成螺旋状而形成并配置在配管的内部的回旋流生成条带来使流动于所述配管中的气液二相流体回旋,并利用离心力将液体向所述配管的内周面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管具备有:入口管,其内部配置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并且比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更靠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使气体流出的排气口以及液体流出的排水口;以及内管,其一端插入至所述排气口,并具有比所述入口管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在比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更靠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开口的开口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在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出侧的终端部具有设定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的一方的第一终端点、设定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的径向外侧的终端的另一方的第二终端点、以及设定在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的轴线上且比所述第一终端点及所述第二终端点更靠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入侧的中心终端点,并且形成有连结所述第一终端点和所述中心终端点的第一端缘、以及连结所述第二终端点和所述中心终端点的第二端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旋流生成条带在所述第一端缘及所述第二端缘形成有朝所述气液二相流体的流入侧折返的折返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返结构形成在从所述中心终端点至所述第一终端点的跟前侧之间和从所述中心终端点至所述第二终端点的跟前侧之间。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哲畅伊藤豪孝芹泽由之
申请(专利权)人:臼井国际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