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1013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主要是对其中减震部件结构的改进。改进后的结构中包括固定在桥墩上的下支座体,固定在桥身上的上支座体,上、下支座体之间设置有承压橡胶板、密封垫圈和中间钢衬板。借助设置在上支座体不锈钢衬板、聚四氟乙烯板形成上、下支座体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配合。在上支座体盆型边与中间钢衬板上端之间设置有减振阻尼块结构。关键的改进在于上支座体盆型周边与中间钢衬板上端之间所设置的减振阻尼块结构是弹性材料和钢制部件复合为一体的吸能组合体。(*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的改进,特别是满足桥梁减振消能功能的盆式橡胶支座。技术背景盆式橡胶支座根据性能不同,可分为固定支座、多向活动支座、单向活动支座、抗震型支座。抗震型盆式橡胶支座,结构中包括固定在桥墩上的下支座体,固定在桥身上的上支座体。下支座体的矩形盆底中顺序设置有承压橡胶板、密封垫圈和中间钢衬板。借助设置在上支座体矩形盆底中的不锈钢衬板和聚四氟乙烯板形成上、下支座体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配合,在上支座体盆型边与中间钢衬板上端之间设置有减振阻尼块。目前所采用的是橡胶、或聚氨酯中具有一定刚度又有一定弹性性能的材料加工制造而成。其具有阻尼性能又可承受一定的水平力,并且当受到的水平力达到一定极限时又可产生一定的位移,以消弱外力的破坏性。以上的结构往往通过增大结构件的几何尺寸来满足地震水平力加大的需求。而在实际使用中起不到吸能、减振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地震力完全由支座和桥墩对抗,这样对桥梁的受力状态并没有明显改善,使传递到桥梁和桥墩的破坏能量得不到有效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改进原有抗震型盆式橡胶支座结构上的缺点,-->特别是对减振阻尼结构的进一步改进,使其不但具有一般盆式橡胶支座对突如其来的水平破坏力的缓冲功能,而且能吸收转化为抗震组件的内部能量,并将上述能量有效地分布到多个墩子上,使梁体结构均匀受力,更有效地消减地震或意外产生的冲击性能量产生的损害。本技术对现有抗震盆式橡胶支座的具体改进后的结构中包括固定在桥墩上的下支座体和固定在桥身上的上支座体。下支座体的矩形盆底中顺序设置有承压橡胶板、密封垫圈和中间钢衬板。借助设置在上支座体矩形盆底中的不锈钢衬板、聚四氟乙烯板形成上、下支座体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配合。在上支座体盆型边与中间钢衬板上端之间设置有减振阻尼块结构。关键的改进在于上支座体盆型周边与中间钢衬板上端之间所设置的减振阻尼块结构是弹性材料和钢制部件复合为一体的吸能组合体。以上的复合式减振阻尼块结构在冲击性的外力从桥身通过上支座体传到减振阻尼块结构时,首先是借助钢制部件的作用将外力均匀而迅速的传递到弹性材料,使得吸能组合体中的全部弹性材料整体得到均匀的变形、并产生最大的阻尼力。阻尼力所产生的反应速度和缓冲作用明显的强化。这就是本技术产生的明显的技术效果。进一步的改进方案中,可以将钢制部件的进一步改进为具有储能功能的部件,使产生阻尼力的同时产生吸能效果,从而大大削弱对桥墩的破坏力,起到更理想减震效果。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俯视图。图7、图8、图9为表面上设置蠕变槽的储能型的吸能组合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号1是下支座体,2是承压橡胶板,3是密封垫圈,4是上支座体,5是中间钢衬板,6是阻尼型的吸能复合体,6A是储能型的吸能组合体,7是设在上支座体(4)下面的钢衬板,7A、7B是设在上支座体(4)与是中间钢衬板(5)上端侧面之间的钢衬板,8是设在上支座体(4)和钢衬板(7)下面的聚四氟乙烯板,8A、8B是设在上支座体(4)与是中间钢衬板(5)上端侧面之间与钢衬板(7B)配套使用的聚四氟乙烯板,9是通槽(5A)上面设置有限定限位滑块(10,11)的盖板,10、11具有具有相反方向滑动自由度的限位滑块,T代表弹簧,S代表弹性材料。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如何实现的: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6可以清楚的看出,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形式中包括固定在桥墩上的下支座体1,固定在桥身上的上支座体4,下支座体1的矩形盆底中顺序设置有承压橡胶板2、密封垫圈3和中间钢衬板5,借助设置在上支座体4矩形盆底中的不锈钢衬板7、聚四氟乙烯板8形成上、下支座体(1、4)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配合。在上支座体4盆型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之间设置有减振阻尼块结构。关键的改进在于上支座体4盆型周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之间所设置的减振阻尼块结构是由弹性材料和钢制部件-->复合为一体的吸能组合体。进一步的改进在于上支座板4和中间钢衬板5之间所设置的吸能组合体中弹性材料用的是橡胶或聚氨酯。钢制部件制成板条状与弹性材料复合成为阻尼型的吸能复合体6。进一步的观察图1到图6可以看出:制成板条状的钢制部件在吸能组合体6中均匀分布,吸能组合体6加垫不锈钢衬板7A、聚四氟乙烯板8A设置在上支座体4盆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边沿之间。如上所述的上支座板4和中间钢衬板5之间所设置的吸能组合体弹性材料用的是橡胶或聚氨酯,钢制部件制成弹簧状与弹性材料复合成储能型的吸能组合体6A。为了保证吸能组合体整体对冲击性外力的反应速度,吸能组合体6A中制成的弹簧状的钢制部件上设置有阻尼板。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在于制成弹簧状的钢制部件在吸能组合体6A中均匀分布,吸能组合体6A配套设置的钢衬板7A和聚四氟乙烯板8A设置在上支座体4盆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边沿之间形成滑动机构。进一步的改进适应多发性地震场合,进一步的改进将具有弹簧钢制部件的吸能组合体6A设置在中间钢衬板5上端面加工出的通槽5A中,装卡定位在两块分别具有相反方向滑动自由度的限位滑块(10,11)之间,通槽上面设置有限定限位滑块(10,11)的盖板9。以上所述的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为了能承受较大的地震破坏力,允许吸能组合体有教大的形变可能。进一步的改进设计将弹簧状的钢制部件复合成的吸能组合体6A为矩形体,矩形体上、下表面均匀分布有与弹簧轴-->向平行的蠕变槽。以上是一所说的在吸能组合体6A上下表面均匀分布的蠕变槽的横截面是圆弧形,或三角形,或梯形。本技术所说的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上支座板4和中间钢衬板5之间所设置的吸能组合体中的钢制部件制成弹簧状与弹性材料复合成一体,或制成条形板状与弹性材料复合成一体,两种结构形式在本技术中分别单独应用或组合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结构中包括固定在桥墩上的下支座体(1),固定在桥身上的上支座体(4),下支座体(1)的矩形盆底中顺序设置有承压橡胶板(2)、密封垫圈(3)和中间钢衬板(5),借助设置在上支座体(4)矩形盆底中的不锈钢衬板(7)、聚四氟乙烯板(8)形成上、下支座体(1、4)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配合,在上支座体(4)盆型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之间设置有减振阻尼块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支座体(4)盆型周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之间所设置的减振阻尼块结构是弹性材料和钢制部件复合为一体的吸能组合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结构中包括固定在桥墩上的下支座体(1),固定在桥身上的上支座体(4),下支座体(1)的矩形盆底中顺序设置有承压橡胶板(2)、密封垫圈(3)和中间钢衬板(5),借助设置在上支座体(4)矩形盆底中的不锈钢衬板(7)、聚四氟乙烯板(8)形成上、下支座体(1、4)之间的水平相对滑动配合,在上支座体(4)盆型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之间设置有减振阻尼块结构,其特征在于上支座体(4)盆型周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之间所设置的减振阻尼块结构是弹性材料和钢制部件复合为一体的吸能组合体。2、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其特征在于上支座板(4)和中间钢衬板(5)之间所设置的吸能组合体中弹性材料用的是橡胶或聚氨酯,钢制部件制成板条状与弹性材料复合成为阻尼型的吸能复合体(6)。3、根据权利要求书2所述的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其特征在于制成板条状的钢制部件在吸能组合体(6)中均匀分布,吸能组合体(6)加垫不锈钢衬板(7A)、聚四氟乙烯板(8A)设置在上支座体(4)盆边与中间钢衬板(5)上端边沿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书1所述的减振阻尼盆式橡胶支座,其特征在于上支座板(4)和中间钢衬板(5)之间所设置的吸能组合体弹性材料用的是橡胶或聚氨酯,钢制部件制成弹簧状与弹性材料复合成储能型的吸能组合体(6A)。5、根据权利要求书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保刘文江田建德李光新王增民张洪旺王广业裴荟蓉周秉起蒋连起
申请(专利权)人:衡水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