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底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781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车辆底架。包括有主梁(1)及副梁(2),其中主梁(1)包括有纵梁(1A)及纵梁(1B),纵梁(1A)与纵梁(1B)通过连接横梁(10)连接,副梁(2)置于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且副梁(2)的两侧通过若干联结块(12)分别与纵梁(1A)及纵梁(1B)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包括有主梁及副梁、且合理地设置管线布局的结构,因此,其不仅结构简洁,强度高、刚度好,解决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部件多、结构复杂的问题,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同时解决整车众多管路、线路排布问题;大大简化了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各部件的安装工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设计巧妙,性能优良,方便实用的车辆底架。(*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车辆底架,特别是一种用于运载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的沥青路面养护车的底架,属于车辆底架的改造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大都通过车辆运载到施工现场,但由于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结构的特殊性,其部件多、结构比较复杂,传统车辆底架的强度、刚度都难以满足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的特殊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强度高、刚度好,且结构简洁的车辆底架。本技术解决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部件多、结构复杂的问题,且同时解决整车众多管路、线路排布问题;大大简化了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各部件的安装工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包括有主梁(1)及副梁(2),其中主梁(1)包括有纵梁(1A)及纵梁(1B),纵梁(1A)与纵梁(1B)通过连接横梁(10)连接,副梁(2)置于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且副梁(2)的两侧通过若干联结块(12)分别与纵梁(1A)及纵梁(1B)连接。上述副梁(2)的端部与连接横梁(10)连接,下部通过若干支撑(11)与主梁(1)连接。上述主梁(1)及副梁(2)的下部固装有与车辆底盘连接的横梁(13),主梁(1)及副梁(2)通过若干支撑(11)及横梁(13)与车辆底盘连接。上述横梁(13)为“工”字形横梁,“工”字形横梁(13)分别设置在主梁(1)的前端及中间位置。上述主梁(1)的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还连接有小横梁(16),纵梁(1A)及纵梁(1B)的端部连接有封口板(21)。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及连接横梁(10)为中空的四方形结构,且四方形下部长边开口。上述“工”字形横梁(13)与小横梁(16)之间设有防撞橡胶垫(17)。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上开有若干通风孔(22),其前端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块(15)。上述主梁(1)与副梁(2)之间设置有线管(18),副梁(2)上还设置有安装连接板(20),连接横梁(10)上开有线槽盖(10A)。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上设置有加强筋(8),加强筋(8)上开有走线孔(8A)。本技术由于采用包括有主梁及副梁、且合理地设置管线布局的结构,因此,其不仅结构简洁,强度高、刚度好,解决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部件多、结构复杂的问题,且本技术同时解决整车众多管路、线路排布问题;大大简化了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各部件的安装工艺。本技术是一种设计巧妙,性能优良,方便实用的车辆底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视图。图3为本技术装在汽车底盘后的状态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图1中的A-A剖视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3、4、5所示,包括有主梁1及副梁2,其中主梁1包括有纵梁1A及纵梁1B,纵梁1A与纵梁1B通过连接横梁10连接,副梁2置于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且副梁2的两侧通过若干联结块12分别与纵梁1A及纵梁1B连接。为确保副梁2更牢固地与主梁1连接,上述副梁2的端部与连接横梁10连接,下部通过若干支撑11与主梁1连接。为便于本技术安装在车辆上,上述主梁1及副梁2的下部固装有与车辆底盘连接的横梁13,主梁1及副梁2通过若干支撑11及横梁13与车辆底盘连接。本实施例中,上述横梁13为“工”字形横梁,“工”字形横梁13分别设置在主梁1的前端及中间位置。为确保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更牢固地连接,上述主梁1的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还连接有小横梁16,纵梁1A及纵梁1B的端部连接有封口板21。为了使得养护车上的管、线不占用车上空间,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及连接横梁10为中空的四方形结构,且四方形下部长边开口,使得管、线通过中空结构与相关单元连接。为了减少在行车中,“工”字横梁13与小横梁16的碰撞振动,在“工”字横梁13与小横梁16之间设置2块防撞橡胶垫17。为了更好的使主梁1与上装连接牢固,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的前端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块15。为了满足上装结构的实用要求,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上开有若干通风孔22。为了方便理顺通过连接横梁10的管、线,在连接横梁10上开有线槽盖10A。为了支撑主梁1及方便管、线布置,在主梁1的中空位置设置了数个加强筋8,并在加强筋8上开有走线孔8A。为了使得主梁1中空位置上的管、线从主梁1位置便于引出,在主梁1与副梁2之间设置了1个线管18。为了方便主梁1及副梁2与上装的固定,在副梁2上设置了数个上装安装连接板20。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梁(1)及副梁(2),其中主梁(1)包括有纵梁(1A)及纵梁(1B),纵梁(1A)与纵梁(1B)通过连接横梁(10)连接,副梁(2)置于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且副梁(2)的两侧通过若干联结块(12)分别与纵梁(1A)及纵梁(1B)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副梁(2)的端部与连接横梁(10)连接,下部通过若干支撑(11)与主梁(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梁(1)及副梁(2)的下部固装有与车辆底盘连接的横梁(13),主梁(1)及副梁(2)通过若干支撑(11)及横梁(13)与车辆底盘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横梁(13)为“工”字形横梁,“工”字形横梁(13)分别设置在主梁(1)的前端及中间位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梁(1)的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还连接有小横梁(16),纵梁(1A)及纵梁(1B)的端部连接有封口板(2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及连接横梁(10)为中空的四方形结构,且四方形下部长边开口。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工”字形横梁(13)与小横梁(16)之间设有防撞橡胶垫(17)。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上开有若干通风孔(22),其前端位置上分别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块(15)。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梁(1)与副梁(2)之间设置有线管(18),副梁(2)上还设置有安装连接板(20),连接横梁(10)上开有线槽盖(10A)。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梁(1)的纵梁(1A)及纵梁(1B)上设置有加强筋(8),加强筋(8)上开有走线孔(8A)。专利摘要本技术是一种车辆底架。包括有主梁(1)及副梁(2),其中主梁(1)包括有纵梁(1A)及纵梁(1B),纵梁(1A)与纵梁(1B)通过连接横梁(10)连接,副梁(2)置于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且副梁(2)的两侧通过若干联结块(12)分别与纵梁(1A)及纵梁(1B)连接。本技术由于采用包括有主梁及副梁、且合理地设置管线布局的结构,因此,其不仅结构简洁,强度高、刚度好,解决沥青路面微波加热综合修复设备部件多、结构复杂的问题,且本技术同时解决整车众多管路、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底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梁(1)及副梁(2),其中主梁(1)包括有纵梁(1A)及纵梁(1B),纵梁(1A)与纵梁(1B)通过连接横梁(10)连接,副梁(2)置于纵梁(1A)与纵梁(1B)之间,且副梁(2)的两侧通过若干联结块(12)分别与纵梁(1A)及纵梁(1B)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宇栋胡健
申请(专利权)人: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