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0761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4:06
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承载轮装接在车体,包括缓冲轴和缓冲盖,缓冲盖位于承载轮外周,缓冲轴穿过缓冲盖,另设有锁固机构,通过锁固机构将缓冲轴和缓冲盖锁固在车体,缓冲盖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缓冲盖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不仅能保护承载轮免受撞击,且撞击物体也在该缓冲结构的保护下极大缓冲了撞击力使得撞击物体本身也能避免撞击损坏或者损坏程度降低;或者,当承载轮撞到人体脚部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脚部的伤害,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

A bearing wheel protection structure with cushion function

A bearing wheel protection structure with cushioning function is provided. The bearing wheel is mounted on the car body, including a cushioning shaft and a cushioning cover. The cushioning cover is located on the periphery of the bearing wheel, the cushioning shaft passes through the cushioning cover, and a locking mechanism is provided. The cushioning shaft and the cushioning cover are locked on the car body through the locking mechanism, and the cushioning cover is along when the cushioning cover is impacted front and rear. The buffer shaft moves in radial direction to achieve cushioning. When the buffer cover is impacted, it moves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buffer axis to achieve a buffer. Not only does the buffer cover protect the bearing wheel from impacting, but also the impacting object greatly buffers the impact for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the buffer structure so that the impacting object itself can avoid impacting damage or reduce the degree of damage; or, when the bearing wheel is impacted. When hitting the foot of the human body, it can minimize the harm to the feet and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injury accid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叉车承载轮,其仅在承载轮外侧设置保护盖,用于避免在撞击时对承载轮造成破坏。但是,该种保护盖只能保护承载轮,不能对被撞设施如货架等进行保护,且当其撞到人体脚部时往往会对脚部造成伤害。或者,在撞击过程中保护盖也会被撞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其克服了
技术介绍
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承载轮(10)装接在车体(20),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轴和缓冲盖(100),缓冲盖(100)位于承载轮(10)外周,缓冲轴穿过缓冲盖(100),另设有锁固机构,通过锁固机构将缓冲轴和缓冲盖(100)锁固在车体(20),缓冲盖(100)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100)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缓冲轴包括内外依次套接的缓冲内圈(210)、软质夹芯(220)和缓冲外圈(230)。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缓冲弹性件(240),缓冲弹性件(240)套接在缓冲轴外且两端分别顶抵在缓冲盖(100)和车体(20),缓冲盖(100)受到侧向撞击时缓冲盖(100)沿着缓冲弹性件(240)长度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用于保护缓冲轴的固定座(300),固定座(300)装接在车体(20),缓冲轴位于固定座(300)内,部分缓冲盖(100)位于缓冲轴和固定座(300)之间。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锁固机构包括螺钉(400),缓冲盖(100)开设有贯穿孔(110),缓冲轴套接在贯穿孔(110)内,螺钉(400)穿过缓冲轴并锁接在车体(20)。一较佳实施例之中,所述锁固机构为螺钉(400),缓冲盖(100)开设有贯穿孔(110),固定座(300)开设有开孔(310),缓冲轴套接在贯穿孔(110)内,螺钉(400)依次穿过开孔(310)和缓冲轴并锁接在车体(20)。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固定板(500),固定板(500)装接在车体(20)且靠近承载轮(10),缓冲盖(100)位于固定板(500)外侧。一较佳实施例之中,缓冲盖(100)从承载轮(10)外侧延伸至承载轮(10)内侧,缓冲轴设有两组且分别位于承载轮(10)内外侧,锁固机构设有两个且分别锁接两组缓冲轴。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还包括用于保护承载轮(10)内侧缓冲轴的保护板(600),缓冲盖(100)位于保护板(600)和缓冲轴之间,锁固机构将保护板(600)、缓冲盖(100)和缓冲轴锁固在车体(20)。由上述对本技术的描述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缓冲盖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不仅能保护承载轮免受撞击,且撞击物体也在该缓冲结构的保护下极大缓冲了撞击力使得撞击物体本身也能避免撞击损坏或者损坏程度降低;或者,当承载轮撞到人体脚部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脚部的伤害,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2、缓冲轴包括内外依次套接的缓冲内圈、软质夹芯和缓冲外圈,采用三层套接的结构,缓冲效果好。3、缓冲盖受到侧向撞击时缓冲盖沿着缓冲弹性件长度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多方向对承载轮进行缓冲保护,最大限度降低承载轮被撞而损坏的概率。4、固定座用于保护缓冲轴,提高缓冲轴的使用寿命。5、通过螺钉穿过缓冲轴并将缓冲轴和缓冲盖锁接在车体,锁固效果好且成本低。6、固定板靠近承载轮,缓冲盖位于固定板外侧,该固定板用于限制缓冲盖之行程,防止缓冲盖撞击到承载轮。7、缓冲盖从承载轮外侧延伸至承载轮内侧,缓冲轴设有两组且分别位于承载轮内外侧,锁固机构设有两个且分别锁接两组缓冲轴,使得承载轮内外侧均受到缓冲保护,缓冲效果更好。8、保护板用于保护承载轮内侧缓冲轴,由于承载轮内侧受到撞击的概率较小,采用保护板结构在保证缓冲效果的同时能减少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图4为图3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5为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图7为图6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参照图1至图7,为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承载轮10装接在车体20,该保护结构包括缓冲轴和缓冲盖100。缓冲盖100位于承载轮10外周。本实施例中,缓冲盖100从承载轮10外侧延伸至承载轮10内侧,也即,缓冲盖100包括依次连接的外盖101、后盖102和内盖103,外盖101、后盖102和内盖103分别位于承载轮10外侧、后侧和内侧。且,外盖101之长度大于内盖103之长度,由于承载轮外侧受到撞击的概率较内侧大,故将外盖101能覆盖整个承载轮之外侧,而内盖103长度较短以节约成本。本实施例中,缓冲盖100开设有贯穿孔110。本实施例中,外盖101和内盖103均开设有两个贯穿孔110,两个贯穿孔110上下间隔布置。缓冲轴穿过缓冲盖100,另设有锁固机构,通过锁固机构将缓冲轴和缓冲盖100锁固在车体20,缓冲盖100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100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缓冲盖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不仅能保护承载轮免受撞击,且撞击物体也在该缓冲结构的保护下极大缓冲了撞击力使得撞击物体本身也能避免撞击损坏或者损坏程度降低;或者,当承载轮撞到人体脚部时能最大限度降低对脚部的伤害,避免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本实施例中,缓冲轴包括内外依次套接的缓冲内圈210、软质夹芯220和缓冲外圈230。缓冲内圈210与软质夹芯220之间、软质夹芯220与缓冲外圈230之间可以采用胶粘方式连接在一起。缓冲轴包括内外依次套接的缓冲内圈、软质夹芯和缓冲外圈,采用三层套接的结构,缓冲效果好。缓冲轴设有两组且分别位于承载轮10内外侧,每组缓冲轴个数设为两个且与贯穿孔110一一对应。每组缓冲轴的个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若承载轮较大,缓冲轴个数可以设置多个。所述锁固机构包括螺钉400,缓冲轴套接在贯穿孔110内,螺钉400穿过缓冲轴缓冲内圈210并锁接在车体20。锁固机构设有两个且分别锁接两组缓冲轴,也即,每个锁固机构包括两个螺钉400。通过螺钉穿过缓冲轴并将缓冲轴和缓冲盖锁接在车体,锁固效果好且成本低。该保护结构还包括用于保护缓冲轴的固定座300,固定座300装接在车体20,缓冲轴位于固定座300内,外盖101之前端位于缓冲轴和固定座300之间。固定座用于保护缓冲轴,提高缓冲轴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00开设有开孔310,螺钉400依次穿过开孔310和缓冲轴并锁接在车体20。开孔310个数与位于外侧的缓冲轴个数相同并一一对应。固定座300还开设有锁孔320,另设有第二螺钉330,通过第二螺钉330穿过锁孔320与车体20相锁接将固定座300固定在车体20。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00之前后两端面均设为倾斜面340,以减少车体行使中碰撞的发生。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00仅设置在承载轮之外侧以对承载轮外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承载轮(10)装接在车体(20),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轴和缓冲盖(100),缓冲盖(100)位于承载轮(10)外周,缓冲轴穿过缓冲盖(100),另设有锁固机构,通过锁固机构将缓冲轴和缓冲盖(100)锁固在车体(20),缓冲盖(100)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100)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承载轮(10)装接在车体(20),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轴和缓冲盖(100),缓冲盖(100)位于承载轮(10)外周,缓冲轴穿过缓冲盖(100),另设有锁固机构,通过锁固机构将缓冲轴和缓冲盖(100)锁固在车体(20),缓冲盖(100)受到前后撞击时缓冲盖(100)沿着缓冲轴径向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缓冲轴包括内外依次套接的缓冲内圈(210)、软质夹芯(220)和缓冲外圈(23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缓冲弹性件(240),缓冲弹性件(240)套接在缓冲轴外且两端分别顶抵在缓冲盖(100)和车体(20),缓冲盖(100)受到侧向撞击时缓冲盖(100)沿着缓冲弹性件(240)长度方向移动以实现缓冲。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保护缓冲轴的固定座(300),固定座(300)装接在车体(20),缓冲轴位于固定座(300)内,部分缓冲盖(100)位于缓冲轴和固定座(300)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缓冲功能的承载轮保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建东
申请(专利权)人: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