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7239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6:27
在构成支承支架(18a)的1对支承板部(36a、36b)与转向柱(6a)之间配置间隔支架(17a)的1对侧板部(52a、52b)。在为了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而操作调节柄(26a)时,利用设置在侧板部(52a、52b)的柱按压部(56a、56b)将转向柱(6a)向上方推起,将设置在侧板部(52a、52b)的上部的1对渐宽部(58a、58b)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宽。而且,在支承板部(46a、46b)与转向柱(6a)之间夹持渐宽部(58a、58b)。由此,实现提高支承支架所产生的间隔支架的保持力的构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对汽车等车辆的转向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的改良。
技术介绍
关于车用的转向装置,以往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装置。转向装置如图52所示,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输入轴3的旋转来推拉左右1对拉杆4、4,对车轮(前轮)赋予转向角。方向盘1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以在轴向插通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转向柱6。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万向接头9与输入轴3连接。另外,图示的例子还装入有电动辅助装置30,将电动马达10作为辅助动力源降低用于来操作方向盘1所需的力。另外,在本说明书和技术方案中,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只要没有特别指出,指的是车辆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图示的转向装置包括:用于根据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的倾斜机构;用于调节前后位置的伸缩机构。为了构成倾斜机构,转向柱6被支承于车身11,能够进行以设置在宽度方向的枢轴12为中心的摇动移位。另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6为将后侧的外柱13与前侧的内柱14能伸缩地组合成望远镜状的构造。另外,转向轴5是通过将后侧的外轴15与前侧的内轴16花键卡合等,能传递力矩且能伸缩地组合的构造。进一步,将固定设置在外柱13的靠后端部分的间隔支架17,以能在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移位地支承于支承固定在车身11的支承支架18。在上述的可以进行方向盘的位置调节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以往考虑利用夹持机构在能调节方向盘的位置的状态、能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间切换。参照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图53,说明这样的夹持机构的具体构造。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外柱13的下表面形成狭缝19,并且间隔支架17设置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狭缝19的部分。另外,在构成间隔支架17的1对侧板部20a、20b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长的1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另一方面,在支承固定在车身的支承支架18中的配置在两个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两侧的1对支承板部22a、22b,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而且,调节杆24在宽度方向插通在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和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另外,在调节杆24的末端部,在从1对支承板部22a、22b中的一个(图53的右侧)支承板部22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拧合有螺母25。与之相对,在调节杆24的基端部,在从1对支承板部22a、22b中的另一个(图53的左侧)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固定有调节柄26。另外,在调节柄26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设置有凸轮装置27。而且,基于调节柄26的操作,能将凸轮装置27的宽度方向尺寸扩大或缩小。另外,偏心凸轮28不能相对旋转地外嵌固定在调节杆24的中间部周围。而且,使偏心凸轮28通过狭缝19进入到外柱13的内侧。在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52)的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时,使调节柄26向预定方向摇动,缩小凸轮装置27的宽度方向尺寸。由此,减小作用在两个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两个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使偏心凸轮28的外周面与内柱14的外周面之间存在间隙。其结果是,调节杆24在能够在倾斜调节用长孔23、23和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内移位的范围,能够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与之相对,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后使调节柄26向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摇动,扩大凸轮装置27的宽度方向尺寸。由此,增大作用在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同时,将偏心凸轮28的外周面向内柱14的外周面按压,使内柱14的外周面与外柱13的内周面摩擦卡合。其结果是,方向盘1被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在上述的以往构造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仅利用作用在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的两个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两个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由支承支架18来保持间隔支架17。因此,在提高支承支架18所产生的间隔支架17的保持力的方面,仍然有改良的余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78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305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这样的情况,实现一种提高支承支架所产生的间隔支架的保持力的构造。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支承支架、间隔支架、调节杆、1对按压部、扩大缩小装置。转向柱例如是圆筒状、方筒状等中空筒状,将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内侧。所述支承支架被支承固定在车身,具有配置在所述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1对支承板部。所述间隔支架具有:配置在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所述转向柱的外周面之间的1对侧板部。所述调节杆以分别在宽度方向插通设置在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以及设置在所述1对侧板部的至少一个第二通孔的状态设置。所述1对按压部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设置在从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所述扩大缩小装置将该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或缩小。特别是在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设置有随着所述调节杆的旋转,在上下方向将所述转向柱向从所述调节杆离开的方向按压的柱按压部。另外,在所述1对侧板部的至少一个,在上下方向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的所述调节杆(柱按压部)的相反侧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渐宽部。所述渐宽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在上下方向在越从所述调节杆离开、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呈直线或者曲线倾斜。这样的渐宽部被向从调节杆离开的方向移位的所述转向柱,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宽。另外,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具有外柱和能在轴向移位地嵌合在该外柱的内径侧的内柱,所述间隔支架一体设置在所述外柱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所述内柱被夹持在所述1对侧板部彼此之间的部分。另外,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所述间隔支架在所述一对侧板部间分别设置有上部狭缝和下部狭缝,该上部狭缝和下部狭缝开口在所述内柱的上方和下方。另外,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所述上部狭缝和下部狭缝的轴向长度比所述支承支架的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轴向长度长。另外,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例如,所述1对侧板部中在所述上下方向,在关于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与该调节杆成为相反侧的端部彼此,以能在所述上下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移位的状态,利用能弹性变形的弹性连续部在宽度方向连续。另外,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在所述1对侧板部分别设置有所述渐宽部。而且,使所述渐宽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越从所述调节杆离开越小。在实施这样的专利技术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使以与所述调节杆的中心轴垂直的虚拟平面为基准的所述渐宽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互不相同,也可以互相相同。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在上下方向与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相比靠下方设置所述柱按压部,在上下方向与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相比靠上方设置所述渐宽部。另外,在实施本专利技术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在所述侧板部的宽度方向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内侧;支承支架,其被支承固定在车身,具有配置在所述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1对支承板部;间隔支架,其具有配置在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所述转向柱的外周面之间的1对侧板部;调节杆,其以分别在宽度方向插通设置在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第一通孔、以及设置在所述1对侧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第二通孔的状态设置;1对按压部,在该调节杆的两端部,设置在从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以及扩大缩小装置,其将该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或缩小,设置有柱按压部,其随着所述调节杆的旋转,在上下方向将所述转向柱向从所述调节杆离开的方向按压,在所述1对侧板部的至少一个,在上下方向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的所述调节杆的相反侧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渐宽部,该渐宽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在上下方向在越从所述调节杆离开、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04 JP 2016-020278;2016.08.12 JP 2016-158411.一种转向装置,其包括:转向柱,其将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内侧;支承支架,其被支承固定在车身,具有配置在所述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两侧的1对支承板部;间隔支架,其具有配置在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所述转向柱的外周面之间的1对侧板部;调节杆,其以分别在宽度方向插通设置在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第一通孔、以及设置在所述1对侧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第二通孔的状态设置;1对按压部,在该调节杆的两端部,设置在从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以及扩大缩小装置,其将该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或缩小,设置有柱按压部,其随着所述调节杆的旋转,在上下方向将所述转向柱向从所述调节杆离开的方向按压,在所述1对侧板部的至少一个,在上下方向夹着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的所述调节杆的相反侧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渐宽部,该渐宽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在上下方向在越从所述调节杆离开、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所述转向柱具有:外柱;以及能在轴向移位地嵌合在该外柱的内径侧的内柱,所述间隔支架一体设置在所述外柱的一部分,在宽度方向所述内柱被夹持在所述1对侧板部彼此之间的部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所述间隔支架在所述1对侧板部间,分别设置有上部狭缝和下部狭缝,该上部狭缝和下部狭缝开口在所述内柱的上方和下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所述上部狭缝和下部狭缝的轴向长度比所述支承支架的所述1对支承板部的轴向长度长。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所述1对侧板部中在所述上下方向,在关于所述转向柱的中心轴与该调节杆成为相反侧的端部彼此,以能在所述上下方向和所述宽度方向移位的状态,利用能弹性变形的弹性连续部在宽度方向连续。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川祥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