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稻叶武男专利>正文

位于构造物与填土边界部的道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9572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位于构造物与填土边界部的道路结构,用回填土(4)回填道路构造物,即桥台1或箱形涵洞(boxculvert)的背面侧,辗压后在其上面形成路基(3)。其上面再设置沥青混合物层(10),将桥台(1)侧的端部固定该桥台上。此时,用型钢(22)和地脚螺栓(23)固定,以使其至少上下方向的变位受到约束。又,在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上,沿水平方向埋设大致网状的补强材料(3)0,将其一端固定桥台上,以抵抗水平方向的拉伸力。在沥青混合物层上、桥台与填土部分间,设有容许水平方向相对变位的滑动层,其上再形成由沥青混合物组成的路面体。此时,在桥台与填土部分的边界部上的路面体的基层(51)与表层(52)间,最好设置由橡胶沥青垫块(40)组成的滑动层。(*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系位于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等上的桥台等构造物与填土部分的边界部上的道路结构,特别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可防止在构造物与填土部分的边界部的路基上产生段差和开裂等。
技术介绍
通常,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等上的桥梁如图8(a)所示,在架设桥梁的对向部位分别设置作为道路构造物的混凝土制的桥台1、1,在这些桥台1、1上跨架横梁2。并且,在桥台1的背面侧填土作为填土部分,在该填土部分、桥台以及横梁上铺设路面5构成道路。或者,如图8(b)所示,设置箱形涵洞(boxculvert)6,回填该箱形涵洞6的两侧形成填土,同时在该填土部分和箱形涵洞上连续铺设路面5构成道路。在采用上述结构的道路结构中,桥台和箱形涵洞的背面侧在充分辗压回填土4后,在其上面均匀地铺设由经过适当调整粒度分布后的采石、砂等混合材料组成的路基材料,再进行辗压形成路基3。并且,虽然在其上面铺设了路面,但与桥梁部分和现有的地基相比,由于回填土4的部分较软,因此,一旦汽车的车轮负载等压在回填土4上的路面上,路面5就会产生下沉。这种下沉会使路面5上的桥台1以及箱形涵洞6与填土部分的边界部产生塑性变形,造成开裂(crack)。此外,若下沉很严重,则如图9所示,有时会在桥台1以及箱形涵洞6与填土部分的边界部出现段差。一旦在边界部出现这样的段差,则不仅防碍汽车等车辆的行走,而且还会造成预想不到的事故。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以往有时采用上层踏板(踏かけ板)。它是一种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板状构件,如图10(a)所示,所述上层踏板横架在设于桥台1上部背面侧的1撑(bracket,横撑)部7与设于离桥台的背面间距所定距离、例如约4m位置的路基3上部的枕木材料8的上面。并且,在从桥台至上层踏板9、回填土部分的路基上连续铺设路面5。通过使用这种上层踏板9,在回填土4下沉时,在下沉部分与桥台1之间形成平缓的坡度,以防止在桥台1的背面产生段差破坏路面5。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在采用这种上层踏板9时,存在着以下的问题。如图10(b)所示,一旦回填土4部分下沉,则上层踏板9倾斜,上层踏板的两端产生不连续的变形。又,因车轮的负载会使上层踏板9出现图10(b)所示的弹性弯沉,在其两端部产生不连续的变形。这种变形每次在车轮负载的作用下反复出现,逐渐地造成上层踏板9两端部上的路面开裂,并从该部分进一步破坏路面。另一方面,上层踏板并不是设置在所有的桥台、箱形涵洞等上,在桥台完工后,例如想要在路面的补修、翻修时新设置上层踏板,在已有的桥台上设置上层踏板支承用的隅撑部也很困难。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位于构造物与填土边界部的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可防止在连续铺设于道路构造物与填土的边界部的路面上产生开裂和段差,可以提高路面耐久性。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位于桥台等的混凝土道路构造物及在其背面侧形成填土部分的道路结构,在填土上形成有沥青混合物层,以使填土上面的高度大致与所述道路构造物的上端高度相等,该沥青混合物层的道路构造物侧的端部相对该道路构造物,至少受到上下方向变位的约束。在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中,沿大致水平方向埋设大体呈网状的补强材料,将其一端固定在所述道路构造物上,以抵抗拉伸力。并且,在其上面,从所述道路构造物上跨越填土部连续地铺设路基。所述补强材料最好是使用沿水平方向将具有上下方向宽度的带状钢板弯曲、作蜂窝状接合的大体网状的构件。在上下方向约束沥青混合物层的固定装置包括紧固在所述道路构造物上的型钢,及将沥青混合物中的补强材料固定在所述型钢上的结合材料,所述沥青混合物层可层叠在所述型钢上。约束沥青混合物层的固定装置包括设在道路构造物上端部的填土侧上的水平支承部以及将所述补强材料固定在水平支承部上的结合材料,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也可层叠成将所述水平支承部上埋没的形态。另外,也可设置位于所述道路构造物与所述沥青混合物层的边界上的滑动层,所述滑动层许可在路基的下面,及在路基的基层与表层之间的某一方或双方发生水平方向相对变位。本专利技术的沥青混合物层虽然可使用与例如形成路基用的沥青混合物同等的材料,但也可采用适当改变集料的粒径和配合的材料。所述网状的补强材料虽然以采用将带状的钢板蜂窝状接合的构件为宜,但除此之外,也可使用由钢丝形成的金属网、将条钢焊接成格子状的焊接金属网、将钢板材料连续切断后拉伸形成网状的网眼钢板(expand metal)等。在这种道路结构中,由于在桥台等道路构造物背面侧的路面下侧设有沥青混合物层,且其一端固定在道路构造物上,因此,即使道路构造物背面的回填土因车轮负载等造成压紧后下沉,沥青混合物层也可产生塑性变形,使从道路构造物上固定的一端至填土部分形成平缓的坡度。由此,可分散路面上产生的变形和应力,防止在路面上造成开裂和段差。又,由于在沥青混合物层中埋设有补强材料,具有对拉伸应力的补强作用,因此,沥青混合物层不容易破坏,不会产生过大的坡度和段差,可维持平缓的坡度。再有,由于该补强材料的一端被固定在道路构造物上,因此,在道路构造物与填土部分的边界附近能有效地补强沥青混合物层,防止变形过大。从而,可使下沉的回填土从道路构造物的背面至填土部分形成平缓的磨擦。又,若采用将具有上下方向宽度的带状钢板蜂窝状接合的大体网状的构件作为补强材料,则可将沥青混合物充填在上述补强材料的蜂窝状空间内,使补强材料与沥青混合物层一体化,提高补强效果。又由于补强材料由具有上下方向宽度的构件形成,因此,可获得对于剪断力的补强效果。将型钢紧固在道路构造物上,再将补强材料固定在该型钢上,同时在该型钢上形成沥青混合物层,采用以上这种结构时,即使已构筑了桥台等的道路构造物,在路面的翻修等时,也可采用新的本专利技术的道路结构。在道路构造物的背面侧设有水平支承部、并在该水平支承部上载放沥青混合物层一端的结构中,可牢固而又容易地将沥青混合物层固定在道路构造物上。所述水平支承部在形成桥台、箱形涵洞等的道路构造物时,最好是一体性设置。又,通过在道路构造物与沥青混合物层的边界上的、这路基的下面或/及路基的基层与表层间,设置容许水平方向相对变位的滑动层,就可在道路构造物或沥青混合物层与路基之间、路基的基层与表层之间进行水平方向的滑动,因此,即使因车轮负载和回填土的下沉等造成路基变形,也可分散水平方向的变形及其应力,防止路基开裂。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表示道路结构的剖视图及其平面结构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用补强材料的概略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实施例用的橡胶沥青垫块剖视图。图4为图1实施例的表示道路结构中的路面及其沥青混合物层变形状态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表示道路结构的剖视图及其平面结构图。图6为表示图5实施例用的补强材料固定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及其概略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表示道路结构的剖视图及其平面结构图。图8为表示构造物与填土的边界部上的道路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9为表示构造物与填土的边界部的传统道路结构及其问题点的剖视图。图10为表示构造物与填土的边界部的又一传统道路结构及其问题点的剖视图。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此,对道路构造物是桥台的场合进行说明,另外,在与传统道路结构相同的部分上标记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第1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位于构造物与填土边界部的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结构具有:在由混凝土等组成的桥台等道路构造物背面侧的填土部、形成其上面的、高度大致与所述道路构造物上端相等的沥青混合物层;所述沥青混合物层的所述道路构造物侧的端部相对该道路构 造物,至少受到上下方向变位约束的固定装置;在所述沥青混合物层中、沿大致水平方向埋设、其一端固定在所述道路构造物上、可抵抗拉伸力的大体呈网状的补强材料;从所述道路构造物上跨越至填土部连续铺设的路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稻叶武男
申请(专利权)人:稻叶武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