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1840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0 0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即使在第一构件和抵接于第一构件的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发生了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第一构件及第一环状构件的磨损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带轴承的结构体将利用输出构件(12)从油池中拢起的润滑油供给至配置于内齿圈(Rb)和变速器壳体(10)之间的轴承(20)。在内齿圈(Rb)与位于轴承(20)的内周侧的第一环状构件(21)抵接的部分具有使与轴承(20)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的连通槽(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置于两个构件之间的轴承以及由两个构件和配置于它们之间的轴承构成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具备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例如,输出轴及变速器壳体)以及配置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环状的轴承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轴承一般具有:抵接于第一构件的第一环状构件、抵接于第二构件的第二环状构件以及配置于第一环状构件和第二环状构件之间的转动体,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以及第二构件和第二环状构件分别一体地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2281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的带向心轴承的结构体中,当对第一构件施加了大的力时,存在在通常一体地旋转的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中发生相对移动(例如,相对旋转、轴偏移、朝轴向的相对移动)的情况。若发生这种相对移动,则担心在第一构件及第一环状构件中产生磨损。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方面而成者,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第一构件和抵接于第一构件的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发生了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第一构件及第一环状构件的磨损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具备: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一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输出构件12。以下相同)及第二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变速器壳体10。以下相同)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环状的轴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轴承20。以下相同)。其中,所述轴承是被供给润滑流体者,且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环状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环状构件21。以下相同)、抵接于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环状构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环状构件22。以下相同)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环状构件之间的转动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转动体23。以下相同)。在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一环状构件中的一者与另一者抵接的部分,具有使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的连通槽(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通槽30。以下相同)。像这样,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在第一构件和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抵接的部分设置连通槽,利用所述连通槽将与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由此,被供给于轴承的润滑流体的一部分经由所述连通槽也被供给于相互抵接的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之间。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即使在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发生了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抵接的部分由润滑流体发挥润滑作用,因此得以抑制所述部分中的磨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优选为,所述轴承是向心轴承,且所述连通槽相对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而倾斜。进而,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尤其优选为,在所述轴承是向心轴承,且所述连通槽倾斜的情况下,所述连通槽是沿着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周围延伸的螺旋状的槽。若像这样将连通槽设为倾斜的槽(进而优选为若设为螺旋状的槽),则相比将连通槽形成为与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槽的情况而言,连通槽的长度变长,因此可增加在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之间所保持的润滑流体的量。由此,进一步容易抑制第一构件和与其抵接的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的磨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构件与所述轴承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侧的端部的缘部对应的部分具有连通于所述连通槽的第一构件侧导流槽(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环状槽31。以下相同)。若形成这样的第一构件侧导流槽,则所供给的润滑流体会积存于所述第一构件侧导流槽(即,连通槽的入口部分),因此可有效率地将润滑流体引导至连通槽。由此,对连通槽供给足够的润滑流体,因此,进一步容易抑制第一构件和与其抵接的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的磨损。再者,第一构件侧导流槽的形状除了如将周面环绕一周那样的环状之外,可以是设置于周面的一定范围内的形状(例如,半圆状),也可以是如形成于周面的凹陷那样的凹部形状。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优选为,在所述轴承的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面中的至少一个端面上形成有连通于所述连通槽的轴承侧导流槽(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导流槽21a。以下相同)。若形成这样的轴承侧导流槽,则被供给至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的端面的润滑流体经由所述轴承侧导流槽而被引导至连通槽,因此可有效率地将润滑流体引导至连通槽。由此,对连通槽供给足够的润滑流体,因此,进一步容易抑制第一构件和与其抵接的轴承的第一构件的磨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构件在与所述轴承存在间隔的位置具有沿着所述轴承的端面突出的壁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12c。以下相同)。若设置这种壁部,则在轴承和壁部之间形成有连通于连通槽且可积存润滑流体的槽状的空间。由此,可将润滑流体稳定地供给于连通槽,因此,进一步容易抑制第一构件和与其抵接的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的磨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带轴承的结构体中,在所述第一构件中与所述轴承邻接地设置有齿轮(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齿部12b及突出部12c。以下相同),且所述第二构件具有阻挡因所述齿轮的旋转而飞散的所述润滑流体的阻挡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顶部10a。以下相同)。所述阻挡面具有以将所阻挡的所述润滑流体引导至所述齿轮和所述轴承之间的方式突出的阶差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阶差部10b。以下相同)。若设置这样的阶差部,则为了进行润滑而被供给于齿轮的润滑流体因齿轮的旋转而飞散,且飞散了的润滑流体的至少一部分以通过第二构件的阶差部而折返的方式被引导至齿轮和轴承之间。被引导至齿轮和轴承之间的润滑流体效率良好地流到第一构件和轴承的抵接部分。由此,对连通槽供给足够的润滑流体,因此进一步容易抑制第一构件和与其抵接的轴承的第一环状构件的磨损。另外,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轴承是配置于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环状的轴承,所述轴承具备:抵接于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环状构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环状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环状构件之间的转动体,在所述第一环状构件与所述第一构件抵接的部分具有使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的连通槽。像这样,在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中,在与第一构件抵接的部分设置有连通槽,因此当使轴承抵接于要与所述轴承抵接的第一构件时,利用所述连通槽将与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由此,若在所述状态下供给润滑流体,则所述润滑流体经由所述连通槽也被供给于相互抵接的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之间。因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轴承,即使在已抵接于第一环状构件的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发生了相对移动的情况下,由于在第一构件和第一环状构件抵接的部分由润滑流体发挥润滑作用,因此得以抑制所述部分中的磨损。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中,优选为,所述连通槽相对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而倾斜。进而,在本专利技术的轴承中,尤其优选为,在所述连通槽倾斜的情况下,所述连通槽是沿着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周围延伸的螺旋状的槽。若像这样将连通槽设为倾斜的槽(进而优选为若设为螺旋状的槽),则相比将连通槽形成为与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平行的槽的情况而言,连通槽的长度变长,因此可增加在第一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带轴承的结构体以及轴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轴承的结构体,其具备: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环状的轴承,所述带轴承的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是被供给润滑流体者,且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环状构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环状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环状构件之间的转动体,在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一环状构件中的一者与另一者抵接的部分具有使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的连通槽。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15 JP 2017-0496021.一种带轴承的结构体,其具备:能够进行相对旋转的第一构件及第二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构件和所述第二构件之间的环状的轴承,所述带轴承的结构体的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是被供给润滑流体者,且具有:抵接于所述第一构件的第一环状构件、抵接于所述第二构件的第二环状构件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和所述第二环状构件之间的转动体,在所述第一构件及所述第一环状构件中的一者与另一者抵接的部分具有使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两端邻接的两个空间连通的连通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轴承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是向心轴承,且所述连通槽相对于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而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轴承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槽是沿着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旋转中心轴线周围延伸的螺旋状的槽。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轴承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件在与所述轴承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侧的端部的缘部对应的部分具有连通于所述连通槽的第一构件侧导流槽。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轴承的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承的所述第一环状构件的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松勇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