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混凝土用纤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653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沥青混凝土纤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其它添加剂,其截面形状为不规则菱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纤维材料与沥青混凝土混合用作路面或建筑基体表面材料时,可以抵抗沥青路面在成型时的塑性收缩、消除或降低高温膨胀时的张力,在受到冻融时也可极大地消除其冻融张力,明显改善路面或建筑基体表面的韧性,控制与减少裂纹的产生及变形,很好地提高沥青路面的抗冲击抗疲劳能力,提高沥青路面的整体强度,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等级的沥青公路路面、桥面、机场道路、高层建筑等。(*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沥青道路的新型建筑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沥 青混凝土用纤维。技术背景众所周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大大小小城市乡镇中的沥青路面 普遍存在着高低不平、高/低温易于形变的现象,严重影响着行车行路安全和 城市品味,就是一些高等级公路的路面也严重地暴露出这些问题,日常维修费 用日渐增大,更多的是直接影响到道路的正常通行。而这些现象就是因为由于 普通或改性沥青混凝土在热/冷状态下的稳定性能差,耐车辙磨损性能低所 至。据申请人了解,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沥青混凝土用纤维为圓形截面,其与 沥青混凝土拌合料的啮合度较差,^:效果也很不理想,同时又因为纤维材料的比表面积偏小,沥青的吸附比例偏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沥青路面的综合指 标,其使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本技术改变混凝土纤维截面形状,从而增 大了单根纤维的比表面积,扩大与沥青混凝土骨料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与骨 料的握裹力,以此来达到提高纤维与基体的啮合度,并通过纤维表面处理技术 来解决油石界面粘结问题,达到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综合指标之目的。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沥青混凝土纤维,其特征在于混凝土纤维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菱型,所述不规则菱型为"Z、",其三个分枝夹角的度数分别为50-60° , 50-60。 ,60-70° ,三个角 的总和为180° ,且互不相等,三个角尖位于同一圓周上,三角尖与圆心连线夹角互成120° 。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所以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由于本技术生产的混凝土纤维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菱型,增大了单根纤 维的比表面积,扩大了与沥青混凝土骨料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与骨料的握裹 力,从而达到了提高纤维与基体的啮合度。本技术的纤维材料与沥青混 凝土混合使用用作路面或建筑基体表面材料时,可以抵抗沥青路面在成型时 的塑性收缩、消除或降低高温膨胀时的张力,在受到冻融时也可极大地消除其 冻融张力,明显改善沥青混凝土路面或建筑基体表面的韧性,控制与减少路面 或建筑基体表面裂紋的产生及变形,很好地提高沥青路面或建筑基体表面的 抗冲击抗疲劳能力,和路面或建筑基体表面的整体强度,可广泛应用于各种等 级的沥青公路路面、桥面、机场道路、高层建筑等。附图说明图l是本技术的一个产品的截面形状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产品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成像图 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产品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成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一种沥青混凝土用纤维,其截面形状为不规则菱型(如图1、 2、 3所示),所述不規則菱型为"。",其三个分枝夹角的度数分别为50°,60°,70°或55°, 60°, 65°或5" ,64° ,59° 。其制作方法为在制作过程中设计了不等角特种"菱形"喷丝孔,按一定比例分布在喷丝板上具体为采用特种"菱形"喷丝孔,该种纺丝专用特种异型喷丝孔,其设计为在一椭圓型孔边再延伸出三个不等角的菱型尘角,其角度由110° -130°分枝夹角组成,在长条型或圆型喷丝板 面上向隔排列,中间留有可以帮助单根纤维冷却成型的风冷通道。在纺丝喷丝板的出丝口采取"不等角变异三角菱型"的制造工艺,极大 地延伸了每只孔的放射型拉角,以用于确保每根成品材料与沥青拌合骨料有 着良好的啮合度,优化纤维异型截面,提高成品纤维其不等角星型截面的弯 曲效果,用以提高与沥青混凝土骨料的和易性能及啮合效果,更好地提高纤 维沥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其高温稳定性能、抗冲磨、耐车辙荷载变形 之功能60%;采用特殊的表面处理方法,赋予路用纤维在干热骨料180-200°C 高温状态下仍然必须具有的优异^t功能。本技术产品的制作工艺流程如下PET树脂(混和各种改性助剂)+熔融纺丝+内/外环吹—緩慢/急骤 冷却成形工艺 +第一次丝束表面处理+丝条成长束状态涨力架(喷表面活 性剂或其它功能性组分)第一组七辊热牵伸+热风定型处理+第二组七 辊热牵伸+ 第二次表面处理卡第三组冷拉伸卡爭>弛定型处理+ 烘 干*切断卡计量、包装+成品小包装、装箱。 实施例二本技术产品的一个应用, 一种路用纤维增强沥青混凝土,主要由沥 青混凝土组成,将上述实施例沥青混凝土用纤维加入沥青混和料骨料中,其 特点在于以混和料重量计算,含有2. 0、 2. 5或3. Okg/吨沥青骨料中的特种聚 脂(改性)纤维,可以提高其沥青路面的综合物理指标,具体性能测试如下1)、马歇尔试验表l 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试验结杲<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table>基准沥青混凝土和纤维沥青混凝土的马歇尔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 中最佳油石比是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确定,混合料密度是采用表干法测定。从表l中可以看出(1) 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这是由 于数量众多的纤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加入沥青混合料后会吸收一定量的 沥青,同时由于其"加筋"作用会提高马歇尔稳定度值,故使混合料的最佳 油石比有所增加。(2) 纤维加入后,沥青混合料的密度有所降低,这是由于纤维质量轻且 占拔一定的体积空间,在相同的压实功下,按照马歇尔法指标控制确定的最 佳沥青用量所对应的密度会降低;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 略有提高。(3) 在最佳油石比下,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随纤维掺量的增 加而有所增加,当掺量为0.25%时,可比未加纤维的提高9.5%。在矿料级配 一定的条件下,流值的变化与沥青用量有较密切的关系,随着沥青用量的增 加,混合料在60。C时的粘性变形增加,会致使流值有所提高。2)、水稳定性,表2 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结果<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用浸水48h后的残留稳定度来评价,其结果见表 2。 M2中可看出,加入路用纤维后,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提高,即其 水稳定性提高。虽然加入纤维后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纤 维可以吸附部分沥青,增大了沥青用量,使得粘附在矿料上的结构沥青膜变 厚,降低了水对油石界面的侵蚀破坏作用,使得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增强。3)、动稳定度试验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通常是指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 力。为全面评价混合料在高温下受频繁车轮荷载作用的变形特性,采用车辙 试验来计算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其结果见表3。表3沥青混合料的车辙试验结果<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7</column></row><table>M 3中可见,路用纤维的加入增强了混合料抵抗高温形变的能力,当 纤维掺量为0.25%时,动稳定度相对于未掺纤维的可提高57. 9%,最大变形量 可降低21. 3%。车辙形成的最初原因是压密及沥青高温下的流动,导致了骨架 的失稳,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沥青混凝土用纤维,其特征在于:混凝土纤维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菱型,所述不规则菱型为“*”,其三个分枝夹角的度数分别为50-60°,50-60°,60-70°,三个角的总和为180°,且互不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建平程建伟卞大保田兴华汤爱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丹阳合成纤维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