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掩蔽修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647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掩蔽修复方法,步骤如下:(1)、掩蔽材料的选取,所述的掩蔽材料采用粘土;(2)、掩蔽材料和添加剂的预处理:粉碎后全部过300目筛,并经200℃烘干3h,置于干燥器中备用;(3)、将预处理过的掩蔽材料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4)、将步骤(3)得到的掩蔽材料直接施入湖泊水体;(5)、对掩蔽效果的测试;(6)、根据步骤(5)的测试结果调整掩蔽材料的加入量,并调整添加剂种类或数量。本发明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的覆盖方案有本质的差异。本发明专利技术选取适宜的时间,将红土和辅助材料直接施入湖泊水体,一方面能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同时能在底泥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以阻挡沉积物中氮、磷等营养盐的释放和藻类生物上浮繁殖,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环境治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掩蔽修 复方法。专利技术是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滇池流域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研究"(编号005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滇池流域土 壤侵蚀和沉积泥沙来源的同位素示踪研究"(编号40473052)和云南省环 境保护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滇池蓝藻休眠期的除藻技术原理和应用装置研 究"选题进行研究的。
技术介绍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和开发活动的加快,工农业生产废 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而污水处理率未能同步增长,使水 体的纳污负荷越来越大,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一 些农业和城镇高度发达、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水域环境容量越来越小,污 染程度日益严重。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水质因污染而不断恶化的趋势 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城区内及近郊江河、湖库等相关水体的环境状况越 来越差,普遍存在泥沙淤积、水质污染(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沼泽化、 盐化、富营养化、酸化和由此引起的水面退缩和生态环境恶化等八大生态环 境问题,并日趋严重。若干水体因污染而降低或丧失了水资源、生态7jOf介值 和水文功能,水资源更加短缺,已严重危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湖泊水生 态环境的各种污染问题中,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发生最普遍、危害最大的突出问题之一,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水体的纳污量越大,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急剧积累,营养盐浓度越来越高,湖泊 富营养化曰趋严重。目前,有关问题的解决也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防止湖泊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和彻底解决问题的研究焦点。例如,滇池是一个典型的浅水型城郊湖泊。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治理,点源、面源等外源性污染负荷逐渐得到控制,但漆池水域的富营养化和污染进程一直呈上升趋势。近期全湖实测数据显示,滇池及池塘水体碱化严重,pH值已普遍达9.1 9.5。目前,全湖已达重富营养一异常营养状态,并以每年4 6月至8~10月最为严重,水质为V类 劣V类,底泥中含 有较高的N、 P和As、 Hg、 Cr等(杨文龙等,1998;柘元蒙,2002;田升 平等,2002;陆轶峰等,2003;陈永川等,2005)。以前将土土或同类材料用于废水或污水处理时,往往是让水经过土体, 达到去污的效果,虽有成功的实例,但这类方法只适合于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很难胜任大面积湖水的处理。而对于富营养化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漆池等, 一次的换水(如果可能)是很难达到治理目的的,因为大量的氮、磷还会从沉积物中释放。底泥掩蔽是在污染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使底泥与水体隔离, 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的一种原位固定技术,常用的覆盖物有洁净的泥土、沙土、砾石、铝盐、铁盐及人造地基材料等。大量试验表明,掩蔽能有效防止底泥中营养盐、PAH、 PCBs及重金属进入水体而造成二次污染,对水质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优势在于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环境潜在危害小、不增加水深即可为水生植被的修复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等,而且适宜于水体pH 值较高(大于9.0)时沉积物氧化和化学沉淀等不能抑制内源磷释放的情形。 但对投放覆盖物质的种类、数量及其效果却鲜有细致的研究数据。同时,目 前对水污染问题的研究往往较多地停留在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反映的只是短 期效应和某些特定条件的结果。而实际上水体富营养化一个较为緩慢而极为 复杂的过程。因此,目前特别需要室内模拟分析与现场试验检测相结合,在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变化的前提下,对处理条件下对底泥营养盐释放的长期效 应进行研究,结果才更具现实意义。而现有技术中尚未有这类研究成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底泥 掩蔽修复方法,该方法是以室内模拟分析与现场试验;险测相结合,在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变化的前提下,对处理条件下对底泥营养盐释放的长期效应进行 研究得到的 一整套方法,应用该方法可以达到用简单的步骤和少量的资源达 到在一定程度上根治水体富营养化和藻华爆发的目的。完成上述专利技术任务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掩蔽修复方 法,步骤如下(1) 、掩蔽材料的选取,所述的掩蔽材料采用粘土;(2) 、掩蔽材料和添加剂的预处理粉碎后全部过300目筛,并经200℃烘 干3h,置于千燥器中备用;(3) 、将预处理过的掩蔽材料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4) 、将步骤(3)得到的掩蔽材料直接施入湖泊水体;(5) 、对掩蔽效果的测试;(6) 、根据步骤(5)的测试结果调整掩蔽材料的加入量,并调整添加剂种类 或数量。以上作为掩蔽材料的粘土,优选红土;试验用红土取自昆明市松华坝水 库水源地保护区内,未遭受耕种和人为污染影响。取样时从地表向下刻槽至 5m深处。所述的掩蔽材料的预处理是指粉碎后全部过300目筛,并经200。C烘干 3h,置于干燥器中备用。所述的适量的添加剂是指加入粉煤灰或石灰粉,或两者的混合物;加入 的比例为粉煤灰掩蔽材料重量的5 20%;石灰粉掩蔽材料重量的0~8%;所述的掩蔽材料直接施入湖泊水体,掩蔽材料的量为0.25 0.5g/平方米湖 泊水面。本专利技术有以下优化方案A、 在步骤④之前增加以下步骤(4)-1对要实施处理的水域,先进行分区围拦或抛石,在水体底泥上部形 成一定的隔障,提升水体回流界面,在水体下部构筑一个水动力条件相对平 静的环境;B、 在第(4〉步骤之后增加以下步骤(4)-3为使所形成覆盖层的稳定,可在覆盖层上用不同粒径的砾石或卵石 压覆,其厚度应视情况而定,应尽量薄(0.5 2cm)。分别增加步骤(4)-1后,或增加(4)-3后,或同时增加步骤(4)-l与(4)-3后, 原来的步骤(4)可以仍然称为步骤(4),也可以称为步骤(4)-2。C、 步骤(4)的投加办法是撒播, 一次进行。D、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时间应选在藻类生物休眠期为优。本专利技术的方案实际上是底泥封闭和底泥覆盖两种技术的复合,具备两者 的优势,本专利技术的掩蔽材料一方面能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和藻类生 物,另一方面能在沉积底泥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防止污染物再悬浮或迁移, 将污染底泥与底栖生物(藻类等)物理性地分开,同时也从而阻挡沉积物中 氮、磷等营养盐的释放和藻类生物及其孵化细胞的上浮生长通道,从而达到 消除藻类污染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势技术工艺不复杂,可操作性强;材料 易得,可就地取材,价格低廉,经济适用,适合大面积推广;虽然处理工艺 和设备看似简单,但核心技术有创新,治理技术指标高,能达到"一箭双雕" 甚至多目标修复的效果;修复过程中及其以后,不能危害生态系统安全,底 泥结构被改善和优化;管理方便;还可与其它修复方法技术结合进行等。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的良好效果有(1 )用天然矿物材料作为掩蔽层来控制富营养化湖库底泥内负荷源释 放的效果良好,对氮、藻类也表现出较好的处理效率,各试桶水体的富营养 化趋势已显著变低。其中,红土是有效的底泥覆盖材料,可有效吸附上覆水 体中TP、 TN和抑制藻类等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但对TN的控制效果略低 于TP。且红土用量不是越多越好,其影响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2)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底泥掩蔽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1)、掩蔽材料的选取,所述的掩蔽材料采用粘土;(2)、掩蔽材料和添加剂的预处理:粉碎后全部过300目筛,并经200℃烘干3h,置于干燥器中备用;(3)、将预处理过的掩蔽材料中添加适量的添加剂;(4)、将步骤(3)得到的掩蔽材料直接施入湖泊水体;(5)、对掩蔽效果的测试;(6)、根据步骤(5)的测试结果调整掩蔽材料的加入量,并调整添加剂种类或数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浩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