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工程车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076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9 2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全地形工程车模型,包括车身和履带式底盘;所述履带式底盘包括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所述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履带主动轮、履带从动轮、传动配合于所述履带主动轮和履带导向轮的履带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履带主动轮的无级变速器;本模型既能够实现无级变速,使电机始终工作在较高效率的工作区间,大大提高其驱动力。

All terrain vehicle model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ll-terrain engineering vehicle model, including a body and a caterpillar chassis; the caterpillar chassis comprises a frame and a CVT caterpillar driving system arranged on the frame; the CVT caterpillar driving system comprises a driving motor, a caterpillar driving wheel, a caterpillar driven wheel and a transmission matching place. The caterpillar drive wheel and the caterpillar guide wheel, and the CVT used to transfer the power of the driving motor to the caterpillar drive wheel are described. This model can realize the CVT and make the motor work in a more efficient working range all the time and greatly improve its driving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工程车模型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车驱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工程车模型。
技术介绍
全地形工程车一般采用履带式底盘进行行进,其动力一般采用发动机驱动,发动机的输出动力较高,而对于高仿真的全地形工程车而言,其驱动动力一般为小型电机,这种电机的输出扭矩较小,难以适应非结构性路面,因此,现有的全地形工程车模型一般无法在崎岖路面行驶。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实现无级变速,使电机始终工作在较高效率的工作区间,越障能力较强的全地形工程车模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能够实现无级变速,使电机始终工作在较高效率的工作区间,越障能力较强的全地形工程车模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全地形工程车模型,包括车身和履带式底盘;所述履带式底盘包括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所述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履带主动轮、履带从动轮、传动配合于所述履带主动轮和履带导向轮的履带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履带主动轮的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可转动支承在所述壳体内且相互平行的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减速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通过传动比不相同的至少两组换挡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固定于所述履带主动轮的轮轴;相邻两组所述换挡齿轮副之间设有同步器;进一步,所述换挡齿轮副为两组,并分别为快挡齿轮副和慢挡齿轮副;进一步,所述快挡齿轮副和慢挡齿轮副的主动齿轮均传动配合于所述第二中间轴,快挡齿轮副和慢挡齿轮副的从动齿轮均可转动配合于所述轮轴;所述同步器以轴向滑动周向传动的方式配合于所述轮轴;进一步,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可转动支承所述轮轴的轮轴座;所述轮轴通过轴承可转动支承在轮轴座内;进一步,所述快挡齿轮副的主动齿轮作为所述减速齿轮副的从动齿轮与固定于第一中间轴的减速齿轮副的主动齿轮啮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全地形工程车模型,电动机输出轴与第一中间轴之间采用现有的钢带式无级变速器传递动力,第二中间轴与车辆轮轴之间采用有级式变速机构传递动力,无级变速器可根据行驶阻力自动调整减速比,使电机始终工作在较高效率的工作区间,从而节约行驶能量消耗,增加续行里程;而模型在崎岖路面行驶时,无级变速器的最大传动比依然无法满足车辆动力需求时,可利用现有的拨叉换挡机构驱动同步器动作,使第二中间轴与轮轴之间选用高传动比的换挡齿轮副传动,从而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全地形工程车模型,包括车身1和履带式底盘14;所述履带式底盘14包括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所述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履带主动轮14、履带从动轮、传动配合于所述履带主动轮14和履带导向轮17的履带16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履带主动轮14的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变速器包括壳体6、可转动支承在所述壳体6内且相互平行的第一中间轴4和第二中间轴5;所述驱动电机1的输出轴2通过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中间轴4;所述第一中间轴4通过减速齿轮副12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中间轴5;所述第二中间轴5通过传动比不相同的至少两组换挡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固定于所述履带主动轮14的轮轴10;相邻两组所述换挡齿轮副之间设有同步器;电动机输出轴2与第一中间轴4之间采用现有的钢带式无级变速器3传递动力,第二中间轴5与车辆轮轴10之间采用有级式变速机构传递动力,无级变速器可根据行驶阻力自动调整减速比,使电机1始终工作在较高效率的工作区间,从而节约行驶能量消耗,增加续行里程;而车辆在上坡等高阻力路况行驶时,无级变速器的最大传动比依然无法满足车辆动力需求时,可利用现有的拨叉换挡机构驱动同步器动作,使第二中间轴5与轮轴10之间选用高传动比的换挡齿轮副传动,从而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本实施例中,所述换挡齿轮副为两组,并分别为快挡齿轮副9和慢挡齿轮副7;当电动车在正常路面和正常坡度行驶时,利用快挡齿轮副9进行传动,当车辆在非铺装路面或大坡度行驶时,利用慢挡齿轮副7进行传动,以改善车辆的动力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快挡齿轮副9和慢挡齿轮副7的主动齿轮均传动配合于所述第二中间轴5,快挡齿轮副9和慢挡齿轮副7的从动齿轮均可转动配合于所述轮轴10;所述同步器以轴向滑动周向传动的方式配合于所述轮轴10。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6内形成有用于可转动支承所述轮轴10的轮轴座8;所述轮轴10通过轴承可转动支承在轮轴座8内,现有的电动车中,需要在车架上单独固定安装轮轴座8,本实施例中将轮轴座8直接布置在变速器的壳体6内,可进一步简化车辆的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快挡齿轮副9的主动齿轮作为所述减速齿轮副12的从动齿轮与固定于第一中间轴4的减速齿轮副12的主动齿轮啮合,这种布置方式使得减速齿轮副12的从动齿轮同时作为快挡齿轮副9的主动齿轮使用,减少本系统的零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全地形工程车模型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工程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履带式底盘;所述履带式底盘包括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所述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履带主动轮、履带从动轮、传动配合于所述履带主动轮和履带导向轮的履带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履带主动轮的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可转动支承在所述壳体内且相互平行的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减速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通过传动比不相同的至少两组换挡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固定于所述履带主动轮的轮轴;相邻两组所述换挡齿轮副之间设有同步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工程车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和履带式底盘;所述履带式底盘包括车架和设置于所述车架上的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所述无级变速式履带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履带主动轮、履带从动轮、传动配合于所述履带主动轮和履带导向轮的履带以及用于将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传递至履带主动轮的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可转动支承在所述壳体内且相互平行的第一中间轴和第二中间轴;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金属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将动力传递至所述第一中间轴;所述第一中间轴通过减速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中间轴;所述第二中间轴通过传动比不相同的至少两组换挡齿轮副将动力传递至固定于所述履带主动轮的轮轴;相邻两组所述换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绍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凯迪威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